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紫薯百科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中欧创业营2011费用,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微信公众平台上有哪些创业公众号和商业公众号推荐?

微信公众平台上有哪些创业公众号和商业公众号推荐?

优质回答重点推荐(排名不分先后)

1.笔记侠

笔记侠是我刚入行的时候关注的一个公号,因其内容出色我还特意加了小编进行交流,沟通后我了解到笔记侠在做内容上真的是花了很大的心血,听说小编每天要看稿,洗稿,还要看书,有的时候一篇文章的产出都要花一到两天的时间,顶不住的基本都离职了,而且每篇文章的字数真的很长,全是精华语录,没有半句多余的话,我认为要了解最新的商业内容和知识精华首选笔记侠。

2.鸟哥笔记

因为工作需要关注的鸟哥笔记,都有好几年了,当时纯粹是想学习学习运营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下载了不少免费的学习资料,后来发现鸟哥笔记分享的知识领域已经超过了运营的范畴,定位越来越高端,而且鸟哥很多的运营玩法,套路和案例我觉得是非常适合创业者借鉴的,可以说鸟哥笔记从我学到的知识干货是最多的。

3.爱合伙

于公于私,我都想推荐爱合伙这个创业领域的公众号,平常工作中接触到非常多的创业者,不仅有初创公司的CEO,还有已经在创业中的企业家,他们其实都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创业资源的匮乏,有缺合伙人的,有缺创业项目的,平时听的创业鸡汤太多了,偶尔也需要接地气的创业知识分享,合伙项目对接。

4.粥左罗

粥左罗老师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个作者,我曾经看过粥左罗老师自述一段成长经历,如何从卖服装的店员一两年时间逆袭成为年入百万的插座学院的副总裁,从他的文笔可以看出自身真的是下了很大的一番努力,看完以后我自身有很大的触动,这可能也是被逼入绝境所激发的强大力量吧,现在我每天都会看粥左罗老师的文章,感觉字里行间都写到普通职场人的心坎里了。

5.Spenser

S叔在青年圈子是一个非常知名的自媒体,我最早看到他的文章是朋友在群里的一篇推文,不知道为什么读完他的文章我感觉很亲切,感觉这不是一篇文章而是两个人的知识交流,非常的朴实无华,细心翻翻S叔的历史文章,我发现内容大部分都是很接地气的职场,创业的经验分享,偶尔会插入一两条“鸡汤”,但是S叔的鸡汤是有理有据的,你不会认为这是一篇鸡汤,反而会认为这是一篇经验论述,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反正觉得很受用。

6.维小维生素

维小维生素是我在朋友圈误打误撞看到别人分享的文章才关注的公号,刚开始看公众号名字我还以为是卖保健品的(请原谅我),看了公号简介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小维老师也是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司机了,她分享的创业,投资类型的文章非常适合老百姓看,从职场到创业再到如何做资产配置理财,这样的“知识维生素”是围绕自我成长和提升的必备营养物质。

7.老王创业日记

老王创业日记是前360投资总监王翌的个人公号,现在是投缘帮的主要内容提供渠道,王翌在其投资生涯中接触了大量的创始人,包括目前也坚持每天见各种类型的创业者作深度的访谈交流,可以说老王创业日记分享的内容是实用且有价值的,不仅有创业成功的案例分享,也有创业失败的踩坑提醒,看过老王创业日记后,对个人的创业成长和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8.七八点股权设计

七八点股权设计是我主动去寻找合作的时候发现的一个公号,个人其实比较欣赏七八点的文章产出,发文的频率一般是2-3天,大部分是原创文章,而且能够分析各种公司类型的股权结构,然后提出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和股权分配结构,真的不简单。的确,在股权设计这个方向上,我认为七八点股权设计是同类领域中做得相对出色的一个。

9.创业家

曾经转载过创业家的几篇文章,所以对创业家的文章类型有一点了解,创业家在对生意的解读上比同类领域要更专业一些,对商业的嗅觉比较敏感,作为一个创业者,时常关注最新的商业动态和风口热点是很重要的。

10.创业最前线

创业最前线的内容产出效率很高,个人以为是团队运作的类型,和创业家一样,主要聚焦的是各种创业热点和资讯,当然也有各种新奇的创业项目和投资案例,可以说容纳了创业圈的大部分内容领域,总体质量还是不错的。

