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紫薯百科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文德恩,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德国日本制造跌落神坛中国将成下个汽车强国是真的吗?

汽车制造要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连最强劲的老牌汽车工业大国德国和日本都卷入“造假门”,相继走下神坛。神话虽然破灭,但还不至于撼动德日车企的江湖地位,其在传统燃油车的技术、质量、管理以及品牌等方面仍然处于一流水平。近几年,丰田、大众等国际车企巨头在全球车企销量冠军宝座轮流坐庄,实力可见一斑。

中国连续8年成为全球新车产销第一,是名副其实的汽车大国,但距离汽车强国尚有一段距离,至今尚未出现一家像丰田、大众这样年销量上千万辆的国际车企巨头。目前,自主车企正借助国内市场规模优势拾阶而上,不断提升技术和质量,并加快朝电动化、智能化、互联化等方面努力,寄望未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可以实现弯道超车。

德日制造走下神坛

2015年9月,德国大众爆发震惊业界的汽车尾气造假丑闻。美国监管部门指认大众汽车销售的部分汽车存在尾气排放“造假”, 大众汽车在部分车型柴油车安装了“失效保护器”,应对尾气排放检测。大众当时承认涉嫌搭载“失效保护器”的柴油车达到1100万辆,大众集团时任CEO马丁·文德恩为此向消费者致歉并迅速引咎辞职。但是,这挽不回德国制造神话破灭的后果。大众汽车也为自己的造假付出惨重的代价,其中在美国面临180亿美元的罚款总额。至今,德国大众造假门的余波未了。

不仅德国制造,日本制造业近年来也不太平。近日,日本第三大钢铁生产企业、“百年老店” 神户制钢集团(下称“神钢”)造假风波愈演愈烈。神钢董事长兼社长川崎博10月12日公开面向公众致歉,承认篡改铝制品强度、尺寸数据。目前,这一造假丑闻在发酵中。根据央视网最新消息,神钢20日又承认,集团下属的多家子公司、一线工厂都存在篡改、瞒报、捏造质检数据的情况。神钢当天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发表公报,承认子公司“神户制钢铜管公司”篡改了一种拥有JIS,也就是“日本工业标准”标识的无缝铜管的检测证明书数据。日本品质保证机构已就此展开调查并在20日指出,“神户制钢铜管公司”在去年9月前发货的产品中“可能存在不满足JIS”的产品。一旦确认,相关产品将可能被取消JIS认证。

随着调查的展开,目前已确认神钢存在篡改数据问题的产品达十多种,大约500家企业受牵连。汽车行业已有丰田、斯巴鲁、马自达、本田、日产等企业承认使用了神钢金属强度数据造假的材料。日本三菱汽车目前正在自查中。

受影响最大的是丰田汽车公司,旗下的雷克萨斯品牌从最入门的CT车型直到LS旗舰车型基本都被确定使用了神钢问题材料,此外,丰田品牌旗下的普锐斯、皇冠等车型也被卷入其中。

记者10月23日从丰田中国独家获悉的最新消息是,丰田汽车公司针对神制10月8日公布的涉嫌篡改数据的“铝板”对车辆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经确认,对象铝板(包括通过供应商购入的材料)使用于部分车辆的发动机舱盖、背门等位置。

针对该铝板,丰田根据神钢提供的最近3年保存的数据,以偏离丰田规格最大的数值为基准,对铝板的强度和耐久性进行了验证。最终确认在车辆的安全性及耐久性方面,均可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及丰田标准的要求。

不过,丰田方面也指出,由于此次问题涉及多种材料,所以目前还无法全部判明。现在,丰田正在加紧确认铜管、钢线等“铝板以外的材料”对于车辆的影响,举全公司之力,继续推进安全性影响的调查工作。

日产中国方面也表示,经评估证实,日产生产的车辆上所使用的,包含发动机罩、车门、钢丝、特种钢,以及零件,这些由神钢生产的产品是安全的,不会对车辆和行人安全防护产生问题;此外,日产汽车在中国的各个合资工厂未使用神钢产品。

令中国消费者欣慰的是,日系多家车企所披露被神钢造假材料波及的车型皆在中国境外生产。丰田(中国)日前表示,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在中国本土生产的汽车未受波及。马自达(中国)称,经初步调查显示,该事件对一汽马自达和长安马自达在中国的国产车型没有影响。广汽三菱也表示,该企业并未使用神钢所制产品。

