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紫薯百科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汽车时代,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求一部很老的电影名 90年代看的 外国片 一个开大油罐车的司机应该是被欺负了 很多大卡车司机联合了起来

我看过,是在影院看的,这部电影国内译名叫车队,主角好像叫橡皮鸭子什么的,里面很多飞车爆炸镜头,当时看着很过瘾,感觉就像那个年代的与激情,最后在一座桥上突围,爆炸,都以为他死了,其实跑掉了。网上很难找资源,豆瓣上一部大车队,没有介绍,很像这部电影。

刚在土豆上找到了这部老片的视频,我也想怀旧一下。

《车队》这部我在将近三十年前看过的美国电影 (《Convoy》,1978,美国暴力美学大师山姆·帕金派的代表作),因为时代久远,且在网络上几乎查不到相关资料,所以仅凭记忆大概讲述些皮毛:绰号叫鸭子、猪圈等几个大卡车司机,不满当局为了大石油寡头的利益,而限制卡车司机的时速为55公里/小时(最耗油的时速,那时没有能源危机,中国人只有自行车,美国人为了汽油的销路,而鼓励资源消费,美国现在好像还是如此)。司机们无视当地法律,用经济时速开车。在公路上与一个贪腐的警察斗智斗法!最后卡车司机们的队伍日益壮大,后来连垃圾车,残疾人车都加入到车队里来;政府却为了大资本家的利益不惜动用军警,甚至出动坦克、飞机。最后,将鸭子的领头车炸毁在桥上。然而,鸭子却奇迹般的生还,受到美国民众英雄般的欢呼。而此时进行的州长选举,政客们为了竞选的需要也改而把他视为英雄!

《变形金刚》观看顺序是?

《变形金刚》、《变形金刚:堕落者的复仇)》、《变形金刚3:月黑之时》、《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大黄蜂》。

1、《变形金刚》:

《变形金刚》是80后观众的童年记忆,可以说,由真人参与演出的这部电影又让他们回到了童年时代。

看到银幕上几秒钟内迅速变形的擎天柱、大黄蜂、威震天,观众激动得不敢眨眼睛,部分观众表示,小时候听到‘汽车人,变形’这些台词时就激动不已,电影没有破坏他们的记忆,而且还更真实,更壮观了。

2、《变形金刚:堕落者的复仇》:

公映五天,其全球总票房已达约3亿8730万美元。其中IMAX方面的收入为1440万美元,这一成绩成为了"五天IMAX票房"的史上第一。在北美票房方面,《变形金刚2》已经斩获2亿零120万美元,成为“五天票房纪录”史上第二。

3、《变形金刚3:月黑之时》:

“汽车人”与“霸天虎”被卷入了美苏之间危险的“太空竞赛”中,希亚·拉博夫扮演的“山姆”,再一次“被迫”协助机器人朋友。

地球人山姆又一次要向他的机器人朋友们伸出援助之手。这一集中将会有新的变形金刚登场,大反派“震荡波(Shockwave)”,他在汽车人与霸天虎来到地球鏖战时接管了塞伯坦星球。该片定于2011年7月1日以2D、3D形式在北美公映。

4、《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

该片讲述了一群富商巨贾和科学精英试图利用变形金刚的技术来发展人类科技,但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足以蚕食和毁灭整个世界,与此同时,一个古老而又强大的变形金刚力量正把目标瞄向了地球。

5、《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

该片讲述了地球陷入毁灭危机,以凯德伊格尔为首的人类反抗小组,与汽车人联手反击霸天虎在内的入侵者的故事。

宅家?看片?这几部汽车电影能飙升你的肾上腺素

受新型肺炎疫情的影响,相信很多朋友的春节计划都被打乱了。贺岁档电影宣布集体下档;春节假期被通知延长,小伙伴们现在都在等待复工的通知。

不能出门,很多小伙伴宅在家里多少会觉得无聊烦闷,整天慵慵懒懒,提不起精神。不,那是你打开假期的方式不对。

2月10日,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在洛杉矶举行,典礼对各种类型的优秀电影进行颁奖。其中,体育电影《极速车王》获得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剪辑两项大奖。不得不说,《极速车王》电影里的那些紧张刺激到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镜头和赛车场面实在是非常震撼。

汽车作为一种常见的交通工具,经常会出现在电影或电视剧里。但在以汽车为主要元素的电影里看车,那快感和冲击力又将会是另一番的感受了。小编特地为大家精选了几部汽车电影影单,希望陪大家度过这个的长假。

《极速车王》

上映时间:2019年

《极速车王》是基于真实故事改编。1963年,福特公司收购法拉利未遂,于是决定砸下重金打造一辆能够在勒芒赛道击败法拉利的战车。勒芒24小时耐力赛因其对车手体力、能力、赛车性能的超高要求,被称为全世界最艰辛的汽车单项赛事。上世纪60年代法拉利连续六年夺得勒芒冠军,为此,福特公司召集了曾经在勒芒叱诧风云的卡罗尔·谢尔比和天才赛车手肯·迈尔斯,两人强强联手,战胜了公司干涉、物理定律和他们自己的心魔,为福特制造了一辆革命性的赛车,并在勒芒24小时赛上战胜了法拉利。

据了解,此次拍摄大量采用实景拍摄,尽可能减少CG特效,最大程度还原紧张刺激的赛车场面。随着银幕上赛车呼啸而过,观众仿佛可以感受到车身的震颤和听到引擎的轰鸣。也正凭借着出色的视听效果,《极速车王》不负众望,成功地突破重围,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剪辑和最佳音效剪辑两项大奖!