10.燃财经

说到关注燃财经的过程还蛮有意思的,当时我看到朋友圈好多在推那篇垃圾分类逼我去创业的文章,好奇心作祟去看了下结果被圈粉了,虽然里面各种脑洞大开的创业想法让人浮想翩翩,但内容写的确实不错,看到原创作者是燃财经所以我很自然地看了下简介,后来还转载过其他的几篇文章,可以说我关注燃财经完全是因为一篇爆文,所以写好一篇爆文比无效大量产出要重要得多。

11.铅笔道

铅笔道是我最早接触的创投媒体之一,尽管在知名度上和创业邦,虎嗅相比还有些差距,但是我非常喜欢铅笔道的调性和内容,铅笔道的小编做事非常细致,采访到出稿都会反复和你沟通,客观地说铅笔道完全没有知名创投媒体的那种高高在上,反而是很接地气的创业采访,对不清楚的商业模式和项目不会贸然报道,即便给钱也没有用,所以你看铅笔道的文章都是真实的案例和经验分享,多看看大有裨益。

其他推荐(排名不分先后)

1.创业邦

2.36氪

3.i黑马

4.小饭桌(现改名不凡商业)

5.创业投资笔记

6.创业智库

7.上海创业汇

8.经纬创投

9.加速创投圈

10.清科沙丘大学

11.大雷语(原名爱火柴)

12.中欧商业评论

13.创成汇

14.创投孵化器

15.飞马旅

16.蛋解创业

17.馒头商学院

18.42章经

19.创新工场

20.中欧创业营创投营

21.天使湾创投

22.微链

23.价值线

24.聚份子

25.中关村创业大街INNOWAY

创业10年,我学会了怎么让“高人指路”?

优质回答我认为,从本质上讲, 创始人提升认知就等于重新建造了一个自己的操作系统,把原来教育带给你自认为很正确的观念去掉,是一个reborn的过程

那么,到底如何提升认知呢?今天我从三个方面讲,创始人应如何提升认知能力。 首先是亲身经历;其次是高人指路;第三是大量且高质量的阅读。 接下来我讲讲自己身上的一些案例。

创始人为什么要亲身经历一些事?一个从外太空回来的人分享说,他从小就知道地球是圆的,但从太空看到的那一霎那,还是被深深地震撼了;同样是一场演唱会,你从现场看和电视转播看, 感受是完全不一样,很多体会必须身临其境才能获得。

1、身临其境才有非凡感受

举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有一次我们在郑州办峰会,我当时要回上海没有机票,但因为约了投资人当天赶着回去,我记得高铁回上海二等座大概是400多块钱,但是没票,商务座有票,1400多块,比二等座多出1000多。平时我没事也不做商务座,那次我坐了以后,我不仅在车上睡了一觉,还处理了很多方案,晚上到上海后精力非常充沛。

所以, 你会发现,这就是我们跟大 的差距,包括休息的质量,旅途交通工具的选择。 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个市值几十亿美金的创始人朋友说他投资人强烈要求他聘个司机开车,因为这让他有更多时间思考和休息。

包括我去读中欧商学院的亲身经历。我参加的是中欧创业营第八期,里边有很多明星学员。中欧八期大概有800多个创始人报名,大概只录取了40多个人,班里都是各个行业的牛人,清华北大的学霸、哈佛留学归来的精英、也有刚刚拿到上亿美金的创始人,年龄从60后到90后都有, 就看你怎么去学习挖掘了。

我觉得市面上,类似中欧这样的商学院培训是非常不错的,在这其中, 我觉得30%是靠师资能力;30%是靠同学之间的资源;40%可能要靠自己去领悟、挖掘 ,从点延展到线再到面的理解。

2、亲身经历探寻事物本质

我简单分享一下在商学院上课,中欧课程是在全球上课,去以色列、印度、硅谷等这些地方。我谈下去以色列的经历,大概去了一个星期,完全改变了我之前对以色列的看法。

这个地方面积大概是三个上海那么大,人口大概是上海的1/3。但他拿了世界上23%的诺贝尔奖,号称是世界除了硅谷外,第二大创业中心。 而在整个以色列的行程中,我最大收获是思维层面的,一个是平行逻辑思维,一个是争辩思维。

平行逻辑,我们日常认为的,如果一个事物是A,一定不能同时是非A。在平行逻辑下, 认为对立的双方很有可能只是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侧面,同样是真理,截然相反的两个观点也可以并行存在

争辩思维指的是,比如在犹太公司里, 经常有“第十人”原则,如果这个方案九个人同意,那么第十个人一定要反对,因为要确保整个方案的完整性。 他们非常喜欢辩论,对反对意见非常的重视,如果没有反对意见,则任何意见都无效。

其次,是去印度学习,这个地方脏乱差的程度,会超过你十倍的想象,但你发现,有大量的世界五百强公司的CEO是印度人。硅谷的三巨头中的谷歌、微软等很多世界级大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当时我就很好奇为什么会生产这么多CEO?

