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紫薯百科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外商投资创业环境,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引资结构更优,中国市场吸引力不减!哪些项目带动了中国引资量质齐升?

首先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项目。拓展产业增长空间、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着力推进产业基地再造,提升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推动制造业集群发展,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

其次是完善外商投资重点项目清单动态更新机制、启动新一批国家重点外商投资项目。新增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验区等一系列利好政策有望出台将于下半年实施。政策得力,有望有更多外资企业加大对华投资力度,促进全年吸收外资数量和质量“双提升”。随着汽车制造业外资持股限制的全面放开,大众、现代等外资汽车企业加大在华投资力度。

再者是项目的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要加大项目推进力度,着力项目转型,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提升服务效率,继续深入推进“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有新的突破和新的突破。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抓好项目改造工作,全力推动承包工程早日落地、建设项目早日投产;要着力抓好项目质量,以产业转型升级,载体建设为重点,积极规划布局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要知道的是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发现,在全球经济、贸易和投资都受到疫情冲击和挑战的形势下,利用外资逆势增长,显示出中国经济的强大吸引力。这一来之不易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适时“组合”稳外资政策发挥的关键作用。得益于吸引外资的诸多优势,外资企业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不减。继续吸引外资,仍需优化营商环境,补齐“软环境”短板。

一定时期的投资的市场环境构成因素有哪些

可以分为狭义的投资环境和广义的投资环境。

狭义的投资环境是指投资的经济环境,包括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基础设施、市场的完善程度、产业结构、外汇管制和经济物价的稳定程度等。广义的投资环境除包括狭义的投资环境外,还包括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对投资可能发生影响的所有的外部因素。我们所说的投资环境通常是指广义的投资环境。

地域范围划分

可以分为宏观投资环境和微观投资环境。

宏观投资环境是指整个国家范围内影响投资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微观投资环境是指一个地区范围内影响投资的各种因素的总合。微观投资环境是一国宏观投资环境的构成部分,微观投资环境因各个地区的经济状况、社会文化、基础设施、优惠政策等的不同而各异,但微观投资环境的改善会促进一国宏观投资环境的改善。

投资环境表现的形态

(物质与非物质性)来看,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硬环境是指能够影响投资的外部物质条件,如能源供应、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自然资源和社会生活服务设施等。软环境是指能够影响投资和各种非物质形态因素,如政策、法规、行政办事效率、政府管理水平以及宗教信仰等。

经济状况在国际投资活动中的众多因素中是最直接、最基本的因素,也是国际投资决策中首先考虑的因素。经济状况主要研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的完善和开放程度、基础设施状况、经济和物价的稳定程度和经济政策等内容。

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来说,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意味着该国有较大的市场、较多的机会和较好的经营条件,对外国投资者就有较大的吸引力。对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是根据一国经济的发达程度,把不同的国家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又分为制成品出口国、原料出口国与石油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其投资需求和市场结构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就工业品市场而言,发达国家偏重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发展中国家侧重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就消费品市场而言,发达国家在市场营销中强调产品款式、性能和特色,品质竞争多于价格竞争。而发展中国家则侧重于产品的功能和实用性,销售活动因受到文化水平低和传媒少的限制,价格因素重于产品品质。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所引起的市场结构和投资需求的不同,必然引起各个国家对外资利用规模和结构的差异。

市场的完善和开放程度

正常的生产和运行需要有一个完善和开放的市场环境。市场体系的完善,意味着各类主要市场如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已发育齐全,形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同时,完善的市场体系也意味着该体系内的每个市场都是规范的。市场的开放程度,是指一国允许外国投资者不受限制地进入本国市场的程度。如果在对一国市场的利用方面不存在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的差别待遇,则可认为该国的市场有较高的开放度,否则,就被认为开放度不够。对外国投资者来说,一国市场的完善和开放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完善和开放的市场是较好投资环境的重要内容,对外国投资者有较大的吸引力。反之,封闭和残缺的市场只会使外商望而却步。外国投资者以后在多数发展中国家遇到的市场问题,一方面是市场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是受到较多的限制,从而阻碍了外来投资的进入。

基础设施状况

基础设施状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工业基础设施的结构和状况;二是城市生活和服务设施的结构和状况。基础设施的好坏是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条件。它的内容主要包括:(1)能源,包括基础能源和水力、电力、热力等供应系统和供应状况;(2)交通运输,包括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运输等方面的条件;(3)通讯设施,包括邮政、广播、电视、电话、电传等方面的设施;(4)原材料供应系统;(5)金融和信息服务;(6)城市生活设施状况,如住房、娱乐、饮食等;(7)文教、卫生设施和其他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与国际投资密切相关的外部物质条件,外国投资者是不可能到一个能源供应短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和生活条件艰苦的地区进行投资的。正因为如此,东道国政府都很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经济和物价的稳定程度