《极盗车神》

上映时间:2017年

该片讲述了患有耳鸣的逃亡车手“宝宝”与一群疯狂至极的北美暴徒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精彩冒险故事。

绰号“宝宝”的年轻人拥有极高的音乐天赋,平时总是随身戴着耳机,十分的喜爱音乐,却因为债务问题加入了抢银行的犯罪集团。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为犯罪团伙老大道格开车,负责接应。

因为童年的一场事故落下耳鸣后遗症的他,要依靠专属的音乐来掌控开车节奏。直到有一天他在餐厅遇到了一位女服务生后两人迅速陷入爱情,因此不想再继续犯罪做下去,但却遭到犯罪团伙首领的阻挠并逼他继续做下去,面对生活的威胁与爱情的自由,他将如何抉择?

这是一部集复古摇滚音乐、飙车、犯罪题材等元素于一身的电影,极盗车神剧情中的每一段都有相应的音乐来搭配,片中的所有动作都严格按照音乐节奏来编排,这种恰到好处的感觉让你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极品飞车》

上映时间:2014年

《极品飞车》根据同名热门单机游戏改编,总体剧情并不算突出,但在特效和飙车环节都高度还原了游戏里的场景。

影片讲述主角托比·马歇尔在一次地下赛车时遭陷害入狱,好友也在事故中丧生。出狱后托比决定以牙还牙,让陷害他的奸人付出代价。而惟一能达成此目标的机会就是参加一项贯穿全美的地下赛车。为此托比踏上了一场复仇之旅的故事。

拥有一辆高性能跑车,在美国洲际大马路上飞车,这形同游戏版却又更真实的场景让人都忍不住想自己上手操作一通。

《车手》

上映时间:2012年

香港有不少关于赛车题材的电影作品,例如《烈火战车》、《霹雳火》、《极速传说》和《头文字D》等等。《车手》这部电影虽然知名度不如《头文字D》,但是小编认为这也同样是一部紧张刺激赛车电影。

影片讲述了男主阿翔在警队交通部“隐形车队”任职,他常常驾驶伪装的警车,隐没在路上追缉目标。蒋薪是专帮劫匪驾车逃亡的“车手”,他凭借一手“8000转,2迈”的直角原地悬浮漂移技术独霸车坛,出道以来更从未失手。在一次追捕中,陈翔把他逼进窄巷,可是却技不如人,险些车毁人亡。

即将退休的老警察卢峰在多年前与蒋薪的一次交手中,留下很深的心理阴影。但他也教会了阿翔找到如何击败蒋薪的技巧,为伸张正义,阿翔也重驾“隐形战车”再战悍匪,最后成功缉捕蒋新。

虽然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警匪片,但却巧妙融入赛车情节,像是功夫片中”高手过招”的套路,还是有一定的创新性的。

《极速风流》

上映时间:2015年

和《极速车王》一样,《极速风流》也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讲述的是70年代F1赛场上,詹姆斯·亨特和尼基·劳达的对决。

亨特和劳达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前者放荡不羁,后者认真严谨。亨特花心、酗酒,凭着自己的天赋赛车;劳达谦和、严谨,凭着分析技术改进赛车。影片围绕着尼基·劳达与詹姆斯·亨特的相互竞争展开,但并没有讲述成功和失败,或者胜利与复仇的故事,只是告诉观众这两个传奇车手的传奇经历。

现实中,亨特只拿过一届F1大奖赛冠军,在45岁时因为心脏病去世。劳达是三届F1大奖赛冠军得主,活到70岁去世。尼基·劳达曾因一场事故导致全身被大面积烧伤,但在事故后仅仅42天,尼基·劳达又重返赛场与自己的老对手开始对决。他也被认为是F1最伟大的赛车手之一,一生都在为赛车做贡献。

《永远的车神Senna》

上映时间:2011年

该部影片属于纪录片,讲述了塞纳传奇般的F1职业生涯,以及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留在赛场的整个经历。

在巴西,赛车的热度绝对不低于足球,塞纳的巅峰期在巴西的知名度更是在足球巨星之上的。在塞纳的职业生涯中,共参加了161场大奖赛,赢得了41个分站赛冠军以及3个F1大奖赛年度总冠军。不幸的是,1994年5月1日,塞纳在圣马力诺的伊莫拉赛道上撞车身亡,年仅34岁。

整部电影非常精彩,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塞纳。即便对汽车不感兴趣,整个影片的故事情节也能够吸引住你的眼球。

《与激情》系列

与激情可以说是是一个超级大IP了,从《与激情1》到《与激情8》,作为超级粉丝的我每一部几乎都重复观看过数次。从跑车、改装车、越野车,再到坦克、飞机、潜艇,每一部的剧情可以说都能让观众看的热血沸腾。

《与激情1》上映至今已有些年头了,个人建议如果不是死忠粉就不要每部都看,可以挑评分高的几部看一下,但是《与激情:特别行动》就不建议看了,里面的剧情多是以打斗为主。不过听说第9部快要上映了,还是挺值得期待的。

《赛车总动员》系列

想必喜欢赛车的观众们都知道这部经典的赛车动漫,这部时间长达11年之久的《赛车总动员》系列。

赛车总动员系列一共分为三部,影片主要围绕赛车传奇人物闪电麦坤以及水乡温泉镇的朋友来讲述,从第一部闪电麦坤的青春、骄傲,自满,到第三部闪电麦坤作为老一辈的赛车却又倔强的不服输,但在最后的比赛中麦坤也觉得自己已经老了,时代也不再是以前那个时代了,并退出了比赛现场让酷姐顶替了他,最后完成了传奇的人生大结局。

赛车总动员3的故事也在暗喻着如今汽车的更新换代非常的快,但在加入新的科技配置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最初的技术和初心,同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吃老本”也行不通。

总结

对于热爱汽车的车友们来说,相信许多人会因为一部电影而爱上一辆汽车,而这几部影片中有没有哪位主演的座驾是你所喜爱的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有哪些好的公路电影推荐?