如果没有去亲身经历时是很难理解的。后来发现, 他们的MBA是印度大学生的必修课,起步非常早 ,1959年就开始开设管理学院开设MBA课程,中国是1994年才提出的, 所以,印度有一个海量的管理人才的培养。

再看看印度的教育体制, 学生在五年级之前是没有考试的,家长是单独会面的,而且课程里有大量的舞蹈、音乐、戏剧、电影、机器人、计算机的课程,他们非常鼓励上台表演,这样学生在长大后就不会怯场。

印度学生从三年级就开始看哈利波特,相当于中国初中毕业了,四年级就开始掌握英语,并选修第三语言,五年级开始选第四语言,其中还有大量的国际交换生的项目。 这就是从小到大的教育机制,决定了印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CEO。

所以,我认为提高认知的第一点就是去亲身经历,然后才是高人指路,往后才是高质量的阅读 ,这个顺序是不能反的。

再来说一下高人指路。事实上,很多创业者最善于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总结,但却不善于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很容易因为曾经的成就有一些高傲甚至自负的心理。 我很认可一句话:你所经历的任何问题,一定已经有100个人或100本书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

一般来说, 你的水平是你最经常接触的五个人的平均值。不妨回想一下过去几个月你到底跟多少个比自己牛的人交流过。 2020年又是怎么一个计划?

1、与高人建立联系

在湖畔大学里有人说,马云很早就国际化了,很早就跟全球的顶尖人物、顶尖经济学家、总统元首做大量的交流,融会贯通,把这些模式带回来,这种战略眼光是其他公司是没法改变和超越的。

对于如何跟高人建立联系?冯仑总结过九个字,“傍大款、学先进、走正道”。

你总要想各种方式去“抱大腿”。当然,很多时候对方是没有回应的,但还是有一些觉得你有诚意。 所以不要怕拒绝,长期做正确的事才能获得时间的复利。

2、牛人引荐

那么,怎么去主动认识?我觉得找人引荐也是种方式。比如去读中欧也是种方式,里边有很多同学、很多投资人都比你牛,你都可以找他们引荐。我们是IDG投资的,他有个400多个创始人ceo的投后群,都在里边,也可以去链接。

在找这些高人沟通时,只要对方有时间就别怕麻烦。首先在思想上得端正态度,即使被人报道了也不是丢人的事, 因为很多牛人也是从“屌丝”开始的,你走的路他可能都走过,请他指点一下是人之常情。

3、与高人交流,提前准备问题清单

还要注意的是,列好问题清单。你想要请教对方,不能指望对方直接给你锦囊,你需要跟人去探讨一些问题。 首先,要提前列好问题清单,每个问题都是经过深度思考的,在自己经过思考后,再看看对方的理解。不要单方面希望对方输出。 只有你对这个问题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了,同时也有困惑,这时候对方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你剖析,这才是一次高质量的高人指点。

所以,我有个习惯就是碰到一些自己没想通的问题,都拿手机记录下来。等约到时, 就会把这些困惑找出列下来,充分利用跟对方交流的机会。

4、提高见人的密度和信息消化强度

听一个朋友分享雷军是怎么跟人聊的,当时雷军想找供应链方面的人才,他就逼自己见行业里最厉害的50到200个人。他的策略是提高见人的密度和增强信息消化的强度。 他在聊第一个人时,把事先准备好的问题给对方,看对方如何回答,在将这些信息消化完之后,做出结构化的输出。再把第二个人聊的信息拿回来,交叉验证、同步消化,再去跟第三、四个人去聊,聊到50人的时候,他的已经非常快了。

有一位投资人也说过,在创业过程当中, 你需要找那些比你强一些,但不要强太多的同辈交流,你们之间的差距不大, 他可能只早你一两年,跟这些交流,也是非常有利于提升自己。

5、写作是最高效的社交

写作会放大社交的半截,让朋友的朋友快速认识你,而且是可以激起真正的这种争论的, 会拉近跟很多人的距离,跟你交流,我觉得值得写。已经成功说服20多个创始人朋友开始写了。

