国外良好的双创教育生态系统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国外良好的双创教育生态系统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当今世界各国高校都积极开展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各国顶尖高校在摸索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凝练出众多可供参考和学习的新教育模式。其中美国斯坦福大学成功地将创业教育生态模式转化为生产实践并在硅谷的商业腾飞中得到印证,目前硅谷获得的巨大成果也是其他教育经济生态体系无法企及的。那么探索斯坦福大学内部乃至整个硅谷科技社区是如何形成和运营,也将是教育生态模式发展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热议的话题。

过去几十年中,由斯坦福的师生和校友创办的企业就有1200多家,其产值占硅谷总产值的50%—60%,其中雅虎、惠普、思科、SUN、硅图等著名公司,都是人们提到硅谷就不能不提斯坦福的原因。斯坦福凭借硅谷的技术优势,从1970年到1998年,专利转让收入达三亿美元之多。1991年,斯坦福百年校庆的募捐更是达到126亿美元,这在高等教育史上,是让人望尘莫及的。借鉴斯坦福大学优秀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应用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从而开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图景,是未来教育管理领域的目标和引领方向。

一、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解析

下图动态网络图中,可以看到斯坦福大学从内部教育完善的管理运行,到外部产业和风投带来的配套支持,形成了从课堂到实践的斯坦福创业网络。此外在社会环境和政府资源的支持下,学校积极沟通各方关系,为斯坦福的创业成果转化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一仔念)课程、活动、教育组织和资源在校内的基础性培育作用

斯坦福的创业核心内容是创业课程设置。而创业课程设置主要涵盖了产品导向型、案例导向型、单点聚焦型、讲座型这四大类。例如案例导向型课程,这一类型课程主要就当前一些重大的创业案例和创业成果进行分析和研讨。Formation of New Ventures这门王牌课程就是商学院的典型实例,这门课不仅是商学院学生必上,其他学院的同学也会慕名而来。因为几乎其每一节课都是由案例的主人公(受邀而来)亲自点播个中奥秘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斯坦福的课外创业活动也是其创业教育的关键一环,各种比赛、沙龙、企业参观、商业性质的社交活动目不暇接。同时斯坦福的校内创业教育组织和基础性创业教育资源为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补充。

(二)资本、产业、校友等资源在校外的孵化性支持

斯坦福大学优秀的人才和智力资源,自然吸引校外的大量资本支持。斯坦福本身的区位优势就令其比其他创新创业型高校更具优势,数百家风投机构环立斯坦福周边,此处创投的活动堪比纽约华尔街。最著名的斯坦福校友反哺案例莫过于谷歌公司的创立: 1998年两位创始人Sergey Brin和Lawrence Edward Page 放弃了学业,在加州郊区的一处简陋的车库创建了“Google”。他们的第一位投资人也是斯坦福校友———SUN 公司联合创始人安迪·贝克托斯海姆( Andy Bechtolsheim) 。

(三)学校借助政府和社会等有利条件带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机运行

从斯坦福大学的创业生态系统运转体系来看,学校各个职能机构沟通了校内创业教育和校外各要素资源,同时得到政府、社会的各类支持,形成了有机平衡的动态化网络组织。

二、构建高校创业生态新图景

纵观各个环节和要素,我们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宏观角度,可以为我国创业教育的开展找到一些启示,从而构建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新图景。

(一)多方面拓展师资力量,精心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持续进行创业研究,为开展校内基础创业教育创造条件。校内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首先要促进人才的培养,既要建设高水平师资团队,又要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斯坦福大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中不乏诺贝尔这类高水平奖项的获得者,同时拥携戚仔有超百位国家级别的尖端科学院士。

(二)开拓产业资源,与社会资本深度融合,提倡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转化创造条件。

选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三个要素进行辩汪简化讨论,即资本、产业、创业精神。这三个要素在每个创业生态中存在的比例都不相同,但它们彼此渗透的程度决定了创业经济发展的程度,也就是说:资本+产业+创业精神=创业型经济。

(三)高校做好适当的角色适配,统筹各方资源和条件,带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有机运转。

学校,需要做出对系统干预方式上的调整,这种调整即是学校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适配的角色。不同的角色适配,即看待自身资源的角度不同,进而采取不同的统筹方式,必然会对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客观带来不同的影响。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理念与方向的再讨论

(一)创新创业精神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气质,也是教育系统发展进化的内生驱动力

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始终植根于其创新创业精神和实用主义理念的土壤中,全校师生在整个创新创业生态中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进一步拓展了和延伸了这种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近年来,我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已有所起步,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下发展开来。然而高校的内生创新和自我创业激励,还需要更深刻地内化和吸收。

