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紫薯百科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特斯拉大战拼多多,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有哪个是比较成功的公关危机案例?

有哪个是比较成功的公关危机案例?

2020年度十大公关事件盘点

一:天选之钉

钉钉被教育部选中作为给小学生上网课的平台,一时间天选之钉成了被网课支配的孩子们的出气筒。当得知App的评分低于一星就会被下架时,小学生们更是集体出征,疯狂打一星,评分从4.9一路跌到了1.6意图将其喷下架。面对新增长的年轻用户,钉钉就采用了求饶的方式,表示给我在阿里粑粑家留点面子吧相似是一场缘分,不爱请别伤害我只是一个五岁的孩子、大家都是我爸爸,用卖萌、可怜的形象,同时阿里家族的其他应用也被炸了出来毫无面子可言的淘宝没有缘分,牵手失败的支付宝惊到笑错声的盒马反而被网友心疼的天猫,纷纷出手捞一手被虐得寸草不生的钉钉。随后钉钉更是乘胜追击,推出了《甩钉歌》《你钉起来真好听》等一系列B站风格的视频,在视频里,钉钉用最软的态度唱出了最硬的事实。建构起品牌与B站的强关联度,成为了B站网红,成功拉升了品牌在年轻人中的好感度,钉钉的评分也就回暖了。

二:逗鹅冤

腾讯上当受骗,活生生演变成一出大戏,因被骗而遭到网友群嘲逗鹅冤。霸气外露的小企鹅,可能也想不到有一天,会在老牌传统企业老干妈手上吃了个瘪,腾讯在当天用自嘲式公关来应对,推出了一支恶搞视频。 我真是干啥啥不行,吃辣椒酱第一名别人买一瓶假的亏8块!,我亏1600万,通过恶搞杨超越的女团告别感言,腾讯成了大家心目中吃了假辣椒酱的憨憨企鹅、官方微博发布千瓶老干妈求骗子线索及傻白甜企鹅形象向公众示弱,在娱乐化的话题传播中,腾讯被骗的尬剧成了一场喜剧,以卖萌的人格化方式和用户沟通整件事情到此算是收尾,腾讯是憨憨企鹅不假,可这波反水操作产生的价值可不止1600万吧!

三:知错能改海底捞

伴随着疫情的向好发展,网红海底捞恢复营业后餐品涨价,血旺半份从16元涨到23元,8小片;半份土豆片13元,合一片土豆1.5元,自助调料10元一位;米饭7元一碗;小酥肉50元一盘。这一行为迅速将海底捞推向舆论风口,海底捞随后就发布了致歉信,并恢复恢复到今年1月26日门店停业前标准。虽然引起热议,但舆论环境并不负面,果断采取行动,重新赢回了大众的信任。相关部门借势就进行公关处理,变相为自提业务打广告,话题不但冲上微博热搜,且赢得不少网友的好评,知错能改,才是最好的公关策略。

四:当当从摔杯到抢章主题活动

当当创始人李国庆与俞渝的权力大战正酣,相关话题刷屏网络。4月27日下午,有网友发现,当当正在做从摔杯到抢章主题活动,部分图书每满100减50,首页广播好的婚姻,要守护财产和爱,点进去是特别策划专题从摔杯到抢章,推荐了《男人这东西》《好的婚姻,要守护财产和爱》《危险关系:爱、背叛与修复之路》《公司控制权的争夺:不可逾越的经验法则》《一本书看透股权架构》《合伙人制度:以控制权为核心的股权设计》《公司控制权:用小股权控制公司的九种模式》《股权战争》疑似影射近期李国庆上门抢公章事件。不少网友们表示: 自己的热点自己蹭,一边‘讽刺’,一边卖书,当当网可真的是一点也不耽误正事啊 被李国庆一度危逼,当当终于开窍了 与其把热度给别人,还不如自己营销搞 kpi!对于当当消费自己老板和老板娘的瓜、自己蹭自己热度、生产自救的营销活动,广大网友丝毫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幽默、挺好、笑喷、危机公关别出心裁。

