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兄弟一起创业,均成百亿富豪,四人总身价超2000亿

四兄弟一起创业,均成百亿富豪,四人总身价超2000亿

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很多家族企业常常在创业成功以后,因为利益分配的问题打得头破血流,使得偌大的家业就这么败光了。一旦面前出现了利益纠纷,再牢固的血缘关系也根本靠不住。

不过嘛,在我们国家却有这么四个好兄弟,他们裤李携手创业,肩并肩一起打拼,等到事业成功后,兄弟四人也没有反目成仇,他们非常和睦且经常相互帮衬。这四兄弟就是大名鼎鼎的刘氏四兄弟,老大刘永言,老二刘永行,老三刘永美(陈育新),老四刘永好,是不是名字听着很耳熟?

其中老二刘永行的商业成就非常高,甚至早些年还登上了中国首富的位置。其他几个兄弟虽然没那么有钱,但也个个都是亿万富翁。有传闻说,他们四兄弟的财产总和超过了两千亿。这是个什么概念?如果要论资排辈的话,想必全国都没什么人能够跟他们比了。

刘氏四兄弟的发家史还得从老二刘永行说起。1980年,高考恢复,刘永行为了能够实现人生价值选择读书,彼时他已经年满了32岁并有一份电器维修工的工作。春节来了,为了能让孩子能吃上肉,刘永行专门买了鹅,结果儿子顽皮,不小心把鹅给放跑了。

迫不得已的刘永行只好摆了个电器维修摊来挣钱买鹅,谁也没想到,短短摆摊几天,一不小心居然就挣了300块。这段经历给刘家四兄弟创业埋下了种子。1982年,刘永行和几位兄弟开始商讨下海创业的可行性,最终哥几个全部从公家单位辞职,并凑了一千块钱作为启动资金。 他们的第一笔生意是养鸡。当时资阳一个大户人家找他们订了十万只鸡,先交付两万只鸡。结果那个大户人家收到开头的两万只鸡后,一场火灾让他直接倾家荡带稿产,刘家兄弟自然也没收到之后的尾款。

还没交付的八万只鸡怎么处理呢?兄弟四人灵机一动,将剩下的八万只鸡拉到了成都,想不到这一来二去的竟然赚了十多万。随后,老三发现养鹌鹑的利润比鸡还高,便将重点投入到了养鹌鹑上,就这样刘氏兄弟开启了养殖发家之路。

兄弟几个人各个大显神威,有的研究出了用鹌鹑粪喂猪、喂鱼;有的开始钻研鹌鹑的饲料市场,打通了产业链。就这样,他们的鹌鹑生意越做越大,没过几年就成了国内鹌鹑养殖行业、饲料行业的龙头老大。

1988年的时候,希望饲料公司应运而生,他们几个人从原本的传统养殖户,升级成为了民间企业家。五年过去,他们公司的饲料销量全国领先,连国外的进口饲料扳胡行迟手腕也斗不过他们。

此时的兄弟四人发现各自都有各自的价值取和特长,为了能够更好的分工合作,几个人选择了划分产权。兄弟四人非常公平,每个人都只拿走了25%的股份。分家之后,公司越做越大,一年之内就拿下了好几个省的市场份额,还陆续建起了一共十家饲料厂。

两年过后,希望集团产值破15亿,每年生产饲料一百多万吨。希望集团有多厉害?它曾被中国国家工商局评选为全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第一名。

此时兄弟几个再次分家,老二刘永行分来了十三家公司,并组建了东方希望集团,自己亲自担任董事长一职。如今的刘氏四兄弟的商业帝国不仅仅限于养殖方面,老大向高新 科技 发展,老三运作现有产业,至于老二跟老四则去各地开新公司,不断扩大集团规模。

此后,刘永行还投入过电解铝等诸多行业,一次又一次的投资成功,让刘永行在2008年获得了"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排名第一。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家族血脉总是难以割舍的,也是最天然的纽带,刘氏四兄弟的例子告诉了我们,一家人只有互相扶持才能将日子越过越好。

刘氏兄弟的创业历程是什么?