(二)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是大格局、大视野,是所有人以生态视角积极参与的系统工程

斯坦福大学从自身积淀的知识财富和人力资本出发,衔接了硅谷这个立于潮头永不落伍的科技中心,加之美国创业环境的制度和市场两股力量,其整个创业生态系统的闭环都有大方向上的“背书”,为系统的构建和完善铺出宏观大气之路。

我们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发展,也应该从战略层面出发,培养具有使命感的国际性人才,努力从科学、全面的视角理解创新创业生态的全貌。

(三)积极的生态系统需要参与者在每个环节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发挥,是脚踏实地根据社会发展做出的执行与改进

斯坦福大学成功的创业生态实践,离不开对人的尊重和对现实的改造。学校大门始终对各个年龄段和各种职业的校友打开,也始终对社会发展的各个角度、多种行业有实际性的开拓和改造。这就决定了其创业实践既尊重了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又不至于肆意而为、天马行空。

美国硅谷形成的原因

1.硅谷的诞生离不开美国的整体环境。综合来看,美国的教育非常发达,能够为创新提供足够的新技术和源源不断的研发型人才;国家法制健全,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型的小公司不用担心自己的专利和模式被大公司剽窃;美国文化中有很重的英雄情结,人们敢于释放梦想,相信这个制度能够让平凡人成功,不会有太多的后顾之忧;美国是移民国家,使得它的文化多元化程度高,包容性非常强,人们不怕失败,社会包容失败。这些都是创新、创业必须要求的环境条件和人文品质。

2.美国有非常发达的航空交通网和成本很低的公路运输网,使得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能够在全美国自由而内充分的流动。这样一个环境,使得美国能够在全国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而在局部地区形成足够的产业集聚效应。比如,在全美范围内有纽约无可争议的金融中心,波士顿地区生物产业的集聚,德州地区有电器耐橘、石油装备制造业的集聚,硅谷地区的IT、TMT产业的集聚,洛杉矶星光熠熠的文化娱乐产业的集聚。硅谷单独看是一个有充分集聚效应的产业区,放在整个美国看又是美国整体经济环境中有机的一环。

3.我们也要考虑硅谷这个地区的个性因素。硅谷最初的发展是因为斯坦福这个高校,而斯坦福又是一个产学研结合的最好高校之一。实际上,斯坦福之所以产学研的工作做得好,还是因为当年学校经费紧张,而其创始人斯坦福先生的遗嘱规定“永远不许卖哗颂出学校土地”,逼得管理层没有办法了,拼命在学校的技术转化和土地出租上动脑筋。这才形成了最初的“高校产业园区+高校技术转化”的发展模式,形成了硅谷的雏形。这样的发展方式使得硅谷在技术创新中,起步就领先,一路领先,建立了强大品牌和吸引力,现在已经形成了强烈的马太效应,短时期内其他地区没法与之比肩。

4.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口都是“移民”而来。最初,美国西部的淘金热潮,把东部一批最富冒险精神的美国人吸引到了旧金山。尽管这部分人大部分是失败了,但是他们的冒险精神和开拓的勇气传承了下来。随着时代的推移,西部又成为了大量东欧移民、中国移民、印度移民的主要落脚点和聚集地。这些人的到来,给硅谷带来了勤奋的气质和更加多元化,更加包容的文化氛围。这些独特的精神气质使得硅谷地区自然成为了创新和创业的乐土。

5.硅谷自身非常幸运的一点是,它正好赶上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技术革命的“风口”。随着上世纪70年代微处理的发展,电脑的体积进行了大幅度缩小,这个技术把世界带进了“网络时代”。而硅谷当时在研发能力储备上和技术路径选择上,又全力以赴的向这个路径发展。既可以说是斯坦福的技术和硅谷的产业引领着这个时乱亩郑代,也可以说是这个全新的时代成就了硅谷的辉煌!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是人类历史上的必然,但是这个技术在硅谷形成集群产业还是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的,这和硅谷的硬件条件有重要的关系,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硅谷自身的幸运。

中美创业环境差异?

“唯有读书高”阻碍中国青年创业——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首席执行官杜绍基比较中美青年创业之不同

你会在事业的巅峰时期突尘配敏然选择放弃,然后投入不为人知的公益事业吗?一般人做不到,但是杜绍基做到了。

1982年,25岁的杜绍基从香港到美国去开创自己的事业。20年后,他毅然放弃了自己日进斗金的进出口生意,来到中国大陆创办了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BCF),致力于对弱势群体进行创业教育。在他看来,一个人事业有成与更多人事业有成相比,后者的意义更重大。

一转眼,杜绍基领导下的基金会在中国进行创业教育已经6年了。他对国内的创业环境有哪些感触?中美两国的年轻人创业各有什么特征?为了解这些问题,本报专访了杜绍基,希望他的回答能给国内的年轻人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

中国青年报:以你对美国创业环境的了解,中国的创业环境和美国有什么不同?