五:汉堡王

作为全球知名的餐饮巨头,在迟到但不会缺席的3·15晚会上被爆出随意更改保质期,用过期面包做汉堡,汉堡王无疑成了焦点。当晚立即发出声明,向消费者致歉,宣布将立即成立工作组进行停业整顿调查。同时表示,这是企业管理的失误,将配合政府部门调查。然而众多网友在微博上集体控诉,反应全是冠冕堂皇的套话,对此回应并不买账。此次事件,对于汉堡王危机公关处理并没有获得大家的谅解,丧失了信任度,其产品的口碑也大为受损。危机处理得妥当,不仅可以转化危机,体现企业勇于担责的社会形象,还可扩大品牌知名度;处理不当,损坏名誉外,严重地还可能导致一个品牌的消亡。

六:老罗直播

5月20日情人节当天,微博上不少人反应在罗永浩直播间购买的花点时间玫瑰花品相不佳,花瓣都是枯萎的、烂了。为此罗永浩连发30几条微博转发网友评论并做出回应称,影响了大家节日心情,我们非常非常非常抱歉。正在严肃追究责任(事先有协议约束),如果他们不及时给大家一个交代,我们也会给,请放心。5月20日当天再次微博公开道歉,并提出了补救措施:在花点时间100%原价退款以及同等现金赔偿的基础上,罗永浩团队提供一份额外的原价现金赔偿,总价值约100多万。网友评价厚道、体面、三观正,挑不出毛病,尽管100多万的现金赔偿让人觉得肉疼,但罗永浩用实际行动让大家看到了他的诚意,维护了老罗作为带货主播的个人信誉,什么才是好的危机公关,罗永浩给了答案!

七:特斯拉VS拼多多

特斯拉在面对拼多多时十分被动,一方面拼多多与车主的动作总是令人措手不及,另一方面,媒体的报道几乎一边倒地分析特斯拉拒付行为的合法性,判定特斯拉不会获得法院支持,而忽视了拼多多未授权的行为是否合法以及新闻来源的真实性。倘若特斯拉及时公关介入,主动公开与车主的沟通情况,也就不必跟着一次次否认、辟谣、放话。从消费者角度看,拼多多比特斯拉人性多了。能看出拼多多做了很多工作,去切实解决车主的问题。拼多多打着维护消费者利益的旗号,用10万元补贴创造了一个大事件,即获得了流量也赚取了口碑,整体来看特斯拉吃了个哑巴亏。

八:老字号狗不理

新浪微博上的一位博主用体验的方式实拍了狗不理餐厅的情况。视频在9月10日被博主@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儿转发。事情随后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就在9月10日当晚,狗不理包子王府井店在网上发布声明,声称视频恶语中伤的言论均为不实信息,发布者侵犯了餐厅名誉权,餐厅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和网络媒体的法律责任,并且表示已经报警。狗不理王府井餐厅的报警成功引起了舆情危机,实力演绎引火上身,长期负面情绪累积,一触即发。网友评论:这公关操作绝了。好的老字号,其共性是厚道经营,且有虚心接受的雅量。某种程度上狗不理已经成为了天津的一张文化名片,但经此舆情风波,曾经的金字名片是否还能挺住?

九: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

2020年最感人的一句话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为了加入抗击疫情,大量生产口罩,五菱将广西德福特集团原有生产车间改建为了2000平方米无尘车间,共设置14条口罩生产线,其中4条生产N95口罩,10条生产普通医用口罩,从想法提出到第一批口罩下线,仅用时3天,又一次刷新了五菱。五菱口罩让世界见证了中国,也见证了民族企业的担当。有付出就会有回报,上汽通用五菱为抗击疫情做出的努力个贡献,也使其收获了满满的人气和口碑,五菱宏光也是民族之光。

十:京东大受好评

京东奇迹般仅用一天时间就将100台由钟南山院士团队通过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捐赠给武汉汉口医院的制氧机运送到了武汉引发网友一片赞誉。早一分钟送达,可能就可以挽救一些生命,让疫情扩散得更慢。京东物流为驰援武汉等地开通了专用通道,让物资能够快速送到。钟南山在这次疫情中,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中流砥柱,是一个正能量满满的个体,他做过的每件事,说过的每句话都让网友们信服。所以,当钟南山写道:感谢京东心系医疗援助一线,以最快的将医疗物资送达武汉。京东毫无意外的就被网友们刷屏称赞了。

特斯拉大战拼多多,不能只看到品牌价值和销售模式

[汽车之家 新闻] 最近特斯拉杠上拼多多,你来我往大战多个回合,引起了轩然大波。说起来,拼多多蹭其他品牌的热度早已不是一次两次了,从化妆品到计生用品、从手机到游戏机、从家用电器到交通工具……谁火就蹭谁。在汽车领域,这也不是头一例。此前就有“五五购物节”上凯迪拉克与拼多多做切割,只不过凯迪拉克最后不得不半推半就的从了。但这次特斯拉的态度看起来十分坚决,似乎打算硬抗到底、绝不向拼多多妥协。