公路电影按照WIKI上的定义就是故事发生在公路旅途上的电影,其显著的特征是远离你平时熟悉的家、城市或乡村。

公路电影诞生于“装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之美国,而老K认为狭义的公路电影一是要有车,二是要有路。

公路电影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同时也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新好莱坞”的重要标志之一。

公路电影是电影分类之下再细分的一个类型,与西部片属于近亲关系,西部片不一定是公路片,但公路片都有点儿西部片的特征。

老K精选6部公路电影代表作,与大家分享:

1,《逍遥骑士》Easy Rider,1969,美国,IMDb7.4/豆瓣8.4

尽管在时间上不是最早,但公路电影的鼻祖一般的认为是这部《逍遥骑士》,彼得·方达、丹尼斯·霍珀、杰克·尼科尔森主演,丹尼斯·霍珀导演。正像2003年一部反思那个年代的纪录片的片名一样:

性、毒品和摇滚一代如何拯救好莱坞?

1969的《逍遥骑士》以毒品、性贯穿全片,以同是诞生于那个时代的,慵懒的轻摇滚为背景音乐。全片看似在述求自由,其实却是当时美国阴暗角落和社会冲突的活写实。此片在正式开启公路电影的同时,也与同时代的几部其他电影撑起了“新好莱坞”的一面大旗。这样的电影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属性,使其有着活化石般的特质。2012年有部续集,提一下而已,影片连狗尾续貂都算不上,可以放心忽略。

1967年的《邦妮与克莱德》是有着与《逍遥骑士》同样历史地位的另外一部好莱坞名片,只是《邦妮与克莱德》的公路属性没有《逍遥骑士》的显著而已。

2,《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1991,美国/法国,IMDb7.4/豆瓣8.7-豆瓣电影TOP250-195

好莱坞金牌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名作。公路电影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已经是很成熟的一个电影类型了,而《末路狂花》则独辟蹊径,一反此类电影之前以男性为主的窠臼,创新性的以两名活泼美丽的年轻女性为双主角,并以下面这个傲视群雄(性)的结尾,开辟了公路电影的新篇章!

3,《决斗》,Duel,1971,美国,IMDb7.7/豆瓣7.9

另外一位好莱坞殿堂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早期作品,是一部纯粹的公路电影,电影场景几乎全部是在疾驰的公路上。这部《决斗》完美诠释了近半个世纪以前美国公路上的路怒症。影片剪辑伶俐,画面镜头生动,这对于一部90分钟标准长度的,百分百的公路电影来说已经很难得了,而影片始终没有展示大卡车驾驶员的庐山真面目,这就更加渲染了影片紧张恐怖的气氛!下面这幅手绘海报可以很好的说明影片的这一特点:

4,《疯狂的麦克斯》,Mad Max ,1979~2015,澳大利亚/美国,最高得分(第四集2015):IMDb8.1-TOP250-200/豆瓣8.5

开创于1979年的《疯狂的麦克斯》系列电影,到2015年拍摄了4集,整套电影用一个字概括就是“酷”!末世纪的荒凉悲怆,加上造型怪异的各种车辆,配上同样是装扮怪异的各式角色,构成了一幅光怪陆离的奇异画卷。这套电影的得分尽管是最新的第四集最高,而且也是目前(2017.9.)IMDbTOP250排行榜中排名最高的公路电影,但老K还是最喜欢近半个世纪以前1979年的第一集,因为那是梅尔·吉布森的成名作,因为那是老K和这套酷酷的电影集的初恋。

初恋?真能扯~

5,《车队》,Convoy,1978,美国/英国,IMDb6.3/豆瓣7.3

这部《车队》的导演是拍过《野战群》、《稻草狗》的萨姆·佩金帕 Sam Peckinpah,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引进的第一部美国电影。对于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电影观众来说,可以能通过一部电影感受一下汽车轮子上的美国,仅仅就这一点,这部电影就应该纪念一下。更何况名导萨姆·佩金帕绝非浪得虚名,影片的画面镜头讲究耐看,情节也是不错。片名有译作《大车队》的。

6,《无人区》,2009~2013,中国,IMDb7.4/豆瓣8.1

不是说介绍公路电影一定要有一部国产电影来凑数,而是宁浩的《无人区》就像上面我国改革开放后引进的第一部好莱坞电影《车队》一样,都是有着其不可磨灭的历史痕迹的。上面片名后面的年份是2009~2013,这不是一个玩笑或BUG,这是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一个立体鲜活的印记。

《无人区》可不仅仅是凭借这4年的曲折就引人注目的。

很有蒸汽朋克感觉的设定:

枪械方面也有吉布森《疯狂的麦克斯》的影子:

这大解放也有点儿复刻上面介绍的《决斗》中大卡车的意思:

《无人区》再次证明了中国不缺好导演、好编剧、好演员,缺的只是电影分级而已。有了电影分级,才会涌现出来不用煎熬上四年才可以公映的《无人区》,才会让中国电影人步入正轨,才会令中国电影市场真正的繁荣起来。