经济和物价是否稳定,主要看以下几个指标的情况:(1)经济增长是否持续稳定,若出现忽高忽低、大起大伏的情况,则被看成是经济不稳定;(2)通货膨胀率的高低,通货膨胀率越高,货币贬值程度就越大。西方学者一般把年通货膨胀率是否超过两位数作为币值是否稳定的一个界限;(3)国家债务规模的大小。如果一个国家债务尤其是净债务规模过大,变成“债务经济”,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就是脆弱的,一旦国内或世界经济中出现一些重大的事件,就可能导致该国经济的大波动。由于经济和物价的稳定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外国投资者一般在进行国际投资时,都很重视这一因素。在经济和物价不稳定或经济状况较差的情况下,企业很难达到预期的经济效果和利润水平,因而也很少有投资者愿意在这种条件下进行投资。

经济政策

一国的经济政策往往和国际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对国际投资也有着较大的影响。(1)贸易和关税政策。国际投资必然伴随或表现为大量的国际商品流动,包括机器设备、原材料、中间产品和产成品的国际交换。一国采取何种贸易和关税政策,是自由贸易政策还是保护贸易政策,是高关税还是低关税,是较少的非关税壁垒还是较多的非关税壁垒,对国际投资有着比较明显的影响。一般地说,那些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关税低、非关税壁垒少的国家,会被认为具有较好的投资条件。(2)经济开发政策。这一政策包括工业化政策、产业开发政策和地区开发政策等等。工业化政策的核心是促进和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实行工业化政策是,一般都会遇到资本投入不足的困难,故希望通过引进外资来弥补这一不足。为了保护国内工业的发展,实行工业化政策的国家一般都限制成品的出口,在此情况下,原有的外国出口商品生产者往往采用在当地投资生产或者其他的合作方式进入该国市场。产业开发政策常常是提倡优先发展某些特定地区,或者边远落后地区,或者重点发展地区而制定的政策。一般说来,符合一国地区开发政策的国际投资,往往也能得到一定的优惠。(3)外汇与外资政策。外汇和外资政策直接影响到外国投资者的利益,关系到资本能否自由进出,利润和其他收益能否汇回的问题,所以一般也甚为国际投资者所关注。

审视当今外企之:求职:外企现在还火吗

一、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外商长期持续地对工业领域投资形成了强大的生产能力,使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对我国工业的贡献不断增强,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外商投资工业企业[4]资产占到工业资产总量的四分之一。外商对我国工业的持续投资积累了大量资产,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资产比重从1995年的

15.2%,上升到2000年的20.4%,2004年的25.8%;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对工业资产增量的贡献率,从1995-2000年的29.1%,上升到2001-2004年的34.1%。

2.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对工业产出和利润的贡献份额均超过三分之一。1993年以前,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较小,不足10%。从

1995年开始,随着利用外资规模的迅速扩大,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产值快速增长,对工业总产出的贡献大幅度提高,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4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总产值比重比1995年增长了15.2个百分点(详见表1)。同时,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对工业总产值增加额的贡献率不断增长,从“八五”的25.5%,上升到“九五”的50.2%,虽然2001-2004年有所下降,但仍保持着36.5%的份额。

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对利润和税收的贡献较大。九十年代以来,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对我国利润和税收的贡献稳步增长,2004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占工业利润的比重为32.5%,占上交税金的比重为19%,对工业税收增长的贡献率1995-2000年期间为27.8%,2001-2004年期间为21.1%。

3. 我国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为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占有。2004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32.7%,比1995年的19.1%提高了

13.6个百分点。从1995年至2004年的十年间,国内市场销售增量的近40%是由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提供的,汽车、移动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化妆品等商品的品牌多数为外资企业拥有。

4. 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对我国就业贡献巨大。外商投资企业的增加,大量吸纳了我国的劳动力,缓解了就业压力。2000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从业人员为

853万人,2004年增长到1755万人,四年增长了1倍多,对工业就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4.9%,成为我国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5. 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出口的贡献超过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出口总量[5]贡

献突出,1990年以前,我国出口的90%由内资企业完成,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份额不到10%。1990年以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快速增长,份额逐年加大,1990年为12.6%,1995年为

