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紫薯百科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小伙回乡创业好吗,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百万富翁回乡创业全村人人都变万元户的励志故事

百万富翁回乡创业全村人人都变万元户的励志故事

百万富翁回乡创业全村人人都变万元户的励志故事

离开村里时,他生活困难,多年回乡后,他身家百万。当他回家后发现小山村依然贫困,于是他决定带领乡亲们致富。从他回乡创业如今,错草村从人均收入6000元左右,变为人人都是“万元户”,让错草村176户脱贫的他,就是吉林省“十佳大学生创业明星”魏树波。

1974年,魏树波出生在临江市苇沙河镇错草村一个不太富裕的家庭,为了走出大山,他一直非常努力学习,并以586分的好成绩考上大学。但当时家里供不起两个孩子同时上大学,无奈,他只能放弃读书在家务农。虽然不能继续上学,但魏树波一直没有放弃到外面闯一番的梦想。为此,魏树波一直努力干活挣钱,1999年,眼光独到的魏树波赶上了大豆涨价,1000吨大豆让他收入150万元,摇身一变成为百万富翁。有了钱的魏树波更加努力奋斗,干起了物流生意,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2004年时,魏树波回到离开多年的家乡,发现乡亲们生活依然困难,这给他很大触动,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利用家乡丰富的耕地及林下资源建设立体的致富基地,带动乡亲们致富。

魏树波的创业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刚发展退耕还林时,魏树波满心欢喜地将红松果林幼苗种到斜坡上,然后雇乡亲帮忙管护,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村民将他的红松果林当成放牛场,导致幼苗大面积毁坏。无奈,魏树波只能从市里搬回错草村,保护自己的红松果林。刚刚养殖生态鸡、生态猪时也遇到过各种困难,最难的时候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为了这份事业,魏树波一上山就是一两个月,夏天蚊虫叮咬,冬天数九寒天,他都坚持走了过来。

2007年6月,全省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又开始招生了,觉得自己知识匮乏的魏树波立即报名参加了考试,并顺利地被吉林农大通化分校农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录取,这不仅圆了他的大学梦,还将繁育大豆“临选一号”、玉米品种试验任务等先进技术带到他的基地,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如今,错草村已经走上一条集种植、养殖为一体的立体式绿色经济道路,村子在魏树波的带领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3年,,村民年平均增收6000元。

2010年,魏树波还组织乡亲建立临江市天湖农业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拥有1200亩红松果林、500亩五味子,云杉、紫杉、白桦、曲柳等各种苗木培育几百万株,等到种植的“摇钱树”开花结果,全村年平均收入可达300万元。魏树波说:“我就是大山的守护神,大山就是我们的聚宝盆”。

;

关于创业成功的例子精选

创业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在世界各国,创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关于创业成功的例子,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创业成功的例子篇1

盘龙街道长安社区的90后小伙佘军,毅然放弃在江浙一带打工挣高薪工作,返乡创业,在看是平常的田间地头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放弃高薪,毅然返乡创业

当同龄人还在学校享受最幸福的读书时光,佘军初中毕业就在朋友的带领下外出打工,成为了成千上万的打工族中的一员。由于年轻,手脚娴熟,很快,佘军就在浙江一家200多工人的鞋厂站住了脚,每月领到了近万元的工资。在外打工的生活,一切都是那样按部就班,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都会莫名的望着家乡的方向发呆。“在外面挣钱再多也是给别人打工,感觉心里始终在漂泊,我就想自己干,活出自己的精彩。”佘军介绍说,每逢休息,他就有前往人流多的市场观察,了解当地人的生意之道。“我是经过半年多的时间考察,平菇菌有别于一般蔬菜,种植人相对较少,感觉老家距离新县城近,区位优势明显。”一切准备就绪,佘军回乡种菇的念头越来越强烈。2012年春节前夕,归心似箭的他带着妻子回到了土生土长的柳桥村,通过实地调查,他改变在自己老家办厂的想法,决定在距离新城更近的长安社区租地发展。仅仅两年多时间,佘军最初的梦想开始暂露头角。在距离长安社区不远的乡村道路路上,放眼望去,一处坐落在田野中间的蘑菇厂房格外惹眼醒目,这里正悄然孕育着一位90后的创业梦想。

