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紫薯百科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船长写的创业之书,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创造英特尔王国的传奇人物创业故事

创造英特尔王国的传奇人物创业故事

提到安迪格鲁夫这个名字,也许很多人会感到陌生,可是提到英特尔公司,相信就众所周知了。现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的个人电脑上都印有英特尔公司的标签,这是英特尔公司的成功,也可以说是安迪格鲁夫的成功。安迪格兽夫创办了英特尔公司,并在关键时刻带领公司一次次完成华丽的转身。有人曾这样评价安迪格鲁夫在英特尔公司的地位:“如果没有安迪格鲁夫,英特尔甚至不会成为公司。”可见,安迪格鲁夫,他是当之无愧的领袖,并且称得上是领袖中的领袖。

1930,格鲁夫出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直到现在,格鲁夫也一直认为布达佩斯是他心目中最有魅力的—个城市,因为那里山水相映,阳光普照,一切都让人觉得十分美好。格鲁夫的父亲是一家中型乳制品厂的合伙人,他做事效率极高,这一点对格鲁夫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母亲,则是格鲁夫最亲近的人。父亲去服兵役后,整个家庭的重担和抚养孩子的责任就都落在了母亲的身上,格鲁夫曾说,只要母亲在自己的身边,他就会感到很安心。

格鲁夫4岁的时候,染上了猩红热,在那个年代,猩红热就好像是今天的癌症一样,然而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格鲁夫惊险地躲过了这场命运的劫难,但却闪此留下了后遗症:他的听力严重受损。偶尔,他需要在助听器的帮助下才能听沾别人的说话。尽管如此,格鲁夫仍不改他乐观的性格,快乐地生活着。

格鲁夫小的时候,因为胖,身边的很多小朋友都嘲笑他。每当他们看到格鲁夫的时候,从来不叫他的名字,而是发出类似于猪的声音,这让格鲁夫感到很难过。因为胖,格鲁夫从来不敢约会自己喜欢的女孩子。有一次,格鲁夫终于鼓起了勇气,给自己喜欢的女孩子写了一张纸条,希望她能来和自己见面。格鲁夫在约会地点苦苦等了很长时间,嘴里还在一遍遍不停地练习见到女孩后该说的第一句话。然而最终,女孩并没有来赴约,这让格鲁夫很伤心。日后他学习击剑、游泳、眺舞,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将自己身上多余的肉减掉,让自己面对别人时充满信心。

年幼的格鲁夫一直有两个梦想,其中一个梦想是成为歌剧的演唱家,那是因为他的家乡布达佩斯的歌剧比维也纳的还要好听,他从小就喜欢听歌剧。另外一个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在格鲁夫上中学的时候,他迷上了福雷斯特的小说,特别是小说里的霍恩布洛尔船长。在格鲁夫眼中,霍恩布洛尔船长是一个将整个世界的重置都扛在自己肩上的男子汉,因为霍恩布洛尔船长,格鲁夫开始梦想成为一名作家,这样他也能够将自己丰富的内心通过作品展现给读者。为此,格鲁夫报名应聘一家学生刊物的通讯员,每天戴着通讯员的工作卡,是格鲁夫感到最自豪的事情。

在格鲁夫的学生时代,他的一位物理老师说过的一句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句话甚至影响了他的一生。那位物理老师说,“人生就像一个大湖泊,所有的男孩子都从一端进入水里并开始游泳,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游过去。但是我相信你们中的一个能够游过去,那就是格鲁夫”。

身为犹太人的格鲁夫,在20岁之前就经历了许多人一辈子也许都不会经历的事情: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占领匈牙利、纳粹对犹太人的灭绝政策、匈牙利事件、苏联出兵匈牙利,等等。二战之前,有65万犹太人生活在匈牙利,而战后只剩下15万犹太人。格鲁夫是他们中的一位幸存者,他在20岁的时候在夜里穿过匈牙利的生死边境线,逃离匈牙利。然而格鲁夫并没有能利地进入美国,他被排除在获许去美国的名单之外,可是他又不能回匈牙利,他要为自己争取去美国的机会。

就这样,格鲁夫狂跑着冲进国际救援委员会代表室,来不及喘口气,便开始飞快地用英语说,他觉得自己会成为一名很好的化学家,他可以为美国作出贡献,他是属于美国的。虽然格鲁夫的英语很蹩脚,但他管不了那么多,只能不停地说,好像这样就可以不给那些代表拒绝的空隙。代表们也许被这个小伙子的“偏执”所打动了,格鲁夫成功了。1956年,他挤在一条味道难闻的小船上,颠簸了两个星期,终于到达了美国——他的梦想之地,格鲁夫开始了新的生活。