关于特斯拉为什么不妥协,业界的讨论很多,但都仅限于品牌形象和销售渠道管理这一层面。特斯拉需要维护自身的品牌形象,所以与拼多多撇清关系,这是十分自然的。

● 品牌传播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特斯拉的核心竞争力与核心商品并不是技术与汽车,而是品牌。技术也好、产品也罢,以及服务、传播,都是为了树立品牌形象而存在的。上市的每一款车型、开发的每一项技术,都是在品牌定位与战略目标之下所作出的决策。事实上,在大多数领域,有一定溢价能力的企业,品牌都是核心,企业所有业务都是围绕着品牌而开展的。

因此,特斯拉不希望与拼多多产生任何关系是很正常的。

另外,业界普遍认为特斯拉几乎不做广告。不过特斯拉只是不做传统意义上的广告而已,事实上特斯拉一直在不遗余力的做品牌传播。无论是自带话题性的埃隆·马斯克个人,还是SpaceX、The Boring Company、Neuralink等其他关联公司,都为特斯拉带来巨大的品牌效应,甚至“不做广告”这种商业行为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广告”。特斯拉的“广告”,本质上是对自身品牌价值的塑造,虽然不借用传统媒介,但也是需要巨额投资的。换言之,特斯拉自己就是一个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传播渠道,特斯拉的“广告”只投放在自己体系内。也正因为如此,拼多多“蹭”特斯拉热度、借用其品牌影响力而扩大自身的传播、甚至希望通过建立品牌关联而提升自身品牌形象,说的严重一些就是直接抢钱了。

因此,从传播的角度而言,特斯拉也绝不可能让拼多多蹭自己的热度。

● 销售渠道

特斯拉几乎是第一个成功实现直销的量产汽车品牌。

汽车作为复杂而贵重的大宗商品,销售周期长、交付流程复杂。尤其在没有实现全面信息化的时代,汽车在终端的销售服务并不能做到全国统一标准,车辆价格也无法做到完全统一,因此需要大量的终端销售人员来服务消费者。汽车厂商没有能力建立覆盖整个市场的销售团队,所以必须与各地的经销商合作。经销商不仅可以解决本地化、差异化销售服务的问题,还可以替汽车厂商分担资金周转、商品车库存、备件储备、售后服务等压力,甚至成为汽车厂商调节销量表现的蓄水池。

在互联网全面普及的当下,世界变得越来越扁平,时空差异已经不是汽车厂商扩大市场规模、覆盖终端市场的障碍。并且,汽车的电气化架构也让维修保养变得简单。另外,由于汽车产品价格相对于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越来越便宜,买车也成为比较容易的事情。因此,终端零售与售后业务的复杂程度大幅下降,让汽车厂商实现直销成为可能,这样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服务更加规范化、更可控,而且还可以直连消费者,通过去中间化来节省大量分销渠道的成本。

不仅仅是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也采用直销模式,甚至多数传统车企也都在探索各自的直销模式。不过传统车企之所以没有马上实现全面直销,核心原因恐怕并不在于其售卖的产品是新能源汽车还是传统能源汽车,最大的障碍反而是损害了此前与之共同经营、风雨同舟的经销商的利益。

是大家在讨论“特斯拉大战拼多多”这一事件中普遍共识的观点——品牌形象与渠道管理。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仅仅如此吗?让我们结合特斯拉近期的其他几条新闻,从业务布局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背后的逻辑。

● 出行服务

特斯拉控制渠道,除了保护直销模式外,更重要的是将用户牢牢的握在自己手中。因为,特斯拉卖给用户的不仅仅是汽车,而是基于汽车的一整套出行服务、以及未来在出行场景中更具市场想象力的其他增值服务。

汽车营销,按照利润主要来源的变化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售卖汽车产品;第二阶段,售卖汽车服务;第三阶段,售卖出行解决方案;第四阶段,售卖基于出行场景的增值服务。当前,汽车市场正处于从第二阶段“售卖汽车服务”向第三阶段“售卖出行解决方案”过渡的初始阶段。