目前,虽然这起神钢造假丑闻带来的冲击波究竟有多大尚无法定夺,但其对日本制造在声誉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与此前的高田问题气囊以及三菱汽车油耗造假等事件,合力造成日本制造神话崩塌。至今,高田问题气囊对全球汽车产业的影响依然在发酵,诸多车企因高田气囊继续在召回相关汽车,全球多家汽车制造商正陆续召回逾一亿个有缺陷的安全气囊,包括本田、丰田等多家汽车公司皆受其拖累。三菱汽车在油耗造假之后陷入财务危机,日产汽车出手相助,成为前者最大股东。不过,日产汽车近日自身也惹上麻烦,其在成车出厂检验环节中,大量使用无资质人员敷衍出厂检验手续。日产在本月6日宣布召回已售38款车型共约116万辆汽车。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日本一些制造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而铤而走险,出现舞弊行为,给该国精密制造业的声誉蒙上了一层阴影。

自主车企与国际巨头仍存差距

起步比德国、日本晚的中国汽车工业,正借力国内广阔的市场,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以及精准地抓住国内消费者需求,加速追赶传统汽车制造大国的水平。自2014年以来,中国自主品牌逐渐摆脱低迷,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中国汽车在2016年产销分别为2811.88万辆和2802.82万辆,同比增长14.46%和13.65%,其中乘用车产销2442.07万辆和2437.69万辆,同比增长15.50%和14.93%。中国品牌乘用车在去年销量首次超过千万辆,共销售1052.86万辆,同比增长20.50%,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19%,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2个百分点。而德系、日系在中国车市销量位居中国品牌之后排名第二、第三,分别销售451.03万辆和379.15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8.50%和15.55%。

中国的车市规模已经远远超过德国和日本。据日本汽车销售协会联合会和日本全国轻型汽车协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2016年日本国内市场新车销售量为497.026万辆,是自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灾难后首次跌破500万辆。据德国交通部数据,德国2016年总共销售汽车335.16万辆,同比增长4.5%,是欧洲汽车销量最高的国家。虽然德国品牌和日本品牌分别在各自的本土市场上销量占绝对的优势,但中国品牌在中国车市上也同样占有地缘优势,而且中国车市的销量远远高于德国和日本的市场销量。

中国在汽车制造规模和销量规模上早已超过德国和日本。尤其在国内SUV领域,自主品牌越来越自信,长安、长城、吉利、传祺、荣威等自主品牌快速崛起。据乘联会的数据,今年9月,自主品牌SUV新车销量为57万辆,在国内SUV领域占市场份额达到58.6%,而日系品牌和德系品牌的SUV销量远落后于自主,分别为15.47万辆和9.86万辆。

借助销量形势一片大好,吉利、长城、传祺、东风等自主车企发起品牌向上的攻势。虽然自主品牌进步飞快,但整体实力上与国际车企尚有差距。例如,广汽集团近年来在自主研发上投入了逾百亿元,旗下广汽传祺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自主品牌之一。然而,广汽传祺在今年的一纸公告,暴露了其在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上仍然存在受制于他人的弱项。广汽传祺在公告中称,由于SUV车型GS8变速箱供应能力不足,广汽传祺不得不将今年5~9月传祺GS8的产量调低至约7000辆/月,由此部分消费者订单可能出现交付周期延迟的情况。广汽传祺会继续与变速箱供应商积极沟通,尽最大努力提升变速箱的供应量和GS8的产量,预计10月起将恢复正常配套供应。

传祺的变速箱供应商正是丰田参股的日本爱信公司。核心零部件受制于国际供应商,传祺并非个案,表面上看,很多国产车越来越风光,但风光背后,其实不少车企在核心零部件上还是依赖国际供应链,三菱发动机、爱信变速箱,以及博世ESP等这些日本制造和德国制造的产品依然密集出现在自主品牌新车的身上。

寄望新能源车弯道超车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新技术、新材料、新产业不断涌现。为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赢得主动权,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美国发布了《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我国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皆以技术变革为核心动力,建设和巩固制造强国。未来竞争中,全球制造业格局或将发生重大转变。

世界银行报告发布的2016年全球各个国家GDP数据显示,去年全球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达74万亿美元,其中,总量排名第一的美国占比24.32%;排名第二为中国,总量占比14.84%;排第三、第四的分别是日本、德国,各占比5.91%、4.54%。