面对失败,取经攻克难题

记者见到佘军时,他正和工人一起为新的一批菌袋灌菌种,从他娴熟的手法上看,很难想象他就是远近闻名的“平菇达人”, 只有初中文凭的他,创业之难不言而喻。但他凭着90后百折不挠的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第一步往往是艰难的迈出,尽管佘军当初购买了大量菌类种植书籍,进行了学习了解,但还是遭遇了第一次创业失败的。“第一个月种出来的那批平菇有的长了绿霉,有的长了灰斑霉,什么霉都有,基本全部坏掉。”佘军说,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和经验,第一次菌种培育出现了菌丝体发育不成熟,导致无法出“菇”。说起当初佘军的经历,村民伍建更是记忆犹新:“当扔出来没有用的菌袋就用两千多袋,汽车就要拉好几车,损失上万元,我们就以为他年轻肯定不会再做了”。 刚开始投产就出现了问题,这对于90后的佘军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当初就不太看好的妻子也始了思想动摇。佘军的妻子曹德兰说:“在外面的工资也高、家里面又操心、又劳累,种植风险大,继续做下去感觉会越亏越多,越陷越深”。此时的佘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冷静分析和琢磨后,佘军告别家人,独自一人前往湖北利川等地,向当地蘑菇种植大户学习种植技术,并将自己菌场的菌袋请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分析配料比例,寻找失败的原因。

“遇到困难就放弃等于彻底失败,当初的理想就只能是一个永远不会实现的梦想。”经过近一个月与技术员的深入探讨学习,佘军感觉自己充实了不少,心中再次创业的担忧一扫而光,被充足的信心填满。佘军轻松踏上了回家的旅程。看到不言弃的丈夫,妻子曹德兰暗暗打消放弃的念头,和他一起起早贪黑忙碌着。由于系统的掌握了平菇种植技术,加上养护得当,2012年四月,佘军终于迎来了菌种培育的成功。长安社区由于比邻县城,最近几年落户了不少农家乐。面对销售难题,他发挥在外打工获得的经验。采用赠送、免费试吃等多种有别于传统的销售模式,打开自己的销售路径。佘军说,如今菌场已克服了技术和销售等一开始的困难,并在社区的帮助和支持下,现在年收入已超过十五万元。

帮助乡邻,闲时家门口挣钱

“菌场让部分闲着的村民有了事干、让许多带小孩的妇女找到了打零工机会。”长安社区主任张济平说道,菌场需要的工人主要是手工活,技术要求相对不高,每天作业时间不长,一年下来,为当地增收了近十万的劳务收入。

记者了解到,每天在这里工作的工人主要从事蘑菇采摘和装袋工作,强度相当低,工人们几乎都是在不影响自己手头事情的情况下就把钱赚到了。

“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到老人孩子,真是高兴。”村民的黄阿姨笑呵呵说着。

临近采访,佘军几次欲言又止。其实在他的心中,还有一个梦想。随着长安社区投资环境越来越好,尤其今年“三条”乡村道路的全面贯通,为村里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他希望能够组建一个种植协会,让更多的当地村民参与进来,他来负责向乡亲们免费发放种子和提供技术指导支持,形成产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吸引更多的商户走进长安村,实现上门销售,通过种植蘑菇等产业让乡亲走上致富。说到这里,佘军的脸上乐开了花,仿佛看到了那一天一样。

关于创业成功的例子篇2

黄安新:80后“云财雅思”教育培训校长的创业故事

黄安新,一个来自江西的阳光大男孩儿,从云南财经大学一毕业就扎根市场自主创业。他是国家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早期受益者,在教育服务市场里摸爬滚打五六年,已经在行业内小有名气。

大学毕业就创业

黄安新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大学学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却偏偏对教育最有兴趣。抓住某机构在校园招聘兼职的机会,黄安新在大二时就成为了大学生拓展训练的校园代理。开朗的性格,富有号召力与感染力的授课风格让他很快成为人气教练,积累了最初的教学经验,也在心里暗自埋下了当培训师的职业“种子”。