汽车作为硬件,盈利点将越来越少、利润率也会越来越低。而用户购车背后的需求本质是出行,围绕着出行的一系列服务,才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市场机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带来的电气化变革,让OTA得以实现并逐渐普及。汽车不再单纯由硬件来定义,而是可以通过在线升级来保持最新的状态、拓展功能应用,甚至提升性能。车辆的核心利润将来源于系统更新、功能权限开放、性能升级、应用购买、充电服务等一系列出行场景中的新需求。而这恰恰是特斯拉开创的模式。

特斯拉正不断的压缩硬件成本,在通过不断降低车辆售价来获取相对竞争优势的同时,将自己的利润来源转移至OTA升级、家庭充电服务包,以及超级充电站充电服务等。

因此,特斯拉必须把持住车机入口,将用户及用户的出行消费牢牢握在手中。这也是特斯拉必须与拼多多撇清关系的原因之一。

● 自动驾驶

在第三阶段的营销竞争中,特斯拉已经取得了先发优势。其他竞争对手都已经在特斯拉的领跑下不知不觉的走进了特斯拉提前写好的“剧本”中。并且,特斯拉已经对未来做好的布局和预案:自动驾驶,就是汽车营销第四阶段“售卖基于出行场景的增值服务”的核心与基础。

未来,不仅包括上网在内的通讯会变成人类的基本权利,出行也一定会成为人类的基本权利。享受基本的免费出行服务将是未来人类社会生活的可能之一。而从提升物流效率、释放人类在途时间、解放生产力的角度而言,汽车实现自动驾驶几乎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人类不断增长的出行需求,以及车辆实现自动驾驶带来的大量的在途闲暇时间,将必然需要用各种服务填满,这将是巨大的商业空间。

特斯拉积极推进自动驾驶业务,其目的就在于抢先获取这个巨大的商业机遇,通过先发的时间差,以及独占的车机入口,构建一个价值寻租空间。这样即使在对手普遍进入第三阶段的出行解决方案竞争情况下,特斯拉仍然可以保持领先优势、吃第四阶段的第一口蛋糕,通过在出行场景中的增值服务获取巨大收益。

这么具有想象力的未来机遇,特斯拉怎么可能让拼多多现在就搭上便车呢?

● 产品技术

“功能决定形式”。

电气化、自动驾驶的发展会改变车辆的形态结构。虽然当前汽车还处于从E时代(电子时代)向i时代(智能时代)过渡的阶段,但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纯电架构的新能源汽车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变化:车轮四角分布,获取更大的轴距布置电池;A柱前移,提升有效空间利用率;减小进气格栅面积甚至直接取消,获取更优的气动布局……

不仅仅是造型和结构,生产工艺和材料也发生了变化。

最近特斯拉公开了车身一体成型工艺:采用压铸工艺制造一体化铝合金车身。虽然目前只是用于生产Model Y的后地板总成,但终极目标是用于除开闭件与外覆盖件之外的整个车身。

当前的车身主要采用冲压+焊装的工艺生产,为了保证各部位的结构强度、刚度等性能,需要进行复杂的钣金件结构设计与大量的反复的CAE计算,难免会造成结构和性能的冗余。如果采用压铸一体成型工艺,车身结构的每一部分都可以设计的“刚刚好”, 将底盘空间节约出来用于布置更多的电池。不但可以提高安全性能,同时也能够降低整备质量。另外,没有了冲压与焊装工艺,可以节省模具、压力机、夹具、焊装机器人等大量的设备投入,降低车辆的开发成本和生产制造成本。

另外,马斯克还曾评价过用热处理工艺实现冷轧不锈钢呈现不同颜色的可行性。如果这一工艺能在车身的外覆盖件上实现,那么整车生产的四大工艺基本上就会完全以总装为核心了,生产效率将大大提升。

近期特斯拉还有多项专利披露:采用7nm制程工艺的高效能运算芯片(HPC)、短程运动传感器、新的线束布局架构……可以预见,特斯拉未来的汽车产品将更加智能化,机械结构也更加简洁,甚至可以实现除车门、行李厢、充电口等必要开闭件之外的完全封装化。这一切技术方向都在为实现自动驾驶、车辆的终端化做铺垫。特斯拉未来的产品,将会在性能上保留一定程度的冗余,以便通过用户付费升级和解锁功能来盈利,或者搭载更多功能的车机应用。这也是未来汽车营销第四阶段——“售卖基于出行场景的增值服务”的必要条件。