中国制造业快速崛起,正加快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步伐。

中国近年来密集出台一系列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措施,寄望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目前,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产销大国。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前十由清一色的自主车企包揽。新能源汽车企业比亚迪在2015年~2016年还蝉联全球新能源车企销量冠军。比亚迪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王传福去年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曾谈到,比亚迪先行一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方面不断进行技术储备,甚至有些技术在全球领先,未来不畏惧与大众、宝马、奔驰等传统车企巨头在新能源领域展开较量。

当前,荷兰、挪威及英国等欧洲国家已纷纷公布了停止销售汽油和柴油汽车的时间表,中国也已经开始研究禁售传统燃油汽车的时间表。此外,随着中国双积分等政策落地,也倒逼车企电动化提速,跨国车企和自主车企纷纷加快电动车的发展步伐。近日,长安汽车宣布将从2025年起全面停售传统燃油汽车,并投资超过1000亿元促进其新能源战略发展,成为国内首家明确禁售传统燃油车时间点的车企。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北汽、广汽等汽车集团在自主新能源和智能制造等技术的研究皆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近日公开谈到,至2035年,我国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必将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我国在动力电池等核心零部件的技术也不断进步,比亚迪、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在规模和技术上加速赶超日韩巨头。目前,宁德时代已成为宝马、现代等多家跨国车企巨头的动力电池供应商。此外,国内企业以及资本加快收购国际零部件企业,为提升中国汽车制造竞争力而铺路。今年6月,高田申请破产之后,中国电子供应商宁波均胜旗下的子公司KSS欲以15.88亿美元收购高田,欲整合高田在汽车安全系统的技术和资源,提升宁波均胜在全球汽车供应链中的地位。在今年8月,国内金沙江资本收购日产旗下全部电池业务及相关资产,并迅速于10月15日镇江新区总投资125亿元建立尼桑电池中国总部及生产基地。

除了在核心零部件技术等方面寻求突破,吉利、传祺、比亚迪等自主车企还不断整合国际人才资源来提升工业设计等方面水平,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力。

10月18日,在广交会期间举行的2017中国制造之美颁奖盛典上,4309件参赛作品中最终有53件获得“中国制造之美”相关奖项,其中包括汽车产品。作为这次中国制造的评选活动评委,国际级工业设计大师路易吉·克拉尼谈到,他看好中国制造的发展前景,例如中国在高铁等交通工具上快速发展,在数量规模上已超过德国,在品质等方面逐渐接近德国的水平,甚至在某方面已赶超。未来,中国制造通过在工业设计等方面不断发力,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升到与德国制造同样的地位。

由技术变革主导的新能源和无人驾驶时代即将来临,面对逾百年的汽车工业正处于巨大的变革期,国内自主车企纷纷表现出格外积极以及对未来充满憧憬。崔东树认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自主车企应该可以弯道超车,但只是在局部领域上弯道超车,例如微型电动车市场,而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具有强大技术积累的产品上暂时很难弯道超车,尚需要不懈努力。

大众汽车下任一把手浮现?新车故障或成换帅导火索

历史不会重复自己,却又经常押韵。

赫伯特· 迪斯(HerbertDiess),这位时常带着巴伐利亚绅士般微笑的“成本杀手”,在履新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之后的第三年,或亦难逃前任马提亚斯·穆伦(Matthias Müller)提前下台的命运。

5月底,德媒最先爆出迪斯申请延长合同至2025年、却遭大股东保时捷家族和皮耶希家族拒绝的新闻,引发了外界对其聘期即将结束的各种猜想。据悉,大众集团内部对迪斯的批评之声已日益高涨,新款高尔夫和ID.3软件技术问题缠身,作为掌门人的迪斯难辞其咎。

短短一周时间,保时捷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姆(Oliver Blume)即将调任大众品牌负责人、并主导大众ID.3等核心产品生产的消息就见诸报端。内部人士透露,这是“大众巨轮管理层大洗牌的一部分”,这也意味着,新一轮的高管换血或将在不久的将来被对外公开。

这似乎给业内一个较为清晰的信号——

迪斯的接班人已经出现。

迪斯的焦虑

迪斯聘期或将终结一事,虽然因近期的报道而在业内小范围持续发酵,但是自2019年开始,大众集团董事会、特别是保时捷与皮耶希家族对其不满的消息就频繁出现在欧洲各大汽车论坛和热门网站的评论区。