我以前看过一个类似死亡飞车的赛车电影但不知道叫什么··

与激情1

片名

The Fast and the Furious

译名

与激情1/玩命关头/狂野时速

剧情简介

周末的洛杉矶街头,一场亡命飞车大战又将拉开序幕。许多年轻人带来了精心改装的赛车,期望在街头一战成名,赢得荣誉和财富:一轮赛车的赌注高达2000美金。这时,新扎师兄布莱恩(保罗·沃克尔)登场了。他的任务是借飞车打入活跃在非法赛车活动中的帮派,充当卧底,为警察局和FBI收集证据,查清究竟是哪个帮派经常抢劫运送贵重电子货品的卡车。

很快,布莱恩凭借出色的车技赢得了帮派老大多米尼克(范·迪瑟尔)的欣赏和信任,同时也赢得了多米尼克的妹妹米娅(乔丹娜·布鲁斯特)的芳心。但是多米尼克的助手文斯却不喜欢布莱恩,也不信任他。尤其是在布莱恩和米娅相爱后,文斯更是由嫉妒转为仇视。更让布莱恩为难的是,通过与多米尼克的接触,他和这个帮派老大逐渐建立了友谊,两人成了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好朋友。他开始担心,如果自己真的收集到不利于多米尼克的证据,会毁了两人的兄弟情谊,何况,还有他倾心相爱的米娅,他怎么忍心伤害她呢?受到友情和爱情的双重羁绊,布莱恩陷入了困境……

赛车剧情

周末的洛杉矶街头,许多年轻人驾着精心改装的赛车参赛,以期望在街头战中成名。新扎师兄布莱恩登场了,他的任务不仅是赢得比赛,还要借飞车打入活跃在非法赛车活动中的帮派,充当卧底为警察局和FBI收集证据。布莱恩凭借出色的车技赢得了帮派老大多米尼克的欣赏和信任,同时也赢得了多米尼克的妹妹米娅的芳心。让布莱恩为难的是,他和这个帮派老大逐渐建立了友谊,还有他倾心相爱的米娅……

影片点评

“关闭大脑,开动马达,猛睬油门,享受那高速驰骋之“爽”!”这是《与激情》人物的主要活动,也是该片观众得到的唯一刺激。《与激情》上映第一个周末就卖了4160万美元。作为一部没有大明星挂帅、制作经费没有成为报道对象的普通动作片,该片的气势真有几分“横空出世”的味道。这是电影旺季第一个真正的“惊喜”,因为片商本不敢奢望该片有太好的成绩。也许是它选对了“面世”的时机(若跟同类影片如《古墓丽影》或《旗鱼行动》同时上映的话,结局可能会不同),也许是大家的期望值太低,总之只要心平气和进影院,它定能让你的脉搏加速跳动。

《与激情》卖弄的是美国青少年文化的形象:疾驰的跑车、玩命的飞车比赛、鼓动的肌肉、穿紧身裙子的辣妹……这一切都代表着叛逆精神和享乐主义。片中的演员均有着运动员的体魄、明星的脸蛋、黑帮头目的桀傲不驯,让你觉得眼睛一亮。如果该片启用家喻户晓的明星,效果可能反而不佳,不能让人感到闯进了一个又酷又险又新奇的世界。该片的主角范·迪瑟尔大有取代斯蒂文·西格或尚克劳德·范达米之势,成为二线动作红星。他的光头形象,加上故作沉思的气质和卖弄警句的习惯,对于25岁以下的男生应该会有无穷魅力。

尽管笔者在这方面保持着良好的记录,但预测演员的星运或影片的票房本不是影评人的份内活;然而,叙述影片的剧情却是我无法彻底回避的工作,而当剧情完全由俗套编织而成时,这项工作无异于老生常谈。我们不妨长话短说:布莱恩是名警察,他需要潜入一个飞车党,以侦察公路货车抢劫案;他帮助大哥大逃脱警察的追捕,赢得了大哥大的信任;他爱上了大哥大的妹妹,引起了情敌兼帮派副手的妒忌;他徘徊于工作的职责和对飞车党成员的友情之间……

这些桥段我们曾在八十年代的香港警匪片中见过许多次,早已失去新意。好在男一号不是布莱恩,而是范·迪瑟尔扮演的飞车党老大,从他那里我们了解到,一辆普通本田跑车,在车头盖下改装一下,加个加速器,可以一举冲上170英里,即270公里。影片的飙车场景拍得还不错,虽然借用了007将跑车钻到货车下的细节,但手法仍是写实的。影片的整体风格不是007那种成熟男人的洒脱,而是年轻人的活力。动作场景除了配有最新潮的都市流行歌曲,音响效果也相当出色。

汽车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拍玩车游戏是好莱坞的拿手好戏,但要把追车场景拍好并不容易。本片在这方面虽然没有什么突破,但也算得心应手。影片的最大优点是它并不标榜追求什么高深的东西,而是追求一时的快感,正如主角所说:“在那10秒钟里,我是自由的!”

与激情2

片名

2 Fast 2 Furious

译名

与激情2/飙风再起2/狂野极速

剧情简介

为了一件大案子的调查,他加入了洛杉矶街头黑夜充满刺激的竞赛。在这个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时间,奥康纳只有最后的一次机会,来捍卫自己的荣誉。

在迈阿密长大的卡特是个精明的商人,他利用自己的进出口生意为全球性的黑市交易洗钱。奥康纳的任务就是接近这个家伙套取情报。但是这个不守常规的人在接受任务前必须抹掉自己身上的烙印。不过他很不情愿的发现那些隐藏着的伙伴里居然有自己童年时代的好友、前搭档罗曼皮尔斯,他可是个犯罪高手。现在他的假释官给了他一个机会跟奥康纳合作。现在对于皮尔斯和奥康纳来说都是他们最后一个机会了。这个夏天,在同一条跑道后,再次出发……