美国拥有财富与现代技术,有大量的汽车和许多黑人酒吧。美国注重实际,只要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初到美国,格鲁夫并没能很快地适应。他先是在难民营待了一段时间,后来被他的姑父接到了纽约。由于姑父在布鲁克林大学教书,所以自然而然地格鲁夫就选择了布鲁克林大学,可是布鲁克林大学并没有他热爱的化学专业。无奈,格鲁夫转而选择了纽约城市大学,那里不仅有他热爱的化学工程系,而且,那里的培训能使他尽快找到一份自立的工作,能够养活自己。此外,格鲁夫也非常渴望父母能够来奏国和自己会合,为此,他尽可能地节省每一分钱,他决心一定要拿到绿卡,将父母接到美国和自己一起生活。格鲁夫在纽约城市大学学习了一半,并且以全班最好的成绩毕业。21岁的时候,格鲁夫在假期打工的餐馆,遇见了埃娃,并和她结了婚。当时,埃娃是女招待,格鲁夫是餐馆的服务工。

格鲁夫靠奖学金念完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院的课程。他之所以选择加州,唯一的原因是那里的阳光很美,像他的家乡布达佩斯。从伯克利分校顺利毕业后,贝尔实验室和仙童半导体公司都向格鲁夫发出了邀请,格鲁夫选择了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家半导体公司——仙童公司。正是在那里,他结识了后来英特尔公司的两个关键人物:诺斯和摩尔。

不久,诺斯和摩尔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英特尔公司,并且邀请格鲁夫来他们的公司担任研究和开发部的总监,从此格鲁夫开始了他在英特尔的职业生涯。然而对于管理这个让他感到完全陌生的领域,格鲁夫还要从头学起。就是这位初学者,带领着英特尔公司闯过了一个个激流险滩。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英特尔就是“存储器”的代名词,然而令公司所有高层没有预料到的是,日本的企业也掌握了这一技术,并把记忆芯片变成了大众化商品。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自己开创的存储器市场现在却被别人占领,英特尔公司的利润很快就一落千丈。此时的格鲁夫冷静地审视着公司的状况,他能够清楚地看到英特尔目前的路线只会导致一个必然的结局,那就是灾难。于是,他问摩尔:“如果我们被踢出门去,另选一位新总裁,他会怎么做呢?”摩尔不假思索地回答:“他会放弃存储器的生意。”格鲁夫盯着摩尔,说道:“那为什么我们不走出这扇门,由我们自己来做这个决定呢?”之后,格鲁夫迅速动手,顶住层层压力,砍掉了存储器的生产,将重心转向了微处理器的生产。

这一次的危机化解,使英特尔公司因微处理器的成功而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企业。也正因此,格鲁夫的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1997年,他被美国《时代周刊》授予“年度风云人物”奖;1998年美国管理学会赋予他“年度杰出经理”奖;2001年他获得战略管理协会“终身成就奖”;2004年他又被沃顿商学院提名为25年来最有影响的CEO。

格鲁夫,是领袖中的领袖,这是毋庸置疑的。他的领袖天才体现于即使在商业环境动荡起伏时,他依旧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凭借着自己的机智,作出一系列的决定,并能保持战略和执行的一致。他冷静分析作出决策后,从来都不忽视决定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但是他相信自己的手下,并能给他们足够的自主空间,严格要求他们每走一步都要自己衡量—下。格鲁夫知道,只有公司上下全体员工通力合作,才能创造出好的业绩。除此之外,他还是一名很好的老师,他培训自己的员工,要求他们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偏执”这个词在许多人眼中算不得一个好词,但重点看你怎样利用它,如果很好地利用了“偏执”,那么你就能像格鲁夫一样,创造一个全新的英特尔王国。同样,格鲁夫对生活、对生命的挑战都有着深厚的热情。他真正做到了选择自己所热爱的生活,并热爱自己所选择的生活。

海风教育的创业历程

我们创立于2010年,始终专注为每个学生订制专属学习方案,严选数万名重点大学师资背景老师,独创5000+“知识切片”教学体系,更斥资过亿、耗时四年自主研发智能学习平台,只为满足全国中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类需求。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们的注册用户超过七百万,覆盖全国包括港澳台在内的所有省市,是中小学生在线教育的领军者。