虽然这些小道消息一直无法实锤,但迪斯在集团遭遇的“尴尬”近两年也是显而易见,其最容易被大众内部和业界诟病的,是关键产品新款高尔夫和纯电动拳头车型ID.3的失误。

迪斯一直对外强调,第八代高尔夫是大众当下“最硬核的产品”,但连续跳票、软件问题亟待解决的现状一度让这家欧洲汽车制造巨头伤透了脑筋。

就在刚过去的5月中旬,高尔夫8就被爆出因软件系统问题而暂时停止交付,问题与2018年起欧盟强制要求的在售汽车上“eCALL”(Emergency Call)电子呼叫功能有关,在受影响的八代高尔夫车上,这种紧急求救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新款高尔夫第一次遇到软件问题了,此前也因软件更新及二级界面操控问题推迟交付。按照大众方面的产品规划,这款新车应该在2019年9月的法兰克福车展亮相,并计划在2019年生产10万辆,但后来因为软件方面的问题,亮相时间不仅被推迟到10月份, 2019年生产的总量也不到8400辆,远低于集团预期。

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则发生在ID.3身上。

在这款关键车型交付生产以来,大众就一直与大量的软件问题作斗争,这些问题源于ID.3软件的基本架构开发“过于仓促”,导致该系统的许多部件彼此不相容,从而导致闪退。

核心产品受软件等问题拖累,迪斯很焦虑。

在今年4月的集团高管网络会议上,迪斯就敦促公司领导层尽快拿出与特斯拉软件长版相对应的解决方案。迪斯自己也承认,特斯拉在电动汽车领域具有竞争优势,而其超前的软件系统对大众已经构成了威胁。

目前特斯拉较为领先的驾驶辅助系统方面的能力,已经让迪斯高度警惕,并告知集团高管不得掉以轻心。在迪斯看来,特斯拉是业界唯一一家拥有不断改善先进软件系统的汽车制造商,对于现阶段的大众而言,如何将强大的软件系统整合到最新车型中,这要比纯电动车的充电问题更为棘手。

“成本杀手”的功与过

回顾迪斯的职业生涯,他早年曾服务于零部件巨头博世,后加入宝马,并一度被视为该公司最有潜力的接班人。2015年,迪斯作为宝马的研发负责人闪电离职,彼时跳槽的时间节点都较为敏感,业内普遍认为,他是因为继任首席执行官诺伯特-雷瑟夫(Norbert Reithofer)无望才选择加入大众。

迪斯是以大众品牌首席执行官的身份加入大众集团的,后于2018年接替穆伦,成为集团最高掌门人。彼时的大众正处于“大象转身”的关键节点,而迪斯和穆伦两人,也在很多维度比较相似,他们都希望为大众来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在内部力推成本削减和运作效率提升——

实际上,迪斯作为“成本杀手”的能力,在宝马任职期间就已经初露锋芒,在加入大众以后,这样的优势更是在他稳坐狼堡王座的两年里被发挥到极致。除此之外,他在履新大众掌门后主要推动了以下几项变革:

第一个,是业务板块整合。

新官上任的迪斯在2018上半年就为集团构建出6个全新的业务领域及中国地区,并剥离旗下12个品牌,划归至量产、豪华和超豪华3个全新的汽车品牌群组。其中,量产品牌群组包括大众、斯柯达、西雅特三大品牌及商用车品牌,而豪华品牌群组较为单一,为奥迪品牌,超豪华品牌群组则包括保时捷、宾利、兰博基尼以及布加迪。

第二个,是强化中国市场的重要地位。

2018下半年,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成员、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海兹曼退休,这两大职位头衔也被拆分,迪斯自己挂帅中国管理董事会负责人,成为跨国车企掌门人直管中国的第一人(现在,丰田社长丰田章男也是实质性的中国业务掌门人)。

第三个,则是all in电气化转型。

早在服务宝马之时,迪斯就是电气化的拥趸,成为大众掌门人之后更是豪赌70亿美元,不仅一手打造了集团的MEB和PPE两大电气化平台,后来又力推ID.家族,让大众成为电气化转型最为激进的汽车制造商之一。

当然,这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电气化转型,如何把握好快与慢,在技术革新、合规守法和维持燃油车主营业务之间达到最佳平衡点,仍是全球车企当下最大的考验。