幕后制作

2001年的暑期票房炸弹《与激情》可谓轰动了世界影坛,以区区3800万的成本在全球狂赚两亿多美元,但对于成功制作人尼尔·H·莫里兹(Neal H.Moritz)来说,这令人惊讶的票房佳绩却完全在他意料之中,因为影片中惊心动魄的情节、动力强劲的改装车、演员的火辣表演和流畅而前卫的电影技术完全满足了寻求刺激的观众。事实证明,影片的成功不仅仅表现在票房,哪怕是一向苛刻的影评人也给予了影片很高的评价。

莫里兹说:“因为《与激情》激起了强烈反响,所以我们知道已经扣动了年轻观众的心弦,我相信我们的电影已经融入了街头赛车文化,影迷由此产生共鸣,并且继续支持着《与激情》的DVD及视频。我们知道他们已经为续集做好准备,而我们必须坚持拍摄续集的前提,那就是一如既往的真实和前卫。”

在Teen Research Unlimited市场调查公司公布的调查结果中,《与激情》是2002年秋季和2003年春季美国青少年最喜爱的电影,在影片成功的背后,是对青年文化的强烈渴求,巨大的商机也随之显现。

当导演约翰·辛格顿看到《与激情》时,突然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他说:“当时我在想,天呐,我为什么没想到?我在洛杉矶南中部地区长大,那时候我们整天都在玩街头赛车。我们在街边把换上时髦轮毂和各种动力系统的车子一字排开,深夜里,引擎的轰鸣会淹没数条街区,我在《街坊的男孩子们》中就曾提到过。”

在辛格顿顺利签约担纲本片导演后,他和制作人莫里兹及编剧都开始挖空心思的寻求更能吸引眼球的新鲜元素,最终,他们决定求助于血管里流动着汽油的赛车迷。辛格顿回忆说:“我们在西海岸发布了招募广告,希望在影片中借用到更多的改装赛车。我们在互联网上登出通知,让车主们到圣莫尼卡的一个停车场集合。当时通知才发布36小时,我们估计大概会有100辆车到场。然而在集合当天,当地的交通堵塞非常严重,因为有700多辆车蜂拥而至,有些人是从西雅图特地赶来的。”最终,剧组选用了其中的192辆。

为了保证续集的与激情,制片方再度请来了汽车改装大师克雷格·李伯曼(Craig Lieberman)作影片的技术顾问。和他一同工作的还有一批颇具天赋的特技车手,在众多经验老到的车手中,有些人曾参与《与激情》的拍摄,其中著名女车手黛比·埃文斯(Debbie Evans)就凭借该片而赢得了世界特技大奖。

环球影业将本片拍摄经费的大部分用于打造和得到片中出现的190辆酷车,除此之外,还有将近400辆车成为了片中的“临时演员”。

在本片中,摄制组继续使用了在首部中应用到的特制摄影车,其中包括装有轿车外壳的卡车,不但具备高速性能,还可以拍摄下车手在高速过弯时身体的受力反应;装有摄影机、类似于沙滩车的“shift car”,最高时速可以超过100英里,可以从前后左右同步拍摄行驶中的车辆。另外,摄制组还使用了消除高速震动的“moro-cam”,由此呈现出更加稳定的图像。

片中共有15辆跑车成为“主角”,其中包括日产Skyline GTR、三菱EVO 7、1970年款Hemi道奇Challenger、1969年款Yenko Camaro、1998年款宝马M3、2003年款道奇蝰蛇、雪佛兰考维特、1994年款丰田Supra、1994年款马自达RX7、2001年款本田S2000和1993年款讴歌NSX。

片中跑车五光十色的外表大部分由制作设计师基思·布莱恩·伯恩斯(Keith Brian Burns)指导完成,从车漆颜色、车体部件,到轮毂和立体声扬声器全都一丝不苟。由于影片所用车辆众多,于是剧组聘用了40名全职机械师,除了保障车辆的正常使用之外,他们还挑选出一些废车场里的废弃车辆,将其重新修复和喷涂,从而变废为宝。

片名

3The Fast and the Furious: Tokyo Drift

译名

与激情3:东京漂移

剧情简介

卢卡斯·布莱克在影片中饰演了一个到处惹麻烦的小子西恩·伯斯维尔。此人在学生时代就不是个老实的主儿,虽说在学校里和同学老师行同路人,可一到了马路上,就完全换了个人。整日和社会上的小混混纠缠在一起,后来更是迷上了街头飚车。在赛车方面颇有天分的伯斯维尔虽说在飚车族当中颇有名气,却也因此惹祸上身。为逃避身陷囹圄,西恩·伯斯沃斯不得不辗转到日本东京。不过,在这里,西恩同样为当地的街头赛车所着迷,并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赛车朋友。在和对手初尝败绩后的西恩,被迫进入东京底层社会,并欠下了一笔债,为了尽早还清债务,他必须靠飚车还有自己的绝技--漂移来赢得更多的比赛。同时,对赛车着迷的特维克也决定跟随西恩体验这场“生死时速”……

精彩看点

美国人挑战东京地下赛车

故事讲述的是一名街头赛车手尚恩,他生性孤僻,与这个世界惟一的沟通就是街头狂飙,感受到的快感,并借以淡化不和谐的家庭关系。而他多次参加地下车赛成为警察通缉和追捕的目标。为了躲避牢狱之灾,尚恩被送到了东京,在军中服役。一个偶然的机会,尚恩在东京结识了同样来自美国的温克,经他介绍得以目睹本地车手展露惊人的“漂移”技术,并被这种高难度的技巧深深吸引。经过锻炼,尚恩成为当地赛车界的好手,并且与当地的漂移之王狭路相逢,但没有想到对方同时也是当地犯罪集团头领,尚恩因此深陷危机。为此他不得不重操旧业,在惊险的赛道上演生死时速,但这次比赛的赌注却是自己的生命……