改革开放初期,陈育新(刘永美)、刘永言、刘永行、刘永好四兄弟以常人难有的勇气脱下“公服”,当起了专业户。他们从农村最常见的养殖业入手,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完成了从养殖行业到饲料行业的转变,并在饲料行业打出一片天地。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从当初的四川新津县新良种告配场到今天的希望集团,他竖慎们已成袜纤指为拥有近百家企业,年销售收入80多亿元的“中国饲料大王”,成为中国新兴企业发展的典型代表,让全国乃至世界的企业家们惊叹不已。

蔡万霖的兄弟创业

蔡氏集团的兴起是从二哥蔡万春开始的。蔡氏家族的父辈均是农民,父亲蔡福安,母亲蔡甘尽,生有五男三女。五位儿子依次为蔡万生、蔡万春、蔡万霖、蔡万才与蔡万得;三个女儿分别是蔡玉串、蔡玉兰与蔡玉梅。除长子英年早逝外,其余四子都曾驰骋商场,有着不凡的业绩。而真正将蔡家带出穷困,成为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的,首推二子蔡万春。

1916年12月20日,蔡万春诞生于台湾闷庆苗栗县竹南镇狮山庄。家境尽管不佳,父母还是省吃俭用,将蔡万春送进竹南公学,虽然蔡万春的成绩很好,但是没多久,因为家里没钱,还是辍学了。然后全家人搬到台北市,这时蔡万霖才8岁。

如果说蔡万霖是家族事业的发扬光大者,那么哥哥蔡万春就是最好的开创者,也是他最好的启蒙老师。最初他们以贩卖大米、杂货起家。因为看到山里农民的粮食丰收却没有销售渠道,蔡氏兄弟看准这一行情,进山收购大米,转手卖到城里,从而赚取差价。以此开始了他们的创业历程。

有了家底,雄心勃勃的蔡万春,开始经营酱油醋之类的食品杂货。1938年,23岁的蔡万春正式设立了大万商行,此后,由于日本投降,蔡万春又在旅店业、矿业、橡胶业等方面各个进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1957年,42岁的蔡万春在多位商界名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出任台北第十信用合作社(简称“十信”)理事会主席,这成为他发家致富的又一个新起点。当时台湾有73家信用合作社,十信业务排名第61位。在蔡万春的领导下,三年后,十信一跃而成为全省第二名,不久又登上第一位的宝座。

之所以这样成功,是因为蔡万春的一次至今被人津津乐道的举措。1960年2月,蔡万春宣布“只存一元就可当十信的客户”,开创了一元开户的“幸福存款”储蓄运动,这个措施甚至颂简获得了首脑蒋介石的赞赏,蒋介石为此亲自到十信开户,鼓励民众节俭储蓄,一时间“十信”名声大震,业务发展十分迅速,存款金额高达170亿新台币,一跃成为台湾最大的信用合作社,创造了当年的奇迹!蔡氏家族由此在政商两界都十分走红。

1960年,台湾当局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决定向民间开放保险公司的设立,使得蔡万春开始在金融保险行业大展拳脚。1961年3月16日,已是议员的蔡万春与商人林顶立合资共同成立了国泰产物保险公司,林担任董事长,蔡万春担任副董事长与总经理,谁也没想到“国野罩裤泰”日后成为蔡家事业的代名词,造就了蔡家发达的先机。

蔡家能达到如此辉煌的业绩,当然与蔡氏兄弟的密切配合与能干分不开。蔡万春是典型的创业者,生性聪明,小事不大管,也不计较,做事业非常有眼光。蔡万霖是谋士型的人物,不爱在外露面,而是在背后出主意。所以在创业之初,凡是出面与人打交道、接洽、谈判等事宜,都由口才极佳的蔡万春出面。蔡万霖则在家管账。“人家欠我们多少钱,我们欠人家多少钱,蔡万霖都记得清清楚楚的。”人们如此评价蔡万霖。正是在几个兄弟的互相帮忙之下,蔡氏集团才有了这么大的成绩!