大众采取了较为激进的all in战略,在业内也是褒贬不一。在6月3日的通用中国媒体见面会上,通用汽车全球执行副总裁兼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总裁柏历(Julian Blissett)又一次对外强调了通用电气化转型的坚定决心,未来5年,他们会把超过50%的资源投入这一领域;而即使是较为保守的丰田,2019年以后也在这方面开始提速,正因为此,all in电气化会否成为迪斯改革的一个败笔,现在还很难下定论。

当然,被卷入大众的柴油门造假事件,虽然不是主导,但这也间接成为迪斯职业生涯的一笔负资产。就在刚过去的5月,大众汽车同意支付900万欧元(折合约7000万人民币),与德国一家法院达成和解,结束对其董事长潘师(Hans Dieter Poetsch)和迪斯的法律诉讼。

在此之前,迪斯被控隐瞒柴油排放测试作弊的对市场的影响,在向投资者通报公司不当行为方面存在拖延。截至目前,柴油排放丑闻已经让大众损失了300多亿欧元的赔偿金和监管罚款,这些罚款主要是在美国征收的。

大众需要什么样的CEO?

实际上,大众的病根在幕后。

自2015年9月美国曝光大众柴油车排放造假之后,原先担任保时捷品牌首席执行官的穆伦,走到了大众汽车集团舵手的位置。按照大众内部规则,穆伦的任期应该到2020年才期满,但是这位“大众救星”掌舵还不到三年时间,就在2018年4月正式下台,迪斯上位。

深究其因,穆伦无论是“登基”还是“逊位”,都是保时捷家族操控的结果。全球最大汽车巨头,在现代化外衣之下仍旧是家族式企业内核,力求推行变革的穆伦终于还是碰壁。

大众的股东结构,呈现出“三角”结构:

保时捷家族(一译“波尔舍家族”)是最大股东,保时捷SE公司持股比例达到50.7%;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持有20%表决股权;德国IG Metall金属工会在董事会拥有10个席位。其中,最大的那只手自然是保时捷家族,同时拥有大众创立者和头号股东的帽子。

2015年以来的大众顶层人事剧变,都是这只手在操控:身为费迪南德·保时捷外孙的皮耶希离开监事会,是由于同他的表兄弟们矛盾激化使然,宫斗输给文德恩只是表象;文德恩也并非纯粹直接因为排放门下课,这一次保时捷家族又倾向于皮耶希指定的继承者穆伦;现在穆伦的离开,仍然还是保时捷家族在背后操作的结果。

无论是当初击败文德恩登台,还是推行激进的电动车战略,穆伦都是通过背后巨手的支持,击退了保守派管理层的屏障。但是,“在过去的几个月里,穆伦失去了保时捷家族的信任,”这是内部人士在穆伦下课后向路透社等外媒透露的信息。

那么,大众需要什么样的CEO?

穆伦的行事风格,是典型的柔中带刚,在大众内部也扮演着“改革家”的角色,他曾试图砍掉大众的柴油车业务,却因此触动了保时捷家族部分高层的利益;对于大众,他也可谓忠心耿耿,而此前“排放门”给大众造成的打击有多狠,那么穆伦在那个关口的担子就有多沉,立下的功勋影响也就有多深。

穆伦采用了坦诚公开的态度去积极配合解决“排放门”问题,将大众的形象恶化程度尽量减轻;通过谈判协商控制赔偿开支,并推行架构改革和放权,开源节流应对巨大负荷。尽管口碑一度受挫,但大众实际上的业绩并未真正遭到重创,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登顶全球车企销量榜之首。

如果把两人的风格对比着看,迪斯虽较为沉默,但行事上却更果敢,而穆伦对于大众的贡献,主要是在架构改革和公司文化的重塑上,迪斯则更偏向于用电气化领域和整车业务的推进。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断言迪斯缺乏更宏观、更前沿的战略规划,也不能断言他与穆伦相比缺乏勇气,身处大众集团复杂的内部关系旋涡,先不动声色把业务做上去、再拿业绩和保时捷家族叫板,也不排除这样的可能。

但是迪斯当前的“弃子”遭遇,和彼时提前离任的穆伦何其相似。如若正如业界猜测的那样,迪斯在大众的仕途也以悲情离开收场,那么,反观前后两任“改革派”掌门的命运,业界思考的或许不仅仅是他们破碎的理想,还有大众这头汽车巨兽在“去家族式”的前路里经历的迷惘。