此后,黄安新自学考取了体验式中级培训师中级职称、团体心理培训师高级职称。为他的“培训师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11年,黄安新大学毕业,正值国家大力推行大学生创业,于是,他一个人去注册了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那时听说经开区的创业大厦有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就把公司开到了经开区。”回想起公司成立之初,黄安新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创业大厦给的条件非常好,50平米办公室,办公桌、电脑、饮水机都是免费配套的,网络也不用交费。”

初尝创业的艰辛

解决了基础配套的问题,黄安新轻装上阵,和同学一起开始做起企业培训,却遭受了市场的当头一棒。“很多企业做培训都会选择教育经验丰富的培训机构,尤其是给大企业做过培训的,对于我们这样的新培训机构,他们的眼光总是不信任的”。

没有经验,是很多大学生创业项目共同面临的困难,但黄安新并不气馁,而是一家一家地问企业要不要培训,挨家挨户地推广自己的培训产品。“幸运的时候,别人和我多聊两句,大多数时候是被直接拒绝。”黄安新几乎跑遍了昆明大大小小的写字楼,却收获甚微。“跑几百家才有1家做培训。”黄安新说,但只要有1家做培训,黄安新就投入100%的热情和责任心去做好它。

1年多的时光,黄安新逐步摸索企业经营的方向,积累了作为教育服务提供商的初期经验。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2012年,母校云南财经大学要找机构合作开办雅思培训,黄安新的企业成为云南财经大学的合作伙伴,双方共同创立了云财雅思品牌。从那时起,黄安新成为了一名年轻的校长,麾下有15名海归教师。

通过引入现代西方的教学理念,加上强有力的师资力量支撑,黄安新的“云财雅思”迅速成为后起之秀。“我们的学生有拿雅思满分的,有被哈佛、伦敦政经、纽约大学等名校录取的。”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成果。接下来,黄安新还将把教育服务延伸到中学课程辅导,“我正在积极与母校临川一中、临川二中联系,希望接下来能通过网络教学的方式,引入国内优质中学的教育资源,为云南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黄安新说。

在黄安新的规划里,金凯瑞教育培训学校将提供“一站式”国际教育培训,即从3岁的幼教阶段到出国前的高中阶段,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英语教学服务。而对于“双创”时代的幸运儿,他希望自己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尽可能地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最贫困、最需要的地方,“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希望有我的一份力”。

关于创业成功的例子篇3

许家辉:“肆忆拍”记录一代人的青春光影

十八岁的时候,他读高中,因为坚持,他从班级最后一名华丽逆袭到班级前三。

二十岁的时候,他读大学,因为梦想,他从寝室小卖部起家,把零食业覆盖了附近的几栋宿舍楼。

二十四岁的时候,他刚毕业,因为热爱,他从拍摄做起,旗下的“肆忆拍”记录了一代人的青春光影。

他就是许家辉,郑州肆忆拍摄影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2014年年初,这家致力于服务大学生,记录大学四年青春成长足迹的影像公司正式成立。短短的两年时间,他们由最初的影像逐步扩展为影像、服装、舞美三大类,各方面逐步走向流程化、正规化、制度化。他们是你的青春日记本,用影像记录你的精彩年华。他们是你的私人定制潮流导师,打造美丽动人的你。如今,青春依旧,他们仍在前行!

让行动听从内心的声音

当记者在肆忆拍工作室见到许家辉时,他身着正装,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走进他的办公室,我们发现这里虽小但却十分整洁,墙上悬挂着“天道酬勤”的书法装帧,四周布满了精美的纪念册,细致、专业,正如许家辉本人在创业道路上的姿态。这一切似乎都在默默地告诉我们,他的创业成功是有原因的。“我们这个七人团队,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会摄影,也没有一个人会PS,而且他能看到大学生带来的广阔市场,最终他放弃高薪就职的机会,毅然决然地选择走上创业的道路。他当时只有一个信念:“我还年轻,即使失败了,以后还有工作的机会,但创业的机会并非一直都有,有可能就只有这一次,只要有51%的把握我就会去做。”

本着这样的信念,从最初简单的拍摄写真业务,到后来一整套完善的摄影服务,再到如今涵盖班级文化、毕业纪念、文化潮品、晚会承接等项目,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语,正是许家辉创业精神最为真实的写照。当初创业之前,他的团队,七个人中没有一个人会摄影,没有一个人精通PS。购买设备,租赁房屋的资金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而父亲的三个问题“你见过单反吗你会拍照吗你会后期的PS吗”道出了父亲对他创业的质疑。