金融保险

特斯拉近期还有另外一个新闻引起业界关注,那就是在国内成立了一家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特斯拉涉足保险业务并不奇怪。业界喊了多年的UBI保险无法落地,原因之一就是无法获取车主的驾驶行为数据。一方面是因为车辆型号众多、通过车机数据来分析用户的驾驶行为异常复杂,另外自然是因为数据——尤其是车机数据都是车企的命根子,不可能共享。但特斯拉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掌握自己的车机数据、而且具备自行分析车主行为的技术能力与可行性。虽然特斯拉的保险经纪公司只能代理保险,但它可以有足够的数据资源来左右合作伙伴的保险定价。如果特斯拉能够为自己的车主提供基于驾驶行为的保险,那么不仅用户可以享受更便宜合理的保险费用,同时特斯拉也能够在以车辆为核心的相关业务中具备成本优势,甚至可以在保险中获得不菲的利润。

另外,前面提到的车身一体成型工艺虽然有诸多好处,但是因为铝合金材质的延伸率低、难以焊接,所以可维修性差、维修成本高。不过特斯拉未来的保险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走类似苹果的“AppleCare+”的路线,以换新替代维修。并且铝合金的回收价值率高,如果特斯拉能够延展回收再制造业务,配合自己的保险服务,将会大大压缩综合成本。

而一旦L5级别的自动驾驶得以实现,甚至取消了方向盘,那么车辆上路的责任认定将完全指向汽车厂商。因此汽车厂商将可能不直接售卖汽车,只提供出行服务。自动驾驶时代的汽车保险将是更巨大的市场,竞争也会更加激烈,特斯拉有足够的动机将自己车辆的保险业务握在手中,以寻求利益最大化。

知识产权

早在多年前,特斯拉就宣布将开放专利,供业内免费使用。不管特斯拉此举的目的是什么,无论是品牌传播也好、推动电动汽车发展也罢,显然,真正的核心技术并不会在开放之列。

特斯拉开放专利的目的,个人认为有点像《三体》中的智子:锁死对手的技术进步。通过提供免费的专利技术,让一些竞争对手走上“剧本”设计好的技术路线,限制甚至锁死竞争对手发展的可能性。毕竟,免费的才是最贵的。而特斯拉则会在这些开放专利的基础上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同时还将带来额外的收益:整个产业都建立在特斯拉标准之上。

由此可见,拼多多蹭特斯拉,可能仅仅是为了借用其品牌影响力。但从特斯拉的立场来看,岂止是蹭热度、破坏渠道,那简直是动了其远大理想、美好蓝图的根基,因此坚决不能妥协。

特斯拉“硬刚”拼多多

“我来自湖北咸宁,中专毕业,之前一直是一名快递员,在武汉已经打工10年了,也攒了一些钱,做快递员还挺忙的,一个月要寄收近5000件快递,一年也得超过60000单,打工十年了,一直很想买辆特斯拉。”

这是腾讯新闻《深网》在特斯拉“硬刚”拼多多事件不断发酵后,对于被拒交付Model 3车主的采访。从他的话语中,我们能够清晰感受到一丝无奈与心酸。的确,无论特斯拉、拼多多孰是孰非,舆论不断承压下,蒙受损失的终究还是消费者。

此刻,再来回顾事件始末。7月21日,拼多多平台商家“宜买车”开启“25万团购特斯拉Model 3”活动,并在宣传标语中明确表示:“与厂家谈了合作、售出已经过官方授权”、“只有5台新车,不支持分期只能线上全款支付”。

当日,特斯拉位于其官方微博随即发表声明,宣称未与宜买车或拼多多就该团购活动有任何合作,也未与宜买车或拼多多有过任何形式的委托销售服务,亦未就此次团购活动向宜买车或拼多多销售过任何本司生产车辆。

8月14日,一名参与团购活动的湖北武汉消费者在领取补贴、完成全部支付并向特斯拉进行提车时,后者认为拼多多或商家用消费者名义下单并隐瞒真实信息,拒绝向拼多多团购消费者交付车辆。一天之后,特斯拉则针对“拼多多团购”事件再发声明:已认定拼多多的团购构成转卖,支持消费者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为客户维权提供必须的支持。

8月16日,拼多多方面表示,同样参与本次团购的一名来自上海的车主已经成功提车,并办理了车辆保险。至此,特斯拉一边拒绝湖北车主,一边上海车主成功提车,区别对待下彻底引发了行业内的激烈讨论。