未来,我们将致力于用科技提升学习效率、打破教育行业壁垒,让每一个中国家庭能尽量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鲁滨孙漂流记 主要内容

《鲁滨孙漂流记》(《鲁宾逊漂流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现实主义回忆录式冒险自传体小说,是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笛福受一个苏格兰水手海上遇险的经历启发写成的。笛福在书中塑造了一个勇于面对自然挑战的新型人物——鲁滨孙·克鲁索。他不屑守成,倾心开拓,三番五次地抛开小康家庭,出海闯天下。在遭遇海难流落到荒岛上以后,他运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纫衣服,把荒岛改造成“世外桃源",并且救了一个野人“星期五”。他在海外冒险多年,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回到了英国,完成了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的创业历程。为此,笛福搏得了“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称号。本文的姊妹篇是《困》,也是笛福所著。《鲁滨逊漂流记》给笛福带来了巨大成功并帮他还清了部分债务。此后,他还陆续写成了《莫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及另外两本写鲁滨逊的小说,但债主总是跟着他追债。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笛福体弱多病,无人陪伴,债主不断上门,孩子们也狠心的对他撒手不管。1731年4月26日,丹尼尔·笛福死去,终年71岁。

小说梗概(第三人称自述)

从前,有一个人叫鲁滨孙,是个英国人。他喜欢航海和冒险,到过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碰到过许多危险,但他一点儿也不畏(wèi)惧,希望走遍天涯海角。 有一次,鲁滨孙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风,船上的桅(wéi)杆吹断了,船也翻了,同伴们都死在海里,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海岛边。这是一个无名的、没有人居住的荒岛,到处是乱石野草。他又冷又饿.流落到这种地方,怎样活下去呢?

第二天,太阳出来了,海面上也平静下来。等到潮水退了,鲁滨孙看到那翻了的船,有一半浮在海面上,离岸并不远。他就找了一些木头做成木筏,划到船边。在船舱里,鲁滨孙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东西,陆续搬到岸上,还带回没有淹死的一条狗、两只猫,这使他在凄凉中感到一丝安慰。更有趣的是他在破船里拾到许多钱,但钱在孤岛上又有什么用呢? 现在首先需要一个容身的地方,以避日晒雨淋。鲁滨孙走遍荒岛,在山坡上选择了一块有水源、有树阴、又可以防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lòu)的帐篷。那儿可以看到海面,他希望瞧见过往的船只,以便请求救援。 鲁滨孙在岛上定居下来,过着寂寞的生活。他没有更高的要求,但是破船上搬下来的食物很快吃光了,要想活下去,就得想办法。 他每天拿着枪,带着狗到森林里去打猎,或到海边去捕鱼,并且把捕到的山羊畜养起来。后来他竟有了成群的山羊,可以常喝羊奶,吃羊肉。搬来的东西里,有一些麦子,他把它们撒到围墙里,不久长出了嫩芽,后来结出了十几个穗子。他用这点儿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 十八年过去了。有一天,鲁滨孙忽然发现海边沙滩上有人的脚印。他恐惧万分。猜想这一定是附近陆地上的野人留下来的。他担心这些野人会来吃掉他,于是在住所前的空地上插下杨柳桩子,又将羊群分成几个地方圈养。他在这种不安的心情下又生活了两年。后来,鲁滨孙再一次看到野人留下的生火的痕迹和满地的人骨,这使他联想到他们野蛮的宴会。鲁滨孙在恐惧之中开始考虑怎样对付这可能出现的野人。他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六年之后,终于看到三十多个野人乘着小木船上岸了。他们拖出两个倒霉的同伴,杀了其中一个人,另一个则挣扎着逃跑。他逃的方向正是鲁滨孙住所的方向。鲁滨孙决心救下这个逃跑的野人,于是他开枪打死了追赶的两个野人。鲁滨孙给他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并渐渐学会了说话。他们愉快地生活在岛上,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又增加了几个羊圈,晒了更多的葡萄干。他淡忘了要回到英国、回到文明社会去。 有一天清晨,鲁滨孙被“星期五”喊醒,原来有一艘英国船只在附近停泊着。他发现这艘船上发生了叛乱,水手们绑架了船长。鲁滨孙和“星期五”救出了船长,船长愉快地答应带他们回英国去。鲁滨孙乘这艘船在海上航行半年后,终于回到了英国。

鲁滨孙漂流记的推荐理由 是什么?