但即使梦想与现实之间隔着一座又一座大山,他也要一路披荆斩棘,不断前进,跨过山和海,去追逐梦想。

“我大学四年尝试过很多事情。我发过传单,做过寒假工,做过销售,甚至还在医院做过医生助理,但无论是哪一种行业,都教会了我很多东西。”许家辉坦言道。他喜欢尝试,不喜欢拘泥或固步自封,每一次尝试都让他深思而获益匪浅。发过传单之后,他懂得了传单人的感受,所以不会再拒接别人递过来的传单。做过寒假工后,他懂得了知识的宝贵,所以读书更加用功。而当医生助理那段岁月,更是让他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所以至今他不吸烟不饮酒。青春要敢于尝试,静止的生活是没有活力的,他向学弟学妹们建议不要让寝室埋葬了你的青春,主动走出来,才能走向远方。

在经营上他致力于“打造大学生摄影传媒第一品牌”,坚持以质量、实惠、时尚、省时、省力为经营理念,采用“先让顾客免费体验,用质量赢取信任”的营销方式,真诚地为每一位客户服务。他坚定地说:“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我们能拿什么来换取别人的信任呢只有真诚、优质这些东西,才能作为我们不断前进的保障。”这一切真实地映射出许家辉的创业姿态。

的确,肆忆拍中的“肆”代表着大学四年的时光,“忆”代表着对这些日子的追忆与怀念,而合起来,正是他们的工作方式——用图像记录美好瞬间,用图像打造每个人的专属青春纪念册。他们秉持“拍写真是一种态度”的工作理念,用心地在为每一个故事每一段青春赋予灵性,他们在“发现美”与“记录美”上特立独行。

创新追梦路

目前,肆忆拍实行全覆盖式代理模式,拥有清晰的业务划分、明确的工作流程、专业的人员分工、制度化的管理机制。以“最低的价格,最好的服务”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而对于未来的发展,肆忆拍正将营销对象逐步扩大,不仅仅停留在财大,更要向外发展,以华水为基点,外联部为缺口,向外辐射,覆盖北大学城。但这绝不仅仅是最终目标,不久之后,许家辉和他的肆忆拍团队将计划实行一个终身跟踪拍摄的项目。

目前,肆忆拍摄影公司发展态势良好,一如既往地朝着他们的目标——大学生摄影第一品牌不断努力着,他们用大学生特有的真诚与坚持一步步前进。下一步他们打算为顾客开展量身定做流年相册业务,记录一个人二十岁、三十岁、甚至六十岁的模样。

岁月长,衣衫薄,我们的故事与时光一直很美好。那肆意年华、别样青春,让我们共同祝福许家辉和他的肆忆拍,留住更多生命中的美好与感动!

返乡创业点亮大山的“致富灯”励志故事

“80后”返乡农民工吴彦财出生于龙胜各族自治县瓢里镇平岭村水圳寨,一个海拔600多米、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的小山村。十五六岁时,他便跟着“进城大军”南下到广州打工。8年后毅然回家创业,4年时间,他先后养兔、土猪等牲畜并卖上了好价钱,年收入近10万元。在一个人均收入不足3500元的小山村,吴彦财无疑是那颗最耀眼的星星。现在他最大的愿望是带着村里的村民一起搞生态养殖,形成规模,打出品牌,共同致富。

星星之火,点亮大山深处

近日,记者一行三人从瓢里镇出发,一路颠簸,环山而上,山脚到村里的路都是坑坑洼洼的石子路,40分钟后到达寨口,一下车,刺骨而清新的山风吹来,凉飕飕的却又让人心旷神怡。沿着村间的石板路往前走,两边都是龙胜少数民族固有的两三层木楼,穿过一片小竹林,我们见到了吴彦财本人,个子不算高,笑的时候露出一排洁白整齐的牙齿,见记者要给他拍照,他显得十分羞涩。