春天过后是甘霖

到了70年代初,以“国泰”为名的蔡氏家族企业已逐渐成为集团企业。1973年底,以蔡氏家族为核心的国泰集团的主要关系企业已有9家,资产总额达108亿元,原先由林顶立担任董事长的第一家“国泰”也早已在蔡氏集团的控制之下了。

1979年,二哥蔡万春因中风患病,难以再继续掌舵,决定将权力下放,在家族内以交换股权方式分家分业,于是国泰集团“六分天下”;蔡万霖分得国泰人寿、国泰建设、三井工程等企业,号称霖园集团,其他国泰产业则由弟兄子侄们均分。

正在“六分天下”之后的蔡氏集团发展之际,一场风暴无情地打击了国泰金融王国。

分家之后,蔡万春的长子蔡辰洲负责台北第十信用合作社的业务。蔡辰洲刚开始接手时,集团发展很快,吞并了不少亏损企业,为了维持经营,他开始以高利率吸引民间资金。迅速聚敛了不少民间游资,因为“蔡氏十信”的名气,加上蔡辰洲的“立委”身份,没有人不相信这种投资的可靠性。

通过这种方式,蔡辰洲虽然取得了不少社会资金,但利息压力也很沉重,久而久之,债务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他只好利用职权将“十信”资金挪用到他的关系企业。这引起内部职工的强烈不满,没过多久,中央银行就对“十信”实施项目调查。存款客户闻风后,纷纷涌向“十信”,要求取回自己的钱。台湾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金融风暴”就此揭开序幕。

这次风暴带来的打击是无比沉重的,最后蔡辰洲死在监狱里,他名下的产业也都倒闭了,蔡万春打下的江山就这样烟消云散。蔡万霖的霖园集团虽然也付出沉重代价,但因表示与侄子的企业没有关系而逃过一劫。为此,蔡万霖被很多人指责“忘恩负义”,不过那笔债务实在是无比巨大,如果蔡万霖也被席卷进去的话,今天的台湾首富就会是别人了。

从危机中全身而退的蔡万霖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商场的变幻莫测,同时更小心地经营着自己的公司。如果说,蔡万春是蔡氏春天的话,那么重振蔡氏雄风,使其再扬威名的就是蔡万霖了,正如他名字中所言:万千甘霖!

自从1979年蔡万霖接手国泰人寿公司董事长以后,国泰人寿的发展一直都很迅速。人身保险业务更是推广到台湾的各个角落,设置了很多分支机构,不过80年代中期以前,台湾只有少数几家人寿保险公司,国泰人寿公司也具有垄断性质。所以成就不错可以理解。

然而1987年,台湾开放外国保险公司设立后,人寿保险公司迅速增至30多家,竞争十分激烈,国泰人寿也面临巨大压力。其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从最高峰1982~1983年的60%降为1995年的42.7%,虽然不影响国泰人寿的龙头地位,但也是一种威胁。

为了重新夺回市场,蔡万霖想了不少法子。他强调“重视保护权益,负起社会责任”,并提出争取“人人保险,家家幸福”。为了提高服务品质,公司自1986年起,提供50亿元资金作为保户贷款,这是保险业的创举。1988年8月起,更规定凡是到国泰人寿保险公司投保的人到国泰医院就医,可以享受就诊优惠。在福利方面,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员工可以分红认股,公司按每名员工的年资、职位等配发股票,达到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的最佳效果。从而使国泰人寿保险公司仍能稳住同业第一的宝座。公司业绩保持辉煌。

“国泰建设”是霖园集团另一重要支柱,主要是兴建住宅、公寓、办公大楼,然后出租或者出售。1981年,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和台湾当局的一些限制,台湾的建筑业陷入了萧条,许多曾经辉煌的公司纷纷倒闭,但蔡万霖却没有结束自己的产业,相反,他通过调查市场,发现房地产市场还有很多空间可以发展,尤其是面对平民,于是他提出了“特惠购房”,一时间,购房者蜂拥而至、络绎不绝,创造了当年的一个奇迹!而“国泰建设”也因此走出了困境,一跃而居当年售屋销量榜首,被业内人士誉为“建筑界巨人”。

到今天,“国泰建设”已是目前台湾资本额最大、员工最多的建设公司,资本额已超过100亿元,其营业额一直名列建筑业的前3名,也是建筑业股类中的“龙头股”。

因为在经营企业中的成功,蔡万霖成为了台湾第一大富豪,也曾名列世界华人第一富豪。1993年到1996年,蔡万霖分别以1400亿、1600亿、1600亿与1800亿元稳居台湾百大富豪排行榜之首。

江苏两兄弟,父母双亡,就创业卖空调,身价都超100亿,凭啥?