片名

Autobahnraser译名

与激情之A2狂飙

剧情简介

猫捉老鼠,警察抓小偷,交警罚违章,天经地义;当然,偶尔也会出些意外,比如警察3个礼拜抓不到偷了25辆名车的小偷,比如交警屡屡追不到开着改装车在公路上超速狂飙、在测速电子眼前留影的飞车族……但如果让哪个警长在自己的辖区里同时遇到这些意外,那这个警长有些抓狂、有些歇斯底里、有些见人就咬恐怕也能理解——小警察卡尔的上司现在就正经受着这样严峻的心理考验……

半夜,公路边,小警察卡尔正在“纠正违章”帮一名美女检修轮胎之际,身旁4辆崭新鲜红的奥迪双涡轮跑车风驰而过,职业反应明显迟钝的卡尔用他最快的发动警车打算驰援的0.01秒之后——缉盗的10余辆警车全部追尾,排在最前面的是卡尔的车,直升机里响彻夜空的是上司的恶毒咒骂……

转过天来,一个莺飞草长、风和日丽的日子,卡尔被降职到路边测速,随着一阵风驰电掣,卡尔的测速器飞到路边,卡尔的制服裤子竟然被劲风吹成了两片,下身半裸的他大义凛然地走上前去坚持原则地处理违章……

警局例会上,就辖区内3周内25名车失窃无一破案以及飞车族横行公路,警长对全局同仁“大加表扬”,生平热爱触霉头的卡尔因为主动发言“赢得了”打入飞车族内部的重任,在众同事们幸灾乐祸的眼光中他独自美丽、成竹于胸。

飞车族里,土耳其帅哥布鲁诺是个每日开着辆SMART-142微型车象松鼠一样四下乱蹿的限时速递匹萨员,除了每天准时把匹萨送到客人手里,还偶尔因为他矫捷的身手和放浪不羁的性格横刀夺爱戗走客人的女友;还有一对开着宝马四处放电的热辣姐妹花克劳蒂娅和尼基,四个开法拉利小跑却大多不够年龄拿驾照的小年青,开野马的帅哥戴迪和飞车族头人鲁克(就是他的开着一辆改装宝马老爷车把卡尔的裤子吹成了两片)……所有人看起来和普通人没有太大分别,只不过他们狂热迷恋300公里/小时的世界。

影片简评

电影里似乎有一条铁的定律:但凡警察抓坏蛋,只有两种结果,一是传奇神探单枪匹马打了一圈群架,最后在与对方BOSS的终极对决中险象环生制服对手;二是一堆一堆的警察带着装备精良的部队大张旗鼓的冲锋陷阵然后很快的遭受大面积损失溃不成军,最终关键时刻一股处于社会底层的亦正亦邪的一直和警察搞不大来的灰色势力挺身而出接过革命的旗帜,三下五除二将坏蛋一网打尽。总之就是坏蛋永远不可能被那些正常的警察抓住,似乎电影编剧导演们集体对咱们警察叔叔阿姨们不是那么放心,把社会治安寄希望于警察手里,好像总是那么不靠谱。

本片基本属于后一种情况,不免俗的,那股所谓的“灰色势力”成为绝对的主角。但是值得强调并且应该感到欣慰的是,咱们的警察终于抓到坏蛋了,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他们抓到的。至于过程中那些经过足够丰富的途径而报废的,粗略计算大概有30几辆的警车(在这里不能不对编剧和导演丰富的想象力表示敬意,摔东西都摔得这么有创意),我们表示沉痛哀悼。还好,奥迪A6们都是完好无损的,不然片商会直接赔到心碎……

除去无数把激烈的场景恶搞到崩溃的画面外,几个小小的香艳镜头也蛮吊人胃口,可是看下去才知道,自己崩溃的更厉害……。另外还有一项发现,就是现在的这帮警察怎么那么贫!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仍然自我感觉相当良好的样子。当年看《警探肖恩》的时候,那家伙是个傻子;再看这部片子里这位,居然是一非主流。

原名

Fast

如何评价电影《极速车王》?

过年宅家躲疫情,终于把这部片子给刷了。

这部片子质量非常高,导演几乎完美地重现了20世纪60年代赛道上那些稍显原始但又让人肾上腺飙升的赛车画面。在今日刚刚揭晓的本年度奥斯卡中,凭借令人屏息的画面调度,一举拿下最佳剪辑和最佳音效剪辑两项大奖。

两位主演也出色地演绎了卡罗尔·谢尔比(Carroll Shelby)和肯·迈尔斯(Ken Miles)两位在赛车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尤其是肯·迈尔斯,这部影片让更多的观众认识了这位赛车历史上有些被埋没的无冕之王。

不过就是影片的片名似乎有些跑题,无论是英文名还是中文译名,感觉不应该叫Ford vs. Ferrari,应该叫Ford vs. Ken Miles.