《鲁滨孙漂流记》课外资料

笛福的资料:

丹尼尔·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英国与欧洲小说之父”。出生于伦敦。父亲营屠宰业,信奉不同于国教的长老会。 笛福原姓福,1703年后自称笛福。他受过中等教育,但没有受过大学古典文学教育。他一直保持不同于国教信仰的立场,政治上倾向于辉格党。他在学习当牧师多年后,才发觉自己并不适合宗教生活,因此转而选择了经商。 他广泛游历,经商也很成功。在此期间,他成了家,开始了养家糊口的生活。

1692年,他的生意失败了,32岁的笛福负债累累,同时还要养活妻子和6个孩子。由于对政治一直有较浓厚的兴趣,他开始为报社撰写政论文章来谋生。因为这些文章经常抨击国王和执政党,结果,笛福数次入狱,在监狱里呆了不少年。 由于政论文章只能给他惹麻烦并增加债务,笛福只好转向小说创作。 1719年,年近60岁的笛福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后来该小说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冒险小说之一——《鲁滨孙漂流记》。250多年后的今天,这部小说仍然脍炙人口。《鲁滨孙漂流记》给笛福带来了巨大成功并帮他还清了部分债务。此后,他还陆续写成了《莫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及另外两本写鲁滨逊的小说,但债主总是跟着他追债。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笛福体弱多病,无人陪伴,债主不断上门,孩子们也对他撒手不管。1731年,丹尼尔·笛福去世,终年71岁。像生活在荒岛上长达28年之久的他的小说主人公鲁滨逊一样,他孤独而又恐慌。他早年经营内衣、烟酒、羊毛织品、制砖业,曾到大陆各国经商。

1685年参加蒙茅斯公爵领导反对天主教国王的叛乱;1688年荷兰信奉新教的威廉率军登陆英国,继承英国王位,笛福参加了他的军队。1692年经商破产,负债达17000镑,以后又屡屡失败,因而不得不用各种方法谋生。他曾充当政府的秘密情报员,设计过各种开发事业,同时从事写作。1698年他发表《论开发》,提倡筑公路,办银行,立破产法,设疯人院,办水火保险,征所得税,办女学等。1701年他发表一首讽刺诗《真正英国人》,认为没有纯种的英国人,反对贵族天主教势力,为外籍的信奉新教的威廉三世辩护。此诗连印9版。1702年发表政论《消灭不同教派的捷径》,用反讽手法,反对国教压迫不同教派人士,文笔巧妙,开始竟未被人识破是反对国教。后被发觉,受到罚款和坐牢的惩罚,入狱6个月,枷示3次,却被伦敦市民奉为英雄。在狱

中他仿希腊诗人品达罗斯的颂歌体写了一首《立枷颂》(1703),讽刺法律不公。

丹尼尔·笛福(1660年-1731年4月24日),英国小说家,新闻记者,小册子作者。生于英国伦敦,本姓福(foe)。笛福后来在自己的姓前面加上听起来如同贵族的“de”的前缀,形成笛福(defoe)这一笔名。笛福的父亲詹姆斯·福从事屠宰业,双亲都是长老会教徒,不信仰英国国教,笛福自己也在长老会的学校里接受中等教育,但没有上过大学。笛福曾经从商,但是遭到失败,甚至于1692年破产。随后他为了谋生,干过各种工作,如政府的情报人员等,同时从事写作。1696年他成为了一家伦敦砖瓦厂的经理。

他受枷刑时散发了他的长诗《枷刑颂》,讽刺法律的不公,围观的伦敦市民把他奉为英雄。1704年至1713年,他为哈利主办《评论》杂志,制造舆论,搜集情报。1719年笛福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鲁滨孙飘流记》,大受读者欢迎。接着出版了《鲁滨孙飘流续记》。1720年他又写了《鲁滨孙的沉思集》。此后还相继发表了《辛格尔顿船长》(1720)、《摩尔·费兰德斯》(1722)、《杰克上校》(1722)和《罗克萨娜》(1724)等长篇小说以及《彼得大帝》(1723) 《鲁宾孙 克罗索》等传记。 几部国内外游记,如《新环球游记》(1724)、《罗伯茨船长四次旅行记》(1726)、《不列颠全岛纪游》(1724~1727,3卷,导游性质)。他还有几部关于经商的书,如《经商全书》(1726)、《英国商业方略》(1728)和《使伦敦成为世界最繁荣都市之道》(1728)。他的《英国绅士全书》则在他死后于1890年刊印。

有关《鲁滨孙漂流记》的资料:

《鲁滨孙漂流记》是长篇小说,作于1719年。主人公鲁滨孙因乘船遭遇风暴失事,漂流到孤岛,独自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历尽艰难困苦,不但供给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经营了一片肥美的土地。鲁滨孙是他那个时代的创业者。作者借此歌颂了处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精神。小说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描写细致,语言流畅,富于深刻的哲学和社会意义。

写作背景:

这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9月一名叫亚历山大·赛尔科克的苏格兰水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南美洲大西洋中,离智利400英里之遥的安·菲南德岛上达4年4月之久,四年后他被伍兹·罗杰斯船长所救,当他被救回英国时已成了一个野人。英国著名作家笛福以赛尔科克的传奇故事为蓝本,把自己多年来的海上经历和体验倾注在人物身上,并充分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文学加工,使“鲁滨逊”成了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学中第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形象。他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他和鲁滨逊都被说成有捕山羊和以羊皮为衣的经历,也都被猫骚扰过;他们也都驯养过山羊和同猫作伴,还都抽时间向上帝祈祷过。但鲁滨逊在其他方面并未借助赛尔科克的经历。本书成书于1719年左右,在作者快年届60时创作了这部妙趣横生、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传记体小说,为自己博得了“英国小说和报纸之父”的美誉。

这是一部流传很广大,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主人公鲁滨逊十分乐观,充满了斗志,体现了自我奋斗的精神,他的创造性劳动及成果也体现了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如果一个人遭遇困境,而无人解救就必须学会乐观地去改变现状,而这需要像鲁滨逊那样有惊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我们阅读完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所能体会到的。

小说梗概:

鲁滨逊出身于英国的中产阶级家庭,虽然他父亲希望他在家乡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挣得一份家业,一辈子过安分守己的日子,但从幼年起,鲁滨逊就立下了遨游四海的雄心。1651年,他悄悄离开了家乡,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冒险生涯。英国青年鲁滨逊从小喜欢航海,曾三次离家到南美各地旅行。一日他怀着云游四海的高远志向,告别家人,越过大西洋和太平洋,在惊心动魄的航海中经历无数险情,后来整条船在太平洋上不幸罹难,船上的人都葬身海底,惟有他一人得以奇迹般地活下来,并只身来到一座荒无人烟岛上。 他从绝望的缝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启示,性格坚强的鲁滨逊在岛上独立生活了28年。他在孤岛上劳作生息,开拓荒地,圈养牲畜,生产水稻和小麦,年复一年与孤独为伴,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圣经》成为他的精神支柱,凭着惊人的毅力和顽强不息的劳动,他盖起了房子,收获谷物,驯养山羊,用兽皮制作衣物。他曾与野兽斗智,也曾与吃人肉的野人斗勇。后来他搭救了一个土人,称他为“星期五”,把他收作仆人。他以非同寻常的毅力和勇气,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用勤劳的双手,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生存的家园。

一直到第28个年头一艘英国船来到该岛附近,鲁滨逊帮助船长制服了叛乱的水手,才返回英国。这时他父母双亡,鲁滨逊收回他巴西庄园的全部受益,并把一部分赠给那些帮助过他的人们。《鲁滨孙漂流记》的文学地位:

在英国,文学肇始于诗歌、戏剧,直到1719年《鲁滨孙漂流记》问世,英国才有了第一部真正的小说,其作者笛福因此而获得“英国和欧州小说之父”的称誉。——可见,《鲁滨孙漂流记》的文学地位非同一般!鲁滨孙是英国殖民时期的一个传奇人物。年轻时,他不安于闲适平淡的生活,私自离家到海外历险,一生饱经磨难。他在南美洲悲惨地做过摩尔人的俘虏;他在巴西惨淡地经营过种植园;后来,他又漂洋涉海前往非洲“寻梦”,不幸遭遇海难,独自流落到人迹罕至的荒岛,长达28年之久!在荒岛上,他凭着自己的双手、毅力和智慧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他学会了制造工具、驯养山羊,住上了自造的房屋、吃上了自制的面包;由渔猎到畜牧、到农垦,他在同命运和大自然的抗争中几乎无所不能!终于,28年后他“获救”了,搭上了一艘返回英国的轮船……

鲁滨孙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新兴资产者冒险的化身,他的故事适应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冒险事业的需要。为了寻找新的土地、新的原料来源、新的市场,新兴资产阶级需要这种大胆开拓的勇气和克服艰难险阻的毅力,来支