近期,各家公司陆陆续续公布自家全年业绩,有人欢喜有悔肆人忧。

作为中国电器大家,苏宁电器2020年扛住了疫情的摧残,向公众交了一份完美答卷。

2020年,苏宁易购实现营业收入2522.96亿元,与2019年基本持平;实现商品销售规模为4163.15亿元,同比增长9.92%,市值650亿。

大家都在为老板张近东祝贺道喜,四面八方涌来各种彩虹屁,而张近东颂消却说:

当人们提到苏宁,便自然连线到张近东,只有张近东知道,苏宁的幕后老板是他大哥张桂平。

1951年,张桂平在江苏南京出生,这是张家诞生的第一个男娃,大家都特别开心。

虽然不是大富大贵家庭,但在那个年代,有饭吃有书读,就是人间天堂小王子。

12岁时,弟弟张近东出生了。没有像如今的二胎烦恼,弟弟一出生,大哥张桂平就对他疼爱有加。

虽然刚开始日子过得很舒服,父母疼爱孩子,孩子孝敬父母,可很快,生活打了张家一巴掌。

张近东七岁时母亲去世,那时张桂平在东南大学学建筑设计,听到消息的他马上搭车回家,父亲悲痛欲绝,弟弟妹妹们还小,19岁的张桂平承担起了料理后事的责任。

当时弟弟妹妹都还小,到了夜晚睡觉时,问大哥张桂平妈妈去哪里了。

张桂平说:

失去了母亲的张家瞬间垮了半边天,还没等大家缓过神来,四年后,父亲去世了。

那时,张桂平毕业了,被分配到南京市勘察设计院工作,工资待遇还算不错。

然而,父亲一野前知倒下,失去了一家之主,张桂平身为大哥便挑起了重担,照顾着底下三个弟弟妹妹。

于是,张近东从小就是由大他12岁的大哥张桂平拉扯长大的。

张桂平赚钱养家,供弟弟妹妹上学。张近东说过,自己的学费、生活费都是哥哥张桂平给的。

张近东16岁时,看到哥哥工作那么辛苦,动了辍学的心思,想着跟哥哥一起出来打工。

可张桂平不肯,坚持要让他读完大学。

1981年,张桂平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孩子张康黎,这时他既要养活自己一家三口,又要抚养弟弟妹妹读书,压力特别大。

张近东也没让哥哥失望,勤奋学习,最后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的中文系,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南京市鼓楼区工业总公司工作,每个月工资55.7块。

1987年,36岁的张桂平已是南京市房管局工程师,但他并不是很喜欢这里的工作氛围。

他一直想着出来创业,但当时由于弟弟妹妹还在读书,他害怕创业收入不稳定,影响弟弟妹妹交学费,便迟迟不敢动手。

现在弟弟妹妹也毕业工作了,他可以安心地从单位辞职,下海经商了。

当时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开始注重精神享受,对电器需求越来越大。

什么最赚钱就干什么,张桂平开始卖电视机、收录机、冰箱等等电器。

张近东也利用工作之余,帮哥哥跑跑腿,送货、上门装空调。

当张家兄弟在南京撸起袖子,在电器行业大刀阔斧时,远在北京也有一对兄弟开始做电器生意。

这对兄弟就是黄俊钦、黄光裕。

他们各自都没有想到,一南一北日后竟会刀剑相对。

1990年,在单位工作了几年,张近东发现自己的工资还是不到六十块,没有“钱”途的事业让他感到害怕。

在哥哥张桂平的支持下,1990年,张近东也辞职创业,他跟哥哥商量后,决定一起盘一家店做生意。

后来, 他们租下了南京宁海路一处约200平米的门面房,取名为苏宁交电,开始卖空调。

当时,兄弟俩最初靠卖电器赚了10万块,如今全拿来开店,但是光店面租金就要花去7万,这样一来,手里就只剩下三万块了。

既要装修公司,又要进货,三万块简直杯水车薪。

没有钱那只能多赚钱,补贴资金。为了将苏宁电器打入市场,张近东提议,先收货款,送货上门,免费装修。

当时,市场上装电器都是公司外包给专门的装修公司,根本不可能说免费装修,张近东这一举措,闻所未闻。

所以,靠着这一计谋,苏宁电器很快在市场上拥有了一席之地,几个月内,苏宁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两千万。