鉴于此状况,特斯拉再度回应:上海拼多多团购车主成功提车,全程都是拼多多用客户信息代下的单。特斯拉支持因被团购活动误导而无法交车的消费者向活动方维权,并将尽所能的为消费者提供所需的法律援助。同时,如果消费者愿意通过特斯拉的正规途径重新下单,特斯拉将对消费者因此产生的时间与精力损失提供相应的弥补。

网络之中,对于该事件的观点也迅速分成“两派”。一方认为,合同成立,如果特斯拉单方面不履行就是违法行为,并且补贴是由拼多多平台“买单”,特斯拉在交易中利益又不会受到损害,何乐而不为?另一方则认为,再特斯拉明确发表声明该活动未经过官方授权后,依然利用其“品牌效应”进行促销,实际上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前者始终所采用的直销模式,破坏了其交易规则。

而在记者看来,特斯拉一直掌握着自家产品的定价权,这一点毋庸置疑,也保证了无论潜在用户身在何处,同一时期内购买到的车型均享受相同终端价格。本次事件中,特斯拉方面的过失在于,其在未与购车者进行协商的情况下,单方面认为本次订单存在转卖的行为,随即取消交易。这样并不通情达理、甚至稍显“蛮横”的处事方式,激起了围观者的不满,并一定程度上构成违约。

不过必须承认,拼多多的出现的确打破了原有的相对公平与秩序,就像其在声明中所说,“特斯拉一直坚持直营模式,因为我们相信直营模式是真正符合消费者最大利益的,在直营模式下无论走进特斯拉的哪一家门店得到的都是同样的价格,一个首次购车的消费者也不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被宰,不会因为销售渠道复杂而买到来路不明的产品,更不需要为了拿到一个最低价格辛苦的去跨省提车。”

而在解释清“症结”过后,不禁反问拼多多的一系列操作究竟违法吗?在阐述之前,首先需要了解,自始至终拼多多就是这样一个依靠巨额补贴获得流量关注,从而得到资本青睐实现盈利的电商平台。而本次售卖的车辆实质上为拼多多联合“宜买车”正价从特斯拉方面购入,再减少2万元卖给消费者。所以表面来看并不存在特斯拉拒绝交付理由中的“转卖行为”。

但本质则是,拼多多在明知未取得官方授权的前提下,利用如此“投机取巧”的方式,以及低廉的成本,强行捆绑特斯拉,为自身赚取了十分之高的流量与关注度,而这恰恰是其现阶段最为需要的。至于后续,无论特斯拉能否交付车辆,拼多多都通过一次漂亮的“擦边球”营销案例,成功提升了自己的平台定位。

这也解释了为何在本次事件中,拼多多自始至终都是那样的“悠闲自得”。因为其已经给大多用户留下了“以低于市场价格出售车辆”的既定印象。反观一直处在“被动地位”的特斯拉,在接受部分不明真相吃瓜群众的谴责下,还要补偿几位利益蒙受损失的车主,以便平息舆论。

其实,除特斯拉外,戴森、三只松鼠、腾讯Nintendo Switch、苹果等知名品牌,都曾遭遇过拼多多类似的“碰瓷营销”案例,而它们同样从未承认与后者达成过合作并给予授权。至于原因,或许也与该平台一直以来对外展现出的“低端、山寨”形象有关。

而站在拼多多的角度考虑,无论是不久前推出的“百亿补贴”,还是近期宣称的“假一赔十”,以及通过“自掏腰包”的方式低于市场价售卖大牌To C产品,均体现出其想要“向上猛攻”的野心。拉拢更多一、二线城市用户从而进军“五环”,走高端化、精品化路线,或许才是根本目的。

未来可以预见,例如“团购Model 3”这样的类似例子,在该平台上仍会屡见不鲜。而这一次特斯拉选择“硬刚”拼多多,最大的赢家貌似还是后者,也让部分看客认识到究竟何为“表面是主义,背后是生意”。而截至发稿,根据新浪财经最新消息显示,武汉那位被特斯拉官方以“转卖”为由拒绝交付并取消订单的车主,已经在拼多多的协助下成功提车,并已为车辆上险。随后,根据微博博主“不是郑小康”爆料信息显示,特斯拉针对武汉车主成功提车再发声明。