在电气化转型的关键节点,大众拥有MEB这一当下最完善、规模最大的电动车专用架构,还有更加高端化的PPE平台,以及传统燃油车积累的既有销量规模和粉丝群体,虽然在部分领域与特斯拉等新兴制造商没有太大优势,但在传统制造商里面已经走在转型升级的最前面。

在中国市场,大众因频繁的折扣导致品牌溢价下滑,还有自主品牌的后起之秀虎视眈眈,而帕萨特碰撞的负面阴云至今还笼罩在他们头顶;在另一个关键市场美国,大众旗下的奥迪也在和同级别的豪华品牌艰难抗衡,销量维度也一度式微,又遇到特斯拉这样的新势力,向上突破的瓶颈一直存在。

病根在幕后,但这一顽疾又绝非短期可改。反观当下,包括戴姆勒、宝马等在内的汽车制造商都在努力尝试去家族化,但过程只能慢慢放权,而非突然放手。

布鲁姆或将接棒迪斯,成为大众巨轮的下一位掌舵人,但对于服务于这家车企的所有职业经理人来说,病根不除,布鲁姆亦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迪斯,或是重蹈穆伦们的悲情。

文/张洁、石劼

---------------------------------------------------------------------------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全球车企销量排名

全球十大汽车制造商汽车销量排名

1、丰田 842万辆 增幅8%

丰田汽车公司1月24日宣称,受益于全球日益增长的汽车需求,2010年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汽车销量提高了8%至842万辆。

丰田汽车公司表示,该公司2010年842万辆的销量数据包括了其附属公司大发(Daihatsu)和日野(hino)的销量,若不将这两家公司销量算计在内,丰田(包括雷克萨斯)2010年的销量为753万辆,同比增幅为8%。

2010年,丰田控股51%的大发汽车公司销量增长了4%至78.3万辆,而丰田旗下日野销量增长了35%至10.7万辆。2010年丰田在日本国内汽车市场的销量增幅为14%,而海外市场的6%增幅低于该水平。

2、通用 839万辆 增幅12%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1月24发布新闻稿宣称,2010年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汽车销量达8,389,769辆,较2009年的7,477,178万辆同比上升了12.2%。

通用汽车公司表示,通用汽车在其全球销量最大的10个市场中,增幅达到两位数的市场有5个,其中在华销量增长28.8%,成为首家单一年度在华销量突破200万辆的跨国车企。此外,通用汽车在乌兹别克斯坦的销量增长了41.3%,使其跻身成为通用汽车全球销量第十大市场。

据悉,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表示,该公司2010年在中国市场的汽车销量猛增28.8%至235万辆,而同年美国市场销量为222万辆,因此中国超越美国成为通用2010年在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市场。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重新上市不久通用汽车公司有望凭着去年839万辆的销量成绩,从丰田手中夺回拱手相让两年的世界最大汽车厂商的称号。

3、大众 714万辆 增幅14%

德国大众汽车集团CEO文德恩(Martin Winterkorn)1月9日表示,该集团2010年在全球范围内的汽车销量同比上涨了14%至714万辆,销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包括中国和巴西在内的新兴市场。

文德恩在出席2011年北美车展于开幕前活动时表示,2011年将是大众问鼎世界头号汽车制造商道路上最为关键的一年,不过文德恩并未给出大众2011年的汽车销量预期。

大众汽车集团于1月7日曾宣布,2010年该集团旗下的核心品牌乘大众汽车销量达450万辆,比2009年销量395万辆上涨13.9%。

此外,大众集团旗下的斯柯达汽车公司日前宣布,该公司2010年在全球范围内共计售出了76.3万辆汽车,同比增幅为 11.5%。同时,斯柯达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突破了20万辆。

4、现代起亚 574万辆 增幅24%

韩国汽车制造商现代起亚汽车公司总裁郑梦九(Chung Mong-koo)日前表示,2010年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共售出574万辆汽车,同比增长了24%。

现代和起亚汽车公司还表示,该公司将2011年的全球汽车销量目标提高到633万辆,预计同比增幅为10%

5、福特 552万辆 增幅13.5%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日前公布的财报上显示,2010年福特在全球范围内共售出了552.4万辆汽车(包括沃尔沃销量),同比增长了13.5%。