当时, 张桂平刚好不惑之年,而张近东才28岁。

赚到了第一个千万的时候,兄弟俩晚上关店后,在附近的大排档喝了几口小酒,开心地讲着过去的事情。

那天,刚好是农历八月十五,月亮圆得像小时候张近东坐在父亲肩膀上看到的一样。

四个月过后,张近东的儿子张康阳出生了。这时的张近东堪比人生赢家,家庭事业双丰收。

由于这时还处于冬季,他们这就等于错季购买,价格会比旺季买便宜。苏宁与春兰、华宝、长虹、三洋等厂家都签订了供货合同,价钱优惠30%。

这对厂家来说也是好事,空调与气温息息相关,因为拿不准天气变化,一般厂家不敢生产太多空调,怕到时候卖不出去。

现在有人愿意早付钱,厂家自然也开心。

到了1992年夏天,南京最高温度达到38度,大家疯狂买空调,而苏宁空调在市面上价格最便宜,于是引起了一波苏宁空调抢购风。

仅一个季度,苏宁销售额突破亿元。

有了成功案例,张近东在这一年同样采取错季购买的方式,与厂家签约的金额也翻了好几倍,仅一家春兰,苏宁就与它签了5000万。

虽然有了成功的案例,但这五千万丢进大海,张近东内心还是有点担心听不到水声。

于是在1993年年初,苏宁就开始在媒体上疯狂打广告:

张近东本人甚至到市场上推销,全方面保证销量。

结果销量依然不错,一个月内,苏宁销售额已经高达一个亿,迅速抢占南京空调市场份额的70%。

苏宁势头正猛,一下子抢了南京八大商场的风头,他们自然是气得牙痒痒。

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曾经在商场上厮杀的八大商场,开始联合抗苏宁。

民间还给联合的八大商场取名为“联合舰队”,苏宁是“小舢板”。

不得不说,八大商场果真名不虚传,一出来就给了张近东一个下马威,成立了“南京家电拓展协调委员会”,警告全国空调供应商,不能向苏宁供货,否则准备关门大吉吧。

虽然当时苏宁已有名气,但拗不过八大商场,谁都不想因为一个公司得罪八大商场。

张近东自然也不想得罪别人,自己生意才刚有起色,马上就在市场上树敌,那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吗?

为了缓和与八大商场的关系,在一次空调大会上,张近东亲自到各大商场请他们过来参加。

张近东还为此准备了一段欢迎语,谁知欢迎语还没说完,八大商场领导突然站了起来,什么话都没说就离场了。

台上的张近东顿时脚软,但为了面子,还是强撑着场面,讲完了话。

求和不成,张近东也觉得没必要再拿热脸贴屁股了,正面与八大商场开战。

一方面继续保持最低价格售卖空调,另一方面私底下张近东又与生产商达成合作:

结果,苏宁在这场口水战中不仅没有败下阵来,反而销售量很快实现3亿。

这看呆了八大商场,他们气得不行,既然口头警告硬手段不起作用,那就煽动舆论,让舆论逼张近东主动让位。

八大商场写文控诉苏宁小人,搞小动作,舆论一时倒向八大商场。

但张近东也不是吃素的,你们会用报纸喊冤,我也会,张近东开始在报纸上回应,叫屈自己小本生意,哪敢乱来。

扬子晚报甚至实时报道“赛况”,将这场战争称为《“联合舰队”与“小舢板”正面交火》。

最后,小舢板连胜联合舰队,把联合舰队打了个落花流水,甘愿退出,苏宁拿下了全国空调销售冠军。

到1996年,苏宁已经做到全国最大的空调经销商。

弟弟将苏宁电器做得风生水起,哥哥张桂平也不赖,1997年成立苏宁环球,主打房地产行业。

而此时,张近东才刚从联合舰队的混战中脱身,转而又被各大生产商抛弃。

生产商看到苏宁生意火爆,心想自己直接生产,直接销售岂不是更赚钱?

于是, 1997年,春兰豪掷10亿,建成3000家连锁 ;美的、海尔也纷纷开直营店试水,以批发起家的苏宁立即陷入低谷。

这是张近东没有料到的,原先还是兄弟,如今却变成了对手,这该怎么办?