由此不禁感叹,拼多多在获得大量关注度的同时,又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这一波营销手段的确高明。反观一直稍显被动的特斯拉,妥协之后依然站在舆论的旋涡之中。

---------------------------------------------------------------------------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特斯拉VS拼多多事件背后:买车这件事,老实人总是吃亏的

【吃瓜】

拼多多VS特斯拉,这场很可能是汽车圈年度大瓜的营销事件,如今进入新的阶段。

8月16日,有位来自上海的拼多多团购车主表示,已经成功提车,并已为车辆办理保险。

就在上海车主提车的前一天晚上,特斯拉对外明确表示,拒绝向湖北武汉的团购车主交付Model 3,并已取消了这名车主的订单。特斯拉还给消费者留下了两种选择:要么到特斯拉官网重新下单,要么起诉特斯拉。

于是8月19日,武汉车主声称"已成功提车"。针对此事,特斯拉方面紧急发布声明称,对于这种自导自演制造新闻,恶意误导舆论的做法表示强烈愤慨,并奉劝相关方遵守基本的商业道德底线。

上海的名正言顺,武汉的还被谴责"没有底线"。

从武汉到上海,一条长江的两头,命运却如此不同。

但是不论怎么说,车都提了,特斯拉仿佛是在自己"打脸"自己,这就很尴尬。

不过这件事好玩的在于,特斯拉的"精神股东"们会站队保护特斯拉的权益,声称"取消购车资格"保护自己的售价体系是对的;但是拼多多或者消费者这一边大家会觉得特斯拉这一次是违约行为应该受到不仅仅是重新提供车辆的惩罚。

不管站哪一边,大家都是特斯拉消费者,湖北车主和上海车主的命运,天上人间。

中国人嘛,自古信奉一句话:"不患寡而患不均"。

这事,不吵起来才怪。

而你们的龙猫叔嘛,向来喜欢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因为这个事情的背后逻辑在于,整个拼多多VS特斯拉事件里面有两个"老实人"。

【老实的车主】

武汉车主和上海车主在拥有特斯拉的命运交叉口,方向不对的原因,很可能是一句话。

武汉车主流传出来的对话是这样的:

而我们回看上海车主接受采访的对话,是这样的:

两位都是在拼多多上完成团购行为,并且递交一样的材料,用同样的个人名义进行购买,并且使用同样的来自拼多多的"补贴"。唯一的区别就是——"交付前的例行对话,我就说漏了。特斯拉的人问我第二笔款是谁缴纳的,我说是拼多多的工作人员"。

不论你怎么翻看关于上海车主的采访,车主很小心翼翼地都没有提出过自己购买行为跟拼多多的关系,哪怕提车的相关视频和照片里,不论是车主还是车辆都打码隐藏。

你看,武汉车主就是太老实了。

假如上海这位车主也像武汉车主那样交代清楚购车资金的来龙去脉,怕是也会被特斯拉卡住。毕竟特斯拉不论是在拒付武汉车主之后,还是在拼多多"团购"活动开始之时,都明确表达过否定和排斥的态度。

所以说,还是《让子弹飞》里胡万的名言:

其实这件事前前后后可能还是消费者或者是拼多多的太过于自信。假如一开始拼多多就提前通知好这5位客户"由于某些原因,咱们在提车交付的时候,不要说是走拼多多的渠道,而说是自己的全额购车,会省去不少麻烦"肯定就不会有这么多麻烦。

待5位车主都顺利提车,集体在拼多多交一份"提车作业",除了"恶心"了一把特斯拉以外,堪称完美。

后续的几位拼多多团购车主,估计已经对武汉车主的遭遇"引以为戒",对上海车主的操作"拍手称快"了。

"闷声发大财",要记住,这是真理。

所以这也难怪在"全世界"都盯着你武汉客户的时候,你非要再跳出来"恶心"一遍特斯拉,那就有点"活该"被说道德底线的问题了。

别的不多说,以后"特斯拉车主群"这个神奇的国度,咋混?