但是对于写作,我们抱着写完就结束了,不要有太多的期望值,不要被阅读量所影响,哪怕只有100个阅读量。 你写的东西,受益最大的是自己,是自己复盘的方式,其实是在倒逼自己去做好这件事。

第三点是创始人要大量且高质量阅读,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应该说是性价比最高的一种方式了。

首先我说明下,阅读是普通人都能有的爱好,不要把它崇高化。当然,很多牛的人不读书也可以发展很快,他通过创业实践、跟人交流的方式也能进行认知的升级。但我是喜欢阅读的, 黑格尔说,常识不过是时代的偏见,如果你想超越这个时代,唯一的办法就是阅读。没有读过几百本经典的不足以谈独立思考。富兰克林也说,“读书是我唯一的 娱乐 ”。

我觉得书本的性价比实在是太高了,你花几十块就能买到别人几十年的思想精华。阅读带给我的感受,非常震撼,但这种感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1、读经典

首先我们要读经典,因为我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浪费。 也不要看热销榜,因为榜单天性是具有新闻性、功利性的,真正好的见解是很难大面积流行的,这也符合 社会 的发展规律。 少数的智者推动进步,绝大多数跟随盲从的乌合之众。

2、买足够多的书

读书还有一点,就是你得买足够多的书,即使浪费也是很值得的。我看到别人提到的书,我就会直接下单买掉的,一些采访里、自传里别人推荐的,直接就下单,宁可错杀3000,也不会放过一本。 你买了这些书的好处就是,可以让自己进入随时看的状态,这一点非常重要。

最便宜的是你的钱,最贵的是你的认知。现代人的所有时间都被互联网信息流分化的支离破碎,大家普遍比较浮躁, 如果你能持续发力坚持读书,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

这里我想引用一下徐沪生老师的一次分享,他特别提到《追忆似水年华》,他说普鲁斯特那些丰富又深邃的独特感受,他可以完全感同身受。从此以后,他就像重新回到大学时代,每天上班读书两三个小时,晚上读六个小时,坚持十多年。 他说,如果我们这些人的小聪明是茶杯里的几片茶叶,普鲁斯特的才华就是漫山遍野的茶树林。

3、获取高质量的信息流

除了读经典,还有一些不能忽略的, 比如电子书文章、博客、公众号、知识星球里边的内容,确保你的信息流是高质量的,价值足够高的信息就成了情报了。

4、提高阅读效率

看书的也是一个质变的过程,看的越多,发现很多东西其实是模块化,贯通的, 你会感觉升到了一个平流层,通行无阻,快速前进 。你看的书越多,比如2万字的文章可以在几分钟内就能够抓住重点。

其次, 看书的时候要抱着可输出的目的来看,看书是很累的事,绝对不是消磨时光的手段。 每个人看书的技巧技能不一样,你可以在看的过程中,在书上划划重点,提升你的阅读效率。

看《毛泽东选集》在企业届挺流行的,《毛选》是一部大书,1000个人心里面可能有1000部毛选,每个人阅读感受各不相同。这本书第一卷第一篇的第一句话写的是: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很多的创始人CEO可能都没想过这个问题, 你产品的敌人是谁?你抢了谁的份额?有没有想清楚?其实现在看到的很多创新, 都是在用新的手法做原来传统的生意。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是有时代红利的,很多高质量的信息正在输出,出书、写文章也很方便。 比如像周航、曾鸣这样的人出来写书,分享他们对行业的理解,以及创业方法论等,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红利。

一个CEO的血泪教训:创业七年,我犯过的那些错误……

优质回答七年前,在腾讯曾拿到“C”等级,几乎要被劝退的王信文,决定出来创业,跟几位从腾讯出来的同事们一手创办了 游戏 公司“莉莉丝”。

很快,凭借着《刀塔传奇》单月收入超2亿的亮眼成绩,莉莉丝一跃成为 游戏 行业的一匹黑马。

之后,莉莉丝趁热打铁, 游戏 出海,全球布局,如今莉莉丝一度成为出海中国 游戏 公司的收入前五名,比肩的都是上市大厂,如腾讯、网易、IGG等。

亮眼的成绩背后,作为创始人的王信文 (中欧创业营四期校友) 有着大把“辛酸泪”,他回顾自己过去七年的创业经历,总结出自己犯过的几大错误,希望这些血淋淋的教训能给同在创业的你带去一些启发。

以下内容摘自王信文个人公众号“王信文”(ID:kenny_ideas):