杜绍基:相同点是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都鼓励青年创业;不同的是美国有创业的土壤,而中国的文化不太支持创业。

我感觉,美国青年的创业积极性远高于中国青年。美国的父母很鼓励孩子创业,从小培养他们自己动手创造条件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比如,孩子想买一个足球,美国家长会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赚钱。在美国,我经常看到10岁左右的孩子自己做柠檬水,摆在自家门前卖,也许他们做得并不好喝,但是我会去买。中国的孩子想买什么东西,父母可能会直接掏钱给他们买下来。

另外,中国父母对成功的途径理解得比较狭隘,他们觉得,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中国实行了2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让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对孩子“走正道”的教育非常严格。多数家长不希望孩子去冒创业的风险,他们为孩子规划的成长路径大致相同:好好读书,拿学位,然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我们曾经去一些贫困地区做创业培训,很多当地官员和中小学老师都认为:“小孩子创什么业啊!小孩子就应该读书。”“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直到现在,创业群体中还有很多没怎么读过书的人,他们多是“被迫”创业。

中国青年报:据统计,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南开大学的一份调查显示,89%的大学生甚至对创业产生恐惧,主要原因是“失败率高”。美国青年的创业成功率比中国青年高吗?

杜绍基:美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也是这样的比例,其实大家都不容易。美国人创业积极性高,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他们在如何看待失败这一点上和中国人不一样,他们觉得失败很正常,并且经常用“失败是成功之母”来鼓励自己。中国人面子观念很强,大家认为失败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所以首先拦住你的就是你的家人,他们担心你会失败,会没面子,同时也让他们丢脸。

中国青年报:本报调查中,有21.4%的青年表示“社保体系不完善”是阻碍他们创业的主要因素。你觉得,中国青年创业失败后要付出的成本是不是比美国人多?

杜绍基:以我对美国创业环境的了解,大家创业失败付出的成本是的,比如在失业保险上,美国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一个美国青年失业后,他可以拿到的钱如果按照消费水平折算,和中国。如果他之前没有交纳失业保险,他也得不到一分钱。唯一的不同就是,中国青年失业会受到更多的“文化谴责”。

中国青年报: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鼓励小本创业,服务对象包括贫困家庭子女、劳改劳教人员、复员军人等群体,而国家主要支持高新科技企业创业。你认为这两种侧重各有什么好处?

杜绍基:创业不分高低贵贱,小本生意和办高新企业都是创业,这些创业都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和生存,都创卖悄造了价值,所以都应该支持。国家也关派枝注了很多弱势群体,比如也有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只是效果不太理想,培训中理论太多,实践较少。我们的培训和国家的措施可以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

中国青年报:您在投身公益事业之前是一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为什么您不继续把自己的生意做大,而要来中国做这样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工作?

杜绍基:2000年,我把自己20年打拼的生意全部结束了,开始反思人生——假设人可以活80岁,那我的人生刚刚过去一半,我是否该做点其他的事情?思考了两年后,我决定做创业教育。我觉得,人这一辈子不能太自私,要为社会做点贡献才算没白活。于是,我去纽约考取了美国国家创业指导基金会的培训教师资格,之后来到中国大陆,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2002年我刚来到北京,就有人告诉我,创业培训不容易从在校的青少年切入,于是我们从酒店前台、保安、按摩妹和劳教人员等群体入手。一开始就很顺利,原计划36人的班,有500多人报名。

中国青年报:你们的使命是“帮助人在尊严中发展,激发人在发展中奉献”。为什么发展需要“尊严”?要激发人“奉献”什么?

杜绍基:我们经常会对贫困家庭子女、劳改人员等弱势群体进行培训,他们通常缺乏自信。所以,我希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和学员是平等的,教师不要“高高在上”,甚至“怜悯之心”都不要有,要完全平等,这样才能让学员有尊严。我不希望慈善基金会就是给钱的机构,我们应该“授人以渔”。

我们还希望,学员在改善自己的生活之后,可以去帮助别人,就像“活水”,不断地流向四面八方,这样中国就有希望了。

人天天都会学到一点东西,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从上文的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美国创业情境分析。如需更深入了解,可以看看紫薯百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