张近东与哥哥张桂平商量了两天两夜后,决定转型,从空调专卖转向综合买卖,由批发转向连锁经营。

如今虽说生产商转战直营,但并没有影响到苏宁批发业务,而零售经营,一个完全不熟悉的行业,可能大家苦干十年二十年,都没有现在一年的成果。

张近东一生只听哥哥的话,其他人的建议对他来说不重要,因此,不顾大家反对,张近东就从批发转为连锁经营。

当年底,苏宁第一家旗舰店—苏宁电器南京新街口店正式开张。

由于地处繁华地段,一开张便迎来了购买热潮,买彩电的顺手买了空调,买空调的捎带买了冰箱。

张近东一看这模式可行,试水成功,便开始建造自己的商业帝国。

张近东以南京为中心,逐渐将触角伸向周边城市,将整个苏浙皖连成一片。

之后打好基础,长驱直入北京,与当时势气正旺的国美电器正面交锋。

2004年,张桂平提倡分家, 他将最值钱的苏宁电器留给了弟弟,自己则执掌苏宁环球。

之后,苏宁电器和苏宁环球相继上市。张桂平以超低价格拿下南京很多地皮,获利颇多。苏宁电器上市后,很快成为中国内地股市第一高价股。

这一年,张近东将儿子送去国外留学,张桂平的儿子张康黎以“接班人”的身份开始出现在各大媒体平台。

然而,想要借上市高枕无忧,张近东还不行。就在苏宁电器上市的这一年,同行国美电器的黄光裕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35岁坐上了中国首富宝座。

国美电器更是势头强劲,大大碾压苏宁电器,而黄光裕在掌声中也开始有点飘飘然,他饶有意味地进军苏宁的大本营—南京,在南京开设店铺,与苏宁的旗舰店隔路相望,公开挑衅苏宁。

开业当天,黄光裕打出广告:

这广告翻译成人话就是:我黄光裕来南京开店,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打垮你苏宁。

可人家张近东根本没有把黄光裕放在眼里,他的目标不是国美电器,而是电器老大沃尔玛。

在国美疯狂开店的时候,张近东潜心研究如何优化苏宁内部管理。

在国美与苏宁混战之时, 张桂平带着苏宁环球站在了房地产中心,旗下的苏宁天润城、苏宁威尼斯水城等楼盘大获成功。

到2006年,国美电器发展越来越好,依然压苏宁电器一枝头,业内甚至传出谣言:“苏宁快完了”。

黄光裕野心也开始膨胀,他主动约见张近东,跟他谈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在南京钟山高尔夫球场,37岁的黄光裕跟43岁的张近东说:“我要收购苏宁,你开个价吧”。

张近东回道:

黄光裕哈哈大笑,离开了高尔夫球场,业界也在打赌谁赢谁输,舆论偏向国美。

可世事难料,张近东都看傻了,还没等两人一较高下,2008年,黄光裕“光荣”入狱,国美电器乘着跳楼机,从高点摔到低谷。

面对此结果,张近东召开紧急会议,通知苏宁全体员工闭麦,不要在公开场合落井下石国美,做好自己。

国美倒下后,苏宁稳坐中国家电连锁市场第一把交椅,可没等张近东靠在交椅上休息一会,又一个强劲对手来了。

京东申请加入战场。

这家2004年刚上线的网站,虽然不主要卖电器,但它带动了一大群人网购,在网上购买电器,这无疑是断了线下经营的苏宁后路。

这时,张近东才猛然发现,中国已经走进了互联网时代,他立马进军互联网领域,仅用半年时间,苏宁易购出生。

苏宁开始线上线下结合,顾客在苏宁易购下单,根据顾客的地址,由就近线下门店直接发货送达。

当时的京东虽然已经做到物流配送,但它无法控制配送时间,最快也要四天才能送达,但苏宁此番操作,几乎可以当天送达。

但刘强东也毫不怯懦, 刘强东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打苏宁指挥部”,开始硬拉着苏宁一起打价格战。

刘强东公开宣布:

当时张近东在伦敦,他对苏宁全体员工下达命令:“京东想玩,苏宁奉陪,向投资人解释,稳定股价”。

双方混战了半个月,烧了几个亿,实现双赢,双方销售额各自连翻几倍。

但到后来,苏宁易购在这场比赛中连连败阵,2013年开始销售业绩不断下滑,亏损了15亿。

消息一出,京东当天股价暴跌6%,苏宁股价直接涨停。

而这时,儿子张康阳也逐渐进入苏宁,成为张近东的得力助手,张康黎也加入苏宁环球,成为张桂平的左膀右臂。

张氏家族逐渐开启了他们的资本市场。 如今张近东身价464亿,世界排名第380位,而哥哥张桂平身价110亿,比弟弟少了四倍之多。

张家第二代的两位少爷,张康黎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步,成为苏宁环球副总裁,堂弟张康阳成为国际米兰史上最年轻的主席。