今天写写我在创业的近七年中,犯过的几个 常识性错误 和不容易被发现的 高级错误

先说“常识性错误”,也叫低级错误,这些错误背后的道理看起来都太简单了。不过,故事都是真实的,犯过的错是血淋淋的。

听起来都特别有道理,对不对?我曾经也是这么觉得的。因为我们公司做的 游戏 曾经也在中国的APP畅销榜第一待过一年。那个时候,我也从来不看竞争对手的 游戏 。

直到有一天,我下了一堆友商的产品体验了一下,才大吃一惊:原来友商的产品画面、玩法的进化程度,已经大大超过了我的想象。

用户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他们不一定有机会用自己的嘴巴告诉你,但是,他们一定会用自己的钱和时间投票。 如果某个竞品的市场表现好,一定说明了它在某些方面更符合用户的需要。

贝索斯没有告诉我们的是,其实他的公司有个“竞争情报组”(competitive intelligence)。在美国职场人脉网站LinkedIn上面一搜,可以搜到亚马逊有很多这样的职位在招聘。而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其他电商网站上大量购买商品,评测他们的各种服务,然后汇报给贝索斯。

设想一下,公司要开展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全新业务,需要一个新的负责人。如果你是CEO,你会从已有的得力干将里提拔一个,还是从市场上招聘一个有类似经验的人?

过去几年,我大部分时候都选择了前者。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做最轻松啊。

但最后的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团队往往需要浪费很多时间,走很多弯路,才能最终走到正确的方向上。究其原因, 对不熟悉的领域,我们常常低估了做成的难度,而又高估了学习的。

这点说起来特别可笑,但确实是真事。

我在之前的公众号中写过,我曾经在腾讯工作了近4年,但混的特别差。没有带过任何人,没有任何管理经验。在我离职前一年的一次考评中,我甚至被打了“C”,几乎是劝退的意思。

我创业之初的几个重要伙伴,也都是来自腾讯。但是因为我在腾讯的资历比较浅,所以我找来的人,也都没什么管理经验。如果他们当时就知道我被打了C,估计都不会跟我一起创业。

但是好死不死,创业的第一个项目居然做成了。一堆没有任何管理经验的人,也能做成事,这让我更相信了一件事:管理不重要。

一个认为管理不重要的人,会把公司做成什么样子呢?答案就是一团糟。

公司人少的时候,问题还不严重,可公司上了几百人的时候,问题立刻出来了:因为我什么事情都可能管,所以很多负责人对业务缺少完整的决策权。没了权力,责任也模糊了。

更严重的是, 时间久了,大家都不把事情当自己的事,只把事情当成是“老板的事情”。

现在,我对扁平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可以向所有人了解情况,但是只跟少数人讨论决策。

结果就是我选中的这个负责人,经常把自己累个半死,但是团队的整体产出完全不行。带团队,真的是需要经验的。专业能力,和带团队能力,是两种关联性比较低的能力。前者是对事情的理解,而后者需要对人的理解,完全不是一回事。

前面说了,因为我自己就是绩效考评的受害者,所以我不想在自己的公司里搞这套。但是后来同事们不干了:他们需要来自公司的反馈,他们需要可预期、有节奏的成长反馈。所以2017年,公司到了300人的时候,我才在同事们的压力下,把绩效考评补上。

终于有一天我明白了,如果我觉得自己的管理理念很先进、很 时尚 ,那一定是错觉。那只是因为公司小而已。如果公司人数多了,就应该老老实实学习大公司的做法。管理是一门很复杂的科学,没有足够经验时就想搞创新,太难了。

说完常识性错误,也就是低级错误,现在我们说说我创业以来犯的“高级错误”。

所谓高级错误,就是这些错误背后的道理并非显而易见。有些我今天认为错误的事情,还在被商学院以及很多创业者被作为正面案例。

先说第一条错误,用KPI驱动业务。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简单来说,就是把薪酬、奖金跟一些关键业务指标挂钩。关键指标可能是收入、利润、股价、活跃用户数、增长率等等。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做法。我在腾讯上班的前同事经常发一张很 搞笑 的表情图,图上是马化腾瞪着眼睛看着你,下面写着一行字:“KPI完成了吗?”