走进养猪场,猪栏一个个整齐地隔开,吴彦财告诉记者,因为刚开始做的时候,钱不够,整个养猪场都是他自己一砖一砖砌起来的,这样节约成本,可以腾出多一点钱购买猪仔。第一批他买了12头猪仔,刚好碰到好价钱,第一批出栏的时候就赚了七八千元钱,把吴彦财高兴坏了。就是从那时候起,吴彦财选准了自己的创业路。因为买猪仔的成本高,每斤猪仔要15—18块钱,而生猪出栏的价格为8—9块,他也尝试着买100斤左右的大猪回来养殖,可由于养殖技术、防疫技术都不到位,病死了两头,结果一分钱没赚。

那段时间,吴彦财一直没睡好觉,白天黑夜地思索怎么样才能把这条路走稳、走好来,绝对不能就这么放弃了。一是要自己学好猪场的护理防疫;二是看准市场的趋势,农产品就是要“绿色”、要“土”。

找准方向后,吴彦财便去书店买了很多关于养殖防疫的书籍跟书本学习。可对于一个初中一年级都没念完的人,书中有太多的生僻字和名词是他不懂的,更别说一些专业术语了。可他丝毫没有气馁,还专门买了《现代汉语字典》一个个字地查,一个个词地理解,遇到专业术语就抄下来向镇里畜牧站的技术人员请教。他还积极参加各种养殖培训班。经过近半年的苦读加实践,吴彦财不仅掌握了猪防疫和猪常见病治疗的一套方法,还制定完善了自己的创业路。

他铆足干劲,打起精神,向银行贷款两万块钱,买了15头小母猪和20只猪仔,每天早上天刚擦亮就起来打扫猪圈,给猪喂食,为了确保猪肉的品质足够“土”,他宁愿出栏慢点,也要保证肉的品质。他种植了一亩多的红薯、三亩多的构树,饲养猪主要就是喂食红薯、玉米和菜叶子。皇天不负苦心人,一批批健康的土猪出栏了,由于肉质鲜美、嫩甜,回头客极多,小吴的猪渐渐打响了名气,销售渠道越来越广,销量越来越大,收入越滚越多。

吴彦财的成功,无疑给这个宁静的村庄注入了活力,给一直在摸索致富的村民们照亮了前方。

大山里的返乡创业第一人

从猪场出来,在小吴的盛情邀请下,我们来到了他家,这是少数民族的传统木楼,一楼还养着十几头已经可以出栏的土猪,不远处整齐堆着很多红薯和从地里摘回来的菜叶子。小吴的母亲见我们来,用侗话热情欢迎我们。

吴彦财所在的平岭村地处偏僻,全村613户,2100多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亩,是龙胜“十二五”期间扶贫整村推进村。而他所在的寨子水圳有50多户人家,200人,全部都是侗族,村民靠种田和柑橘维持生计,收入微薄,生活清贫,像吴彦财这种年纪的有三十几个人,没有一个留在家中,全部外出打工了。

当记者问,你当初为什么那么小年纪要出去打工,现在又选择回家创业时,吴彦财沉思了一会儿,眼中蒙上了一层雾:“我读初中那时应该是1998年,家里很穷,每个星期我从家中背一袋米和五毛钱,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到镇上去念初中,别说吃好,吃饱都难,经常晚上饿得受不了,后来就没念下去了。”他在说这话的时候看了看一旁做家务的母亲,特别小声,怕母亲听到会难过。吴彦财不是村里唯一一个因为家里穷而没有把书念下去的,村里近七成的同龄人都是因为家里穷,尽管学校免了学费,却依然支付不起每星期15元的生活费,因而还是上不了学。

打工8年时间,吴彦财换了很多工种,在制衣厂给衣服印花,在制鞋厂做高跟鞋的木跟,在打火机厂做打火机,在印刷厂做杂工,装空调……也吃了很多苦头:工作十几个小时却没有任何加班费,被老板拖欠工资,仿佛众多农民工的不公平待遇在他身上有了个缩影。几年时间,不仅没挣上什么钱,也没能陪在父母身边照顾。他说,最快乐的时光是交了个女朋友,感情很好,在一起很开心。可是后来女方家长要求给几万块钱礼金,他拿不出而不得不分手。

期间,他也想过要回家创业,可是同伴们都劝他,好不容易走出那个山沟沟,还回去干嘛?种地又种不出金子来,再加上手上也没有积蓄,这个想法便作罢了。

随着这几年国家对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出台了不少鼓励政策,比如给予贴息贷款、技术帮扶,而且吴彦财在外面见好多餐馆都叫“土鸡馆”、“土鸭馆”,他觉得,养原生态的禽畜应该会有市场,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回来创业。