作为一个福特粉和阿斯顿·马丁粉,我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偏门小故事吧,作为大家观影时的佐料。

有轻微剧透,请酌情阅读。

1、卡罗尔·谢尔比(Carroll Shelby)自始至终都不是福特GT40赛车项目的唯一人选。

这一点强哥有过交代。卡罗尔·谢尔比与福特的相识并不是影片中那样在福特收购法拉利失败之后由李·艾柯卡(Lee Iacocca)登门拜访的。他与福特的结缘,来自于一段近乎空手套白狼的车圈轶事:

卡罗尔·谢尔比在1959年夺冠后因为心脏病结束了自己的赛车手生涯,为了继续从事心爱的赛车事业,他找到了英国AC Cars的老板对他说:我手里有一台福特最新的V8发动机,你给我一个底盘车架,这台车肯定牛逼!然后他回到美国,又找到亨利·福特二世(Henry Ford II)说:我现在手里有一具在欧洲最一流的赛车底盘,你只要给我一台你们的最新的V8发动机,我就还你一个冠军!谢尔比就这样打造出了传奇的AC Cobra。

▲Shelby Cobra 427 50周年复刻版

这段演绎十分传奇,然而事实上,福特并不是谢尔比一开始中意的对象,他看上的是雪佛兰的引擎,不过雪佛兰因为自己已经有了克尔维特,因此拒绝与谢尔比合作,谢尔比才转向福特,而此时福特正苦于没有参与运动赛事,而被雪佛兰“今日夺冠,明日大卖(Win on Sunday, Sale on Monday”的营销策略打的市场份额连连下滑,因此李·艾克卡极力说服亨利·福特二世开始参与运动赛车,双方一拍即合。因此,亨利·福特二世其实从1962年就已经决定要进军勒芒了,李·艾克卡与谢尔比也早就成了老相识。

GT40项目最初是交给Lola的首席工程师埃里克·布拉德利(Eric Broadley)进行开发,并且邀请了率领阿斯顿·马丁夺冠的约翰·韦尔(John Wyer)担任车队经理。由于在1964年参赛成绩一直不理想,福特才紧急换帅,将项目交给了卡罗尔·谢尔比。不过后来约翰·韦尔又成立了自己的赛车公司JWA,并使用GT40 MKI以私人车队身份帮助福特又夺下1968和1969年的勒芒冠军。采用海湾石油(Gulf Oil)涂装的赛车也成为经典。后来约翰就转战保时捷了,这是后话。

▲1963 Lola Mk6 GT

1965年项目依然不见起色,3辆GT40 MKI在勒芒全部退赛,谢尔比也遭遇信任危机,不像影片中那样靠着一段演说说服了亨利·福特二世,而是在剧中恶人里奥·毕比(Leo Beebe)的操纵下,将项目拆给了三个团队,由美国的Shelby American和Holman-Moody以及英国的Alan Mann团队共同推进,以确保1966年取胜,卡罗尔·谢尔比和肯·迈尔斯为车型开发了轻量化的7.0L排量V8发动机,取代之前的4.7L排量V8,车型进化为GT40 MKII。

因此1966年福特派出了8台GT40 MKII和6台私人车队的GT40的强大阵容以对抗法拉利的13车阵容。所以在1966年福特的夺冠阵容中,其实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福特厂队的。

▲1966年勒芒起跑线上,遍布着GT40

2、不得不提的阿斯顿·马丁

熟悉汽车的朋友可能知道,20世纪80年代阿斯顿·马丁曾经被福特收购,后来又在金融危机前夕被出售。其实阿斯顿·马丁与福特千丝万缕的联系,从20世纪60年就开始了。

正如影片开头所交代和大家所熟知的,卡罗尔·谢尔比在GT40项目之前,是一名阿斯顿·马丁车队的车手,曾经驾驶过阿斯顿·马丁如DB3,DB3S,DBR4,DBR1等等的经典赛车,并且驾驶DBR1赢得了1959年的勒芒24小时全场冠军。

当时福特想要进军欧洲赛场,在收购法拉利失败的情况下,就一定需要一支深谙欧洲赛场精髓的团队帮忙,而在20世纪50-60年代期间,如果算上超豪属性,纵观整个欧洲,除了法拉利,真正能够与法拉利抗衡的,非阿斯顿·马丁莫属。别忘了,1959年阿斯顿·马丁在勒芒击败的,也是法拉利。

而从阿斯顿·马丁光荣退役的美国牛仔卡罗尔·谢尔比,将两个品牌巧妙地联系了起来。

GT40是基于Lola公司的Lola Mk6改造而来的,因为Lola Mk6搭载了福特的V8发动机,这样改造起来最为方便。而在1967年阿斯顿·马丁也发布了基于Lola T70 Mk3赛车打造的Aston Martin Lola,巧了不是?到后来2008年和2011年,阿斯顿·马丁又联合Lola打造过原型车组别的赛车,就是来自于彼时的渊源。

GT40项目的首任车队经理是来自从1947年大卫·布朗收购阿斯顿·马丁就开始运营阿斯顿·马丁车队的约翰·韦尔(John Wyer)

福特GT40项目的车手阵容高手云集,不少是卡罗尔·谢尔比在阿斯顿·马丁时的队友。比如Phil Hill,Graham Hill,Lucien Bianchi,Innes Ireland,Maurice Trintignant(原谅我名字就不一一翻译了)

而据说在20世纪80年代福特收购阿斯顿·马丁的运作中,也是卡罗尔·谢尔比在暗中牵线搭桥的.

3、无冕之王肯·迈尔斯

作为一个车迷,真的很高兴有这样高质量的赛车故事片向观众讲述肯·迈尔斯的故事。具体的故事就请大家去观影吧。

在大量的资料中,包括肯·迈尔斯的好友,传记记者以及媒体们都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于当年肯·迈尔斯遭遇的愤慨以及惋惜,正如电影中所述:

“They robbed you.”(他们抢走了你的冠军.)