用KPI来驱动业务会带来什么问题呢?可能带来2个问题。

2016年,我非常希望公司的海外业务能快速增长。有一次,我把产品和市场团队的负责人叫到一起开会,讨论怎样才能在一个季度里做到收入增长30%。团队表示非常困难。

也许是那天我情绪上来了,也许是受到了那段时间流行的“狼性文化”的影响,我要求团队必须达成目标。并且,为了增强团队的动力,我承诺了一笔数额不菲的奖金。

结果你猜怎么样?团队果然达成了30%的增长目标。但同时,也带来了另外一个后果:产品数据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显著下滑。

等我仔细回顾时,才发现:为了达成目标、获得奖金,团队对产品做了非常短视的改动:把一些商品做了大幅的打折,并且把一些过去非常稀缺、从不售卖的商品,以很低的价格卖出去了。

于是我才明白: 制定短期目标,并且让目标跟奖金强挂钩,就是在逼团队变得短视。

一个季度太短,那一年够长吗?有时候也不够。有些投资人会要求被投公司对赌利润,这也会让公司变得短视。

亚马逊和Google在近两年的公开文件中显示,他们都不再把高管的薪酬跟业绩指标挂钩。这两个公司都是“长期主义”的坚定拥护者。但是苹果的CEO库克的薪酬,却与股价高度挂钩。如果乔布斯还在,相信应该不会是这样的。

如果医院有一个很强的KPI是降低死亡率,会导致什么结果?会导致医院拒绝接受真正有生命危险的病人,显然,这与医院救死扶伤的初衷相违背。

大部分理发店会给理发师提供办卡收入的提成。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理发师一定会一边剪头发,一边喋喋不休地劝你办卡。

我国很多的法院,以“调解率”作为法官的重要考核指标。法官的基本职责,从公正审判,变成了调解矛盾,类似居委会大妈的角色。

所以, 即使是看起来很好的初衷,在KPI的强指引下,也会导致动作变形。

综上所述,KPI是一无是处吗?也不是。如果要完成的目标非常清晰,且完全知道该怎么做的情况下,是可以用KPI的。我有个在招商银行工作的朋友,KPI有20多个,甚至还有“级差地租系数”这样非人类能理解的指标。如果KPI能定成这样,也许是有效的。

2014年 2016年间,我在公司成立了一个名为“孵化中心”的部门,专门做各种新项目的预研工作。这些新项目,都有一个明确的立项标准:一定要创新,一定要差异化,否则不做。

我为什么会把创新看得这么重呢?一方面,我把过去的成功归因到创新上。另一方面,我听到了一种非常吸引人的理论: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把创新看得重,以创新为目标,对吗?错了。且这是一个新手非常容易犯的错。

做公司,本质就是要做出符合他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他人就是一切。而“创新”,是一个从自己的主观视角出发的描述。他人需要的,其实不是创新。他人需要的,就是“更好”。

我去现场看过几次锤子手机的发布会。每次看完,我都会为罗永浩捏一把汗。 因为锤子手机在“创新”上投入的实在太多,而在“更好”上投入的却又太少。

作为一个每天被使用六七个小时的随身设备,用户需要的不是“无限屏”,“TNT大屏操作系统”这样不太实用的创新。用户需要的,就是更好的屏幕、更高清的摄像头,更流畅的系统。

创新并不代表更好,现有的产品之所以流行,说明本身就不是很差。一个创新的,但不比现有产品更好的东西,其实是非常糟糕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公司“孵化中心”曾经做出来的产品,虽然是创新的,但大部分都非常失败。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新手容易犯的错呢?因为新手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或者说,大部分正常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我创新,所以我牛逼。你们不喜欢,只是因为你们品味太差。” 这是每一个创新者的内心独白。

翻看我去年写的公众号,现在有些已经看不下去了:因为确实有些文章写的太自我、太矫情了,完全没考虑读者的接受度。站在用户视角来思考,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甚至同样的人,换一个领域,这种训练都还要再来一遍。

那么“差异化”这个词对不对呢?

只有一种差异化是对的:用户定位的差异化。比如别人的手机是卖给年轻人的,我的手机是专门卖给老年人的,所以把字体设计得特别大,这是对的。或者我的手机是专门卖给非洲人的,针对黑人做了面部识别和美颜,这也是对的。除此之外,所有刻意地追求差异化都是错的。

与其差异化,不如更好。这是一个非常痛的领悟。

说了这么多,其实相信里面的很多观点会引起争议,传播效果也肯定不好。不过,我还是希望能把自己反思说出来,里面说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犯过的错都是血淋淋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王信文”(ID:kenny_ideas)。

编辑 | Jessica

从上文内容中,大家可以学到很多关于中欧创业营2011费用的信息。了解完这些知识和信息,紫薯百科希望你能更进一步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