回家创业吴彦财是村里第一个,刚开始大家都以为他在外面混不下去了,连父母也问他是不是在外面闯了祸,在大家的.质疑声中,他默默筹备他的猪场。

星星之火,志在“燎原”

如今养猪让吴彦财成功了,他觉得自己运气很好,新的一年来了,他要继续扩大规模,创办自己家门口的企业。

如今,左邻右舍的猪有什么问题,大家都请教吴彦财,他也很热心地帮村民解决问题,有些村民的猪生病,他不仅帮治疗,还免费提供药品。他还积极引导村民一起加入到土猪的规模化养殖中来,他认为,只有形成规模,形成品牌,才能打开市场,打开销路,才能让这个一直在山中沉睡的小山村红火起来。

2012年9月,广西三林公司在平岭村投资创办了三林生态猪养殖基地。为配合三林公司的养殖扶贫产业,,在瓢里镇党委、政府和村委的牵头带领下,成立了龙胜林岭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吴彦财成为了合作社中最年轻的一员。在吴彦财的积极努力下,有十几户农户都有意向与三林生态猪养殖基地合作。在外面打工的同伴听了吴彦财的创业经历后,也准备过年回家好好跟他学习,也回家创业。吴彦财向记者描绘了他的创业蓝图:把大伙拧成一条绳,一起搞生态养殖,以后吃猪肉大家都认准平岭的牌子,水圳的牌子。说到这,吴彦财笑得跟孩子似的灿烂,记者从他眼中看到了坚定和对未来的憧憬。

记者走的时候,吴彦财告诉记者:“等我攒够钱,也买一辆能遮风挡雨的车子,你们想来这里的时候,我就开车去接。等我结婚的时候,你们要是还能来喝杯喜酒就好了。”

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分享

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分享

在大学里面说要创业很容易被周围的朋友劝说那是不切实际的,是不是真的不切实际呢我搜索整理了三个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欢迎阅读。

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分享1

1986年出生的李正森从小在农村长大,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村里老人担水烧柴困难,他总是主动跑去帮忙。每当听到大人们谈论哪个村民无钱看病可怜时,他就幻想着自己将来当了大老板,让那些可怜的乡邻都能在自己的公司上班挣钱。

2009年,李正森从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毕业,在县城找到了一份建筑工作。由于所学专业对口,加之吃苦耐劳,工作有魄力,很受公司经理喜欢。一天,李正森回老家瓦房口镇看望父母,和同村一个15岁的少年同坐一车,这孩子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可由于父亲残疾家里贫困,考上重点高中就没有上。这再次刺激了李正森的那个童年梦想:创业办厂,带领乡亲们一起走上致富路!

2009年秋,当地政府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村里引进了肉鸡养殖企业。在建筑公司上班仅两个月的李正森辞去工作,信心百倍地搞起了肉鸡养殖,租地、贷款、建棚,他把周边一些留守老人和残疾朋友请来打工,连自己的父母也拉进来帮助管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次购买的4000只鸡苗在路上就热死了一半,等到卖成品鸡时,收购经理说2000只的养殖规模太小,相应的人工成本就会过高,赚不了钱还肯定要亏本。第二次购回的6000只鸡苗总算养大,可市场肉鸡价格大跌,当他拿到卖鸡款看着空荡荡的鸡棚时,眼泪唰唰直流,赔了20多万元,他三天三夜没睡着觉。第四天强撑着给村民付工资时,乡亲们都知道他赔了,让他先还银行贷款再说,但他执意先给村民付了工资。李正森回乡首次创业的一腔热情就这样被浇灭了。

李正森引种香菇纯属偶然。2010夏季,李正森为了弥补养鸡的亏损,就跟着一个朋友搞起了猪苓购销。有一次,他到安康宁陕县收购猪苓,看到当地的食用菌产业很红火,就动了栽培食用菌的心思。他发现柞水以前都是用椴木栽培香菇木耳,随着人们对生态环保的重视,当地椴木食用菌产量必然会越来越少,而袋料生产香菇在柞水还很有限,这应该是一个致富商机,李正森瞅准了这一项目。宁陕的一位经理了解到他的创业经历后,被李正森憨厚耿直、富有同情的心所打动,就同意和李正森合作。