【老实的特斯拉】

特斯拉拒绝武汉车主是有原因的:

根据特斯拉的购买协议规定,特斯拉有权利对于任何认为其目的是为了转卖的订单或者有其他非善意目的的订单,都有权单方面解除购车协议。

这是特斯拉对于自己掌控定价权和保护自身直销模式的根本。

"如果真的交付了,销售和定价体系,甚至品牌,都会遭受破坏。"一位熟悉特斯拉的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

其实这很好理解。近年来,特斯拉已经在中国市场成长为可以和奔驰、宝马、奥迪等豪华品牌齐头并进的豪华品牌了。甚至于在纯电新能源市场上,基本上我们可以认为——特斯拉是独一档的存在。

尤其是在特斯拉独立外资身份入华近乎完全自己掌握自己命运之后,更是如此。

所以特斯拉不可能允许别人对自己的"掌控感"下手,拼多多不行,谁也不行。这一点,半佛仙人说的倒是很透彻,我也不需要赘述。

但是我发现,美国人脑子直的啊,令人头疼。

一方面针对武汉车主"态度强硬"地拒绝,一副"有本事你告我去啊"的样子,一方面在社交网络上坚持自己"绝不妥协"的正面回应。

可惜,这些都被上海车主的交付成功一秒破功。

消费市场最怕什么?区别对待。

说真的,这一波操作,特斯拉像"老实人"一样"认死理",说不交车就不交车。哪怕当初特斯拉选择"暂缓交付——公司正在研究——后续还需要商定是否合规——在出来最终结果前不予置评"这样的缓和方式不对武汉车主进行及时交付。然后被曝光上海车主事件后,在口吻上还有回旋余地。这样的操作明显要好于现在的"硬刚"。

美国人说"不",中国人从来不直接拒绝别人。美国人的思路就是不适合中国市场。

之前"想涨就涨,想跌就跌"的特斯拉一去不复返,"中国市场规则"正在教特斯拉做人。

现在特斯拉在社交网络上面临非常大的"被动",一切的不利因素都引导整个事件向着特斯拉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

"老实人"还是吃亏的。

【进化】

特斯拉最新的回应宣称:如果消费者愿意通过特斯拉的正规途径重新下单,特斯拉将对消费者因此产生的时间与精力损失提供相应的弥补。

同时针对武汉车主表示:特斯拉方面发布声明称,对于这种自导自演制造新闻,恶意误导舆论的做法表示强烈愤慨,并奉劝相关方遵守基本的商业道德底线。

骑虎难下。

目前来看,整个事件的走向因为特斯拉之前的模糊规定再加上目前不论是省电商协会还是知名律师还是消费者协会等,都发表相关态度表示支持消费者认为特斯拉违约。

不出意外,特斯拉输定了。

整个事情让我不禁想起来了曾经大牌们奢侈品们豪华品牌们纷纷对拼多多说"NO!",然后不得不最后接受一部分在拼多多上销售的现实。

后续,如果特斯拉继续坚守直销模式并且维护自身定价体系的话,最多不过拉黑宜买车和拼多多的公司账户,并且加强对于购车消费者的"资格审查",并出台新的相关规定而已。

但是只要拼多多还想再"恶心"一次特斯拉,那么再一次组织这样的"团购活动",然后对所有"中签客户"进行"保密"约定,然后以后采取消费者先自行下单订购,交车结束后来拼多多团购频道进行"核准"获得补贴,消费者就依然能够享受到拼多多的购买补贴的同时规避特斯拉的麻烦,而拼多多可以继续"碰瓷"+"增加影响力"。

当然了,还有更多的方法,我这只是一种而已。中国消费市场有自己的游戏潜规则,特斯拉之前太顺风顺水了,还没弄明白国人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特斯拉逃不过拼多多的魔爪的。

其实特斯拉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强大如苹果,全国线下、渠道遍布,基本上随便在淘宝、京东上的售价都低于自己的官网售价,拼多多更是把2000块的airpods价格直接打到了1500以下。但是这并不破坏苹果自身的调性,苹果自家官网和直营店内的顾客依然络绎不绝。

粉丝和需要享受优惠的两拨人,都是你的消费者。

所以特斯拉放开心思,应该明白的是——这帮在拼多多下单的消费者,并不会干扰和拉低你的品牌价值。相反,这帮人一旦被你接受,拉进了特斯拉粉丝群,那么特斯拉的拥护者就会呈几何指数般增长。但这本身也没有伤害到那帮直接在你官网下单的"壕"们。真正的"壕"级特斯拉粉丝,都是冲着S和X去的。

特斯拉,我劝你还是想开点。

不然隔壁ACW都开始补贴粉丝买特斯拉毛豆3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人天天都会学到一点东西,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从上文的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特斯拉大战拼多多。如需更深入了解,可以看看紫薯百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