外界流传着,如果当初张桂平不把值钱的苏宁电器让给弟弟,也许现在他的身价可以碾压张近东。

可张桂平一直对外说:

那天,58岁的张近东发信息跟哥哥哭诉,找儿子喝酒,儿子却没空陪他。

过了很久,张桂平直接打电话给他:

那次,有好酒,也有几样张近东爱吃的小菜,这是哥哥张桂平亲自下厨准备的。

泰国正大集团的谢氏兄弟创业史

谢易初(1896—1983年)原名谢进强,汕头澄海区外砂蓬中村人,爱国华侨、实业家。27岁赴泰打工,后集资创办正大公司,经营菜籽、饲料,几经艰苦创业,发展成为正大国际投资有限公司。1950年偕夫人回国,先后担任国营澄海农场技术员、副场长、国营白沙农场副场长、县人委委员、县侨联主席、省政府委员、全国侨联委员等职。在农场任职期间,将全部工资赠给澄海农场兴办福利事业。他大搞农业科研,除引进优良蔬菜品种外,还与干部职工一起探索试验,先后培育、选育出“澄南”水稻、白沙早白玉米、白沙早花椰菜11号、白沙杂交早萝卜、白沙中花椰菜、白沙早椰菜、鸡心早大菜等一大批优良品种,其中部分良种还远销东南亚各国。1965年重回泰国。晚年,谢易初热心支持家乡文化福利事业,先后出资参加捐建澄海县华侨医院、澄海华侨中学等。为纪念谢易初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精神,澄海县华侨中学把他临终时嘱咐子女所赠建的科学馆命名为“易初科学馆”。

正大集团在中国投资租衡额近50亿美元,设立企业213家,遍及青海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员工人数超过80,000人,年销售额超过300亿人民币。经过80多年的发展,正大集团形成带猜了以农牧、水产、种子、电弊行做信、商业零售为核心,石化、机车、房地产、国际贸易、金融等共同发展的业务格局。1968年,谢易初把正大集团董事长的大权交给了谢国民,谢国民成了这个集团的掌舵人。

谢国民接任正大集团董事长之后,即表现出一个勇于开拓的进取型企业家的作风。正大集团在他的领导下向农牧工商的方向高速发展。据有关资料,正大集团已在世界各地拥有26个饲料厂,年产量250万吨;在泰国有50多家经营饲料的公司,垄断了泰国国内的饲料市场;在东南亚、中国、美国、欧洲及大洋洲共有200多家分公司。

在20世纪80年代,当中国大陆刚刚开放,谢国民作出了在中国投资这一令世界经济人士震撼的举动。正大集团成了第一个来中国投资的外资集团,也是在中国投资项目最多,投贸额最大的外国公司之一。他与中国合资及独资经营的企业超过70家,范围从初期的饲料加工、摩托车制造发展到房地产、金融及通讯领域 。

农 业 起 步

正大集团由华裔实业家谢易初、谢少飞兄弟创建于1921年,公司从农作物种子的销售开始,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由种子改良——种植业——饲料业——养殖业——农牧产品加工、食品销售、进出口贸易等组成的完整现代农牧产业链,成为世界现代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典范。近30年来,正大集团在家族第二代管理者的领导下,不断革新农牧业的经营理念,在壮大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同时,还积极涉足其他行业,如电讯、石化、房地产、医药、零售、金融、机械和传媒等领域,成效卓著,跻身于东南亚规模最大和最具影响力的企业集团之列。

1994年以来,在由世界著名财经杂志《远东经济评论》评选的“亚洲200领先企业”中,正大集团6次位居泰国企业之榜首,3次位居第二。

2003年9月,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先生被美国《财富》杂志评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之一。

2005年10月,美国《财富》杂志评出亚洲商界领袖25强,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先生位于其中。

相信关于兄弟创业怎么选择公司的知识,你都汲取了不少,也知道在面临类似问题时,应该怎么做。如果还想了解其他信息,欢迎点击紫薯百科的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