福特汽车公司表示,该销量数据包括了21.1万辆的沃尔沃汽车销量。据悉,2010年8月,中国吉利正式从福特手中收购了沃尔沃100%股权,2010年沃尔沃全年销量为37.4万辆。

数据显示,2010年福特汽车公司在北美市场售出了241.3万辆汽车;在欧洲售出了157.3万辆汽车;在中国市场售出了58.2万辆(包括江铃)。

6、日产 408万辆 增幅22%

日产汽车公司日前宣布,2010年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售出了408万辆汽车,相比于2009年的336万辆的销量提升了22%。

2010年该日产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汽车销量同比增长了36%至102.3万辆,中国市场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日产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日产汽车公司表示,该公司销量上超越本田成为日本第二大汽车公司,并成为全球第五大汽车公司(现代、起亚的销量分开计算的情况下)。

7、标致雪铁龙 360万辆 增幅13%

法国汽车制造商标致雪铁龙(Peugeot)CEO飞利浦•瓦兰(Philippe Varin)1月6日向媒体透露,该公司2010年在全球范围内共售出了360万辆轻型汽车。

据统计,标致雪铁龙2010年全球汽车销量增长了12.9%。据悉,2009年标致全球汽车销量为318.8万辆,同比下跌了2.2%。标致中国高管齐默曼(Timothy Zimmerman)曾表示,预计该公司2010年在华销量约为15万辆。

此外,标致汽车期望2015年将在华销量提升至50万辆,如果该目标得以实现,很可能超过其在法国本土市场的销量。

8、本田 356万辆 增幅4.8%

日本本田汽车公司日前宣布,2010年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售出了356万辆汽车,增幅为4.8%。

本田汽车公司表示,2010年该公司的海外销量占其全球销量的81.8%,同比上涨了5.1%至291万辆。其中。北美销量为142万辆,增幅为6.3%;中国销量为65.5万辆,增幅为12.5%。

此外,本田汽车公司还表示其全球产量增长了20.9%至364万辆,其中本田中国的汽车产量为67.7万辆

9、雷诺 260万辆 增幅14%

2010年法国汽车制造商雷诺全球销量达260万辆,同比上涨14%。2010年雷诺汽车销量占全球市场的份额达3.7%,涨幅为11.8%。

2010年,雷诺在欧洲市场的汽车销量同比上涨7.4%;雷诺欧洲以外汽车销量同比上涨26%。

雷诺预计,2011年雷诺欧洲以外的汽车销量将占其全球总销量的43%。

10、菲亚特

2010年的208.5万辆

苹果造车计划提前,“钢铁侠”马斯克猛爆料,库克被打脸!

都是造车,马斯克用实力“打脸”库克。

苹果造车计划提前,Apple Car即将发布

早在“乐视时代”,国内外的科技巨头,就涌入到了造车这个行列。如今,苹果也依托Apple Car,顺利进军。

近日,有多家媒体报道,苹果公司正在推进自动驾驶汽车项目,并计划在2024年投产。同时,苹果公司首款Apple Car将于明年9月发布,比其原先规划至少提前了两年时间。

另有媒体据报道称,多家台湾汽车零部件厂商被纳入苹果首批供应链,其中包括和大、贸联 - KY、和勤、富田等几家大型企业。由于AppleCar 的备货需求,齿轮供应商和大工业、线束生产商贸联-KY等零部件企业已全面爆单。

参考当前iPhone的生产计划,目前还不清楚哪家公司将帮助组装苹果品牌的汽车,但知情人士预计,该公司将依赖制造合作伙伴来制造汽车。

这一点,与国内的汽车企业代工颇有些类似,比如蔚来的代工厂是江淮,小鹏汽车的代工厂为海马。

事实上,早在12月9日,苹果公司的自动驾驶就有消息在坊间流传。有消息称,台积电和苹果正在合作开发自动驾驶芯片技术,并正在谈判供应链协议,以在两家公司之间供应汽车电子产品。

种种迹象表明,苹果造车,这一次是玩真的。

一波三折,苹果“造车梦”不止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苹果早在iPhone4诞生之前,就有过造车的想法,而那时的掌门人还是“乔教主”乔布斯。

不过由于产品战略上的倾向,最终苹果还是将重心放在了iPhone的研发上。

此前,有内部消息爆料,在iPhone系列手机大获全胜的时候,乔布斯还与时任大众集团CEO马丁·文德恩见了面,讨论一款名为“iCar”的产品。随后,也与汽车设计师布莱恩·汤普森进行了单独约谈。