31.5%,2001年为50.1%,2004年达到57.1%。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对出口的拉动首次超过内资企业,并保持着旺盛的上升势头,作用越来越大。

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出口增量贡献巨大。1990年以前,我国出口增长额主要来自内资企业,内资企业贡献率超过80%,外商投资企业不足20%,“八五”时期,外商投资企业对出口增量的贡献率上升到45.1%;“九五”时期超过70%,2001-2004年期间虽有所减弱,但仍保持着62.8%的份额。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流向及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三次产业分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合同项目比重和合同金额比重都在70%左右,其中制造业又占绝大比重;而第一产业利用外资比重一直偏低,多年不足3%;第三产业比重则始终在20%―30%之间。1979至2004年底,利用外资累计合同项目数的一、二、三产业比例为

2.84:75:22.16,累计合同金额的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94:68.27:29.79。

加入WTO后,根据入世协议,我国在五年过渡期内逐步降低了农业、特别是服务业领域的准入门槛,从理论上讲,外资将更多地流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外资比重应该有明显提高,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2002、2003和2004年三年的数据看,第二产业的比重继续走高,其中制造业仍然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第一产业比重还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并没有大幅度的提高。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三次产业的流向一方面印证了国际产业转移的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渐进式的对外开放战略。

(二)外商投资流向对我国工业结构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工业资产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向具有明显的结构倾斜特征,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1、外商直接投资对轻、重工业结构的影响。1998年以前,外商投资于轻工业的比重高于重工业,1998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轻、重工业结构为

56.53:43.46,全部工业为41.54:58.46。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倾斜使我国轻工业品的生产能力大大增加,为缓解九十年代中期以前消费品短缺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带来了市场的充分竞争,到1997年,我国工业消费品出现了相对过剩。1998年以后,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都加大了对重工业的投资,2003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轻、重工业之比为39.45:60.55,全部工业为33.77:66.23,重工业比重增长是由于我国仍处于重化工业阶段,外资则更多投向计算机、通信设备、制药、汽车等高技术行业。在轻、重工业变动中,外商直接投资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1998-2003年,轻工业增长了81.4%,其中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贡献率为38.6%,拉动31.4个百分点;重工业增长了152.9%,其中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贡献率为

34.2%,拉动52.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外资工业的结构倾斜对我国轻、重工业的结构影响非常明显,成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2

2、外商直接投资加快了我国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进程。外商直接投资高度集中于制造业,在制造业中又主要集中在加工工业。1998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占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比重为40.0%,占重加工业的比重为29.2%,而在原料工业中的比重只占9.6%;到2002年,这三个比重分别上升到

42.3%、40.7%、11.3%,可以看出,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在重加工业中的比重上升最快,上升了11.5个百分点,对加工工业的影响大大高于对原料工业的影响,对我国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起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3、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工业行业结构调整。外商直接投资的工业行业分布,具有强烈的倾向性,一方面促进了我国技术和资金密集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扩张。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倾向可以用行业偏向指数表示。行业偏向指数是指将某一行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固定资产占全部外商投资工业的比重与同一行业全部企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相比计算的指数,它反映外资向该行业的相对集中程度。行业偏向指数大于1,说明外商投资企业向该行业集中程度较高;小于1,则集中程度较低。指数值越大,说明外商投资越偏向于该行业,反之亦然。

根据2004年工业行业数据计算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行业偏向指数表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偏向指数最高,达到3.29,说明该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最为集中,对外商来说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资领域。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偏向指数排第5位,达到2.29,也是具有较高吸引力的行业,外商投资企业偏向这些技术密集型行业促进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橡胶制品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外商投资的偏向指数也比较高,均在2,推动了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外资偏向指数最低的行业包括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行业,指数值均在

0.5以下,这与我国对一些行业限制外资进入有关。

4.

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行业集中度及其贡献率。从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的行业构成看,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高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有最高份额,为28.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8.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6.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5.1%。前4个行业合起来占49.2%,具有非常高的行业集中度。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对高技术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贡献也较大,从表4

的各项总量指标计算的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在行业中的比重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企业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产出比重超过60%,占有绝对优势;比重在40%-60%的行业中,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外,主要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与内资企业平分秋色;而在其他行业,特别是能源、原材料行业,外商投资企业处于劣势。

(三)外商投资对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

1、利用外资及外商投资企业的东、中、西分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所表现出的区域失衡问题日益突出。从1979年至今,东部地区无论是利用FDI的合同项目、合同外资金额还是实际投资额,其占全国总数的比重都在80%,而中西部合计不足20%。这对于中西部地区资本要素本身就奇缺的状况更是雪上加霜。从2004年外