2010年底,在小岭镇政府的扶持下,李正森在金米村租地40多亩,注册资金300万元成立了陕西正森农业生态有限责任公司,他还注册了“正森”绿色食品商标。2012年李正森投资建设玻璃丝骨架大棚150个,购买高效灭菌炉、自动装袋机、电动翻料机等食用菌生产配套设备50余台,同时配套建设了装袋车间、菌种室、接种室、锅炉房、仓库、冷库和加工包装车间。

金米村既是板栗大村,又是核桃改良大村,每年林木科管会产生大量的树木枝条,还有大量的植物秸秆。自从在金米村建起食用菌公司后,他就从村民手中收购这些树木枝条、废弃秸秆和玉米芯、麸皮、玉米糠等,让这些往日的废弃物变成了钱串串。李正森还在生态循环经营上多动心思,对食用菌进行专业化生产、加工、销售,将食用菌培养基使用后又作为有机肥料还田,整个产业流程确保不给环境造成损害,公司采取“公司+协会+农户”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回收、统一正森品牌销售,提高了菇农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带动周边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2012年3月,在陕西正森农业生态有限责任公司的带动下,金米村组建了金米食用菌产业协会,村上33户农民加入协会,依托正森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发展食用菌,仅去年村上生产食用菌150万袋,产鲜菇1750吨,年产值达1000万元。

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分享2

90后大学生禹化普大三时就当上手抓饼小老板,2年来连锁加盟店已开遍大学城

你曾经在北城天街小吃街吃过台湾手抓饼吗这家不到10平米的小店老板竟是一位刚刚毕业的90后大学生。禹化普大三时就当上手抓饼小老板,在两年时间里发展了4家直营店、1个加工厂和8家加盟店,年收入达250万元。

每天下午4点,在北城天街小吃街店门口,已经有五六个白领在排队。放面团、煎鸡蛋、配作料……三分钟后,两个手抓饼新鲜出炉递给了前面的顾客。和传统烙饼不太一样,这个饼千层百叠,面丝千连,外层是淡淡的金黄色,内层柔软白嫩。

每天能卖400个饼

这么多人包围着店,为什么还有顾客加入呢“这五六个客人是活招牌。顾客也许不知道我们,但看着这人气,就会吸引他们来尝鲜。”禹化普说,小吃店的秘籍就是要保持人气旺,排队人越多生意越好。

“以前我们追求,人多了就一次出6个饼。”禹化普说,在2011年做第一家店时这个快捷的方式并没有赢来顾客青睐。他特意跑到成都小吃街去考察,发现类似的小吃店老板总是保持慢工出细活的状态。即便店外已经排起长龙,也不慌。而前来的顾客络绎不绝,等待着他们的美食。

禹化普回到重庆,开始要求师傅一次只做2个饼,甚至有时候做一个饼。这个营销方式反响很好,饼保持最好的口感,排队的客人反而更多了,每天平均能卖400个饼。

加盟店4个月盈利

禹化普的北城店是两个月前开的,虽然租金掏了1.3万元,但是却成了店里的活招牌。北城店现在每月能卖1.5万个饼,凭借这样的人气,禹老板在月初迎来了三位新的加盟商。

一开始,禹化普想做连锁直营模式,但当他们拥有第三家直营店时,开始打磨品牌。想要与大品牌竞争打开这个细分市场领域,必须吸引加盟商。

“每卖一个面团给加盟商,他们赚8毛,我们只赚五毛,薄利多销。”禹化普说,按10个月算,5家加盟店每天至少购买2500个面团,一年仅靠卖面团营业额能达到100万元。

案例三:

1983年,李烨出生在盐城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在当地经营着一家大型餐饮企业。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李烨说那时虽还没有富二代的概念,但自己绝对已经是了,我家的酒店叫兴达大酒店,按照现在的说法应该算是一个会所了。我2001年在常州上大学时,每月生活费至少有5000元,在当时的校园里绝对算得上是富二代的水平了。

从上文,大家可以得知关于小伙回乡创业好吗的一些信息,相信看完本文的你,已经知道怎么做了,紫薯百科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