换言之,如果乔布斯依然在世,那苹果的造车项目或早已开始。

2013年,苹果正式宣布进军汽车领域。2014年,代号为“Project Titan(泰坦计划)”的苹果iCar“造车”项目被曝光,苹果表示希望打造一款完全颠覆汽车行业的全新车型。

2015年,苹果申请注册了三个与苹果汽车有关的网络域名:apple.car、apple.cars和apple.auto。

与此同时,苹果还从克莱斯勒、特斯拉、大众,通用以及印度最大的汽车制造商“Tata Motors”等多家车企挖走了大量核心员工,最多时,苹果曾经有5000多名员工从事泰坦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苹果的“挖墙脚”,甚至还直接导致了美国电动摩托初创企业“Mission Motors”的破产。

然而,对于何谓“颠覆行业的汽车”,苹果内部产生了意见分歧。2016年1月,整车制造的支持者、原泰坦计划负责人史蒂夫·扎德斯基宣布从苹果离职,泰坦计划也因此搁置,此后还传出“泰坦计划”裁员的消息。

同年7月,退休4年的前苹果高管鲍勃·曼斯菲尔德重返公司,并接手泰坦计划。同时,苹果汽车底层技术的研发路线也被设计出来了,当时,鲍勃·曼斯菲尔德的路线图,还深受库克认可。

然而,虽然苹果造车计划已经敲定,但泰坦计划的推进,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顺利。外界想了解苹果造车的信息,也只能从官网的信息为数不多的信息着手。

与车企提供整车的界面不同的是,苹果公司发布更多的还是品牌在汽车领域的专利。

除了车载系统、自动驾驶等汽车智能化相关专利,还包括电动机、悬挂系统、灯光、车辆导航等方面。在这当中,我们最熟悉的便是苹果的CarPlay车载系统。

此次,“Apple Car”即将正式投产下线的消息,虽然实中带虚,但外界更宁愿相信这是一则“真新闻”。

“挖苦”库克,马斯克推特猛爆料

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魔幻。12月22日,马斯克在社交媒体透露,“在Model 3项目最黑暗的日子里,我曾试图找到蒂姆·库克,讨论苹果收购特斯拉的可能性(以我们当前市值的十分之一),他拒绝参加会议。”

就目前来看,苹果公司发言人拒绝就马斯克的言论置评。不过,忽略了一家市值6000多亿美元的企业,着实有些“打脸”的味道。

2017年,特斯拉Model 3身处产能爬坡期,需要大量烧钱。据悉,马斯克当时曾对加州弗里蒙特工厂的员工表示,公司将面临长达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生产地狱”期。

此后,马斯克在Twitter上表示,为了解决生产瓶颈问题,他每天都睡在工厂中。直到2018年,特斯拉才从困境中走出。

如今,特斯拉也用自己的市值证明了自己。2017年以来,苹果和特斯拉的股票均迎来了大幅上涨,相比苹果,特斯拉的涨幅更大,达到了14倍,虽然体量不到苹果的三分之一。

随着苹果造车更多信息的放出,两者的市值也出现了细微的变化。本周,苹果股价攀升,而特斯拉的股价则出现下滑,原因不难理解,外界认为苹果造车,会与特斯拉展开正面竞争。

事实上,马斯克不喜欢苹果,这从来不是秘密。在早前的采访中,马斯克不但不喜欢别人把自己和乔布斯相提并论,更反感媒体给他冠上“乔布斯接班人”的称谓。

时间回到2015年,马斯克曾经对媒体公开嘲讽说,“苹果只能招我们不要的人,我们把苹果戏称为’特斯拉坟墓’(Tesla Graveyard)。”

尽管表面上对苹果各种公开贬低,但对于马斯克而言,特斯拉在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并非传统车企巨头,而是消费电子行业的苹果。

随着苹果造车计划的进一步曝光,特斯拉与苹果的“冲突”必然再次加大。

写在后面的话

昨天的我,你爱理不理,今天的我,你高攀不起!在造车这条道路上,苹果最终还是“活成了”特斯拉。当然,造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PPT文案”,更多的还需技术与设计上的突破。未来苹果是否可以超越特斯拉,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人天天都会学到一点东西,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从上文的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文德恩。如需更深入了解,可以看看紫薯百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