3

商投资工业企业产出的东中西分布看,主营业务收入东部占73.28%,中部占16.18%,西部占

10.54%,进一步拉大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外商投资企业的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地区利用FDI领域拓宽,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同时服务部门外商投资企业比重上升,旅游、商贸、金融和其他中介服务行业正成为投资热点。工业领域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行业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大大增加,通信设备、计算机、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的制造等产业成为重点投资领域,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支柱产业,比重高达31.3%。相比较而言,中部和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于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占绝对优势,支柱产业均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项目较少,第三产业发展较慢,甚至中西部优势明显的旅游业等服务部门,外商投资也微乎其微。

中西部外商投资企业产业结构的另一个明显差距是外资与本地产业的关联度低。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外资与本地产业高度关联,形成了一批配套条件好、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发展群体,如电子信息业、IT产业、汽车制造业等。与东部相比,中西部吸收的外资则没有与当地产业有效配合,未能形成良好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配套条件。

3、形成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巨大差距的原因。首先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造成的,我国对外资的引进利用是从东部向中部、西部梯度推进的,国家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以及对东部地区倾斜的投资政策,是东部得以大规模吸收外资的重要原因。其次是东部地区历史上形成的基础设施雄厚、科研创新能力强、市场发育程度高、产业集聚配套能力强等,其投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都远远优于中西部地区,必然成为外商投资的首选地。

三、外商投资企业对推进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外商向我国投资形成资本的同时,通常也伴随着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效应,对提升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具有积极影响。

(一)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途径

技术转移效应是指外商投资企业进行投资并形成资本的同时,将技术转移到东道国,对提升当地产业的技术水平产生的积极影响。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的技术转移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第一,外商投资企业从国外引进技术含量较高的资本货物和加工工艺,提升国内产业的技术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投资项目大多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项目,这些项目带来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填补了我国的一些技术上的空白,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物品达311.6亿美元,占进口额的9.6%第二,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引进新产品实现技术扩散,例如1990年我国轿车占汽车总产量的比重仅为6.8%,外资的进入使我国轿车产量增长很快,2004年轿车占汽车总产量的比重达到45.6%。第三,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研发机构,能够带动我国研发水平的提高。1995年上海贝尔实验室、IBM中国研究中心在我国成立,1998年11月,微软中国研究院在北京成立。截止到2004年底,在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设立的科技机构达569家,占32.9%。

技术溢出效应是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实现技术的当地化过程中,通过技术

4

的非自愿扩散、技术示范、市场竞争、人力资本流动等途径带来的东道国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其途径主要有:第一,通过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和示范效应,促进国内企业技术进步;第二,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企业逐步形成产业链和集群,带动国内配套产业的技术进步;第三,外商投资企业的员工本土化以及人力资本流动,为国内企业带来了技术和管理的溢出效应。

(二)外商的技术转移和溢出效应对我国产业技术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一,外商投资企业促进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1995年至2004年年均增长了23.7%,比工业年均增速高8.1个百分点,其中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是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产出规模都迅速扩大,2004年企业数比重比

1995年增长了12.3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增长了29.9个百分点。从1998年开始,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对高技术产业的贡献率超过内资企业(详见表7),并且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到2004年,超过2/3的高技术产业产出来自于外商投资工业企业。

第二,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创新带动了我国产品结构的升级。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在科技力量投入上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大中型外商投资工业企业1995年

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的比重为4.3%,2004年上升到27.2%;科技经费支出比重由1995年的14.1%上升到2004年的

44.9%。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有力地带动了技术创新活动的产出和我国产品结构的升级。2004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新产品产值达到6530亿元,新产品产值率为11.1%,特别是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新产品产值率高达41.7%,主要是外资企业大量进入汽车制造领域带动了汽车品牌、车型的快速更新。据海关统计,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6]达到2183亿美元,占出口量的28.64%,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已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第三,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出效率高于内资企业,加快了我国工业整体水平的提升。2004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达到9.48万元/人,比内资企业高1.14万元/人,比全部工业高0.84万元/人;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为2.3次/年,比内资企业高0.16次/年,比全部工业高

0.11次/年。从主要行业看,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产出效率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外资集中的前几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总资产贡献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均高于内资企业,对提升我国工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发展、研究和开发能力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利用外资结构的升级,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转移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将进一步增强,对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和升级将会产生更大的作用。

生活中的难题,我们要相信自己可以解决,看完本文,相信你对 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它应该怎么处理。如果你还想了解外商投资创业环境的其他信息,可以点击紫薯百科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