▲影片截屏

因为如果肯·迈尔斯夺冠,他将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在同一年夺得戴通纳24小时(Daytona 24H)、赛百灵12小时(Sebring 12H)以及勒芒24小时(Le Mans 24H)三大著名耐力赛事的大满贯车手。而他对整个GT40项目的成功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实际上,尽管电影中已经将这一段矛盾冲突演绎得无比激烈,依然不及在现实中那么让人唏嘘。

这里插播一句,影片中为了让对立更突出,肯·迈尔斯没能参加1965年的勒芒,但实际上他去了,与他搭档的是布鲁斯·迈凯伦(Bruce McLaren),对,就是那个现在成为一个品牌的迈凯伦。

影片中临近比赛结束肯·迈尔斯驾驶的1号车仅仅领先布鲁斯·迈凯伦的2号车4分钟,1号车只要放慢让2号车追上来就可以。现实中,1号车领先2号车达到4圈之多,这是无论如何都放不了水的呀,然而就在比赛的最后时刻,1号车在一次进站中竟然装错了刹车总成不得不再次进站更换总成,4圈的领先优势瞬间化为乌有。

而且肯·迈尔斯当时勉强同意同时冲线的条件是ACO“承诺”比赛中可以认定并列第一,谁知冲线之后就因为“8米之差”被裁定为第二,痛失大满贯。

▲1966年勒芒24小时耐力赛福特以包揽领奖台的结果成功兑现在欧洲赛场击败法拉利的诺言

而仅仅就在2个多月后,肯·迈尔斯就在测试GT40 MKIV原型车J-Car的时候因为事故身亡,直至今日,都没有人成就大满贯的伟业。

另外分享2个小彩蛋:

4、早期的汽车风洞测试竟然是用毛线的?

影片还还原了早期汽车进行风洞测试的场景。在你的印象中,风洞测试应该是这样的:

不过,在缺乏计算机仿真的情况下,想要得到车身表面各个位置的空气动力学特征是比较困难的。于是汽车工程师就想出了这样的办法:

▲影片截图

对,就是在车身上粘满毛线,根据它们随风飘动的方向来确定车身表面的空气动力学特性。不过在现实工作中,这样粘着毛线在赛道上开,一是车手驾驶困难,二一个给工程师仔细观测也不方便,用望远镜远远看着显然不靠谱。这项工作一般都是在风洞中静态进行的。

而且在开发GT40 MKI,MKII和MKIII的时候应该都没有用到这个工具,只有在开发全新造型的MKIV的时候才用到了这样的风洞测试方法。

▲福特工程师在风洞中测试GT40 MKIV原型车的造型

5、夺冠喷香槟的开创者——丹·古尼(Dan Gurney)

前面提到福特GT40项目的车手阵容十分强大,其中有一位也浑身都是故事。他的名字也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他就是丹·古尼。他也是一位赛车史上的著名车手,早在谢尔比在为阿斯顿·马丁服役的时代,他就是谢尔比在欧洲赛场的老对头。

后来谢尔比凭借着Shelby Cobra建立了自己的车队后,他就成为了谢尔比麾下的车手。这一点在影片的一开始就有描写。

1966年的勒芒中丹·古尼驾驶的GT40 MKII因为机械故障遗憾未能完赛。

1967年GT40夺冠后,由于车身来自英国制造商Lola,夺冠车手是英国人布鲁斯·迈凯伦,被人诟病这不是属于美国人的胜利,于是谢尔比的团队打造了GT40 MKIV。GT40 MKIV采用了全新的造型,并且使用铝制车身,相比GT40减重了30kg,同时派出丹·古尼和A·J·福伊特(A·J·Foyt)这对美国本土车手,一举赢得冠军,成就了美国车手驾驶美国赛车“完美地夺冠”,并且成为历史的唯一,这样的剧本也是没谁了。

▲1967年勒芒24小时GT40 MKIV赢得全场冠军

而更让人津津乐道的,可能是丹·古尼拥有的两个“专利”。

一个就是在上面的冲线照片中,大家可能注意到,这台车驾驶员的顶部有一个特别的凸起。这是一个专门为丹·古尼做出的调整。身高1米93的他无论如何都坐不进40英尺高的GT40里,不得已,只好稍稍修改车顶,而这一改,还成为了标志性设计,被称为“Gurney Bubble”,有这个车顶的赛车,就是丹·古尼的赛车无疑了。

而另一个则更具标志性,如今各种赛车的夺冠时刻,车手都会喷洒香槟以庆祝胜利,而这一传统是何时发端的呢?

”我当时激动不已,所以当他们把那一大瓶酩悦香槟递给我的时候,我就摇了摇瓶子,开始向摄影师、其他车手、亨利·福特二世、卡罗尔·谢尔比和他们的妻子喷洒。那真的是一个非常美妙的时刻,不过我都不知道我就这样开启了一项传统,直到今天,这种传统一直在全世界的赛车领奖台上延续。“

对,就是在1967年的勒芒24小时最高领奖台上,丹·古尼的神来之笔,为那天的胜利增加了更多美妙的回忆,也对后来的赛车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后来丹尼尔·里卡多(Daniel Riccardo)所发明的鞋饮就是进化版本了。

▲丹·古尼在1967年的勒芒领奖台上喷洒香槟

其实福特GT40的故事在世界汽车史和赛车史当中都一直被人们反复的品味。更为传奇的就是在时隔50年之后,福特再一次打造了一台GT登上勒芒赛场并又一次击败法拉利取得了冠军。有关这一段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我的专栏去继续探索。

一台车连接过去与未来——福特GT的起承转合()

「回归勒芒!」福特GT如何用一颗Ecoboost V6的心脏续写传奇()

希望上面的这些小故事,能够让各位朋友欣赏电影的时候更有滋有味。

原文链接:

文|张星宇

图|网络

来源|知乎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相信你已经知道在面对汽车时代时,你应该怎么做了。如果你还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可以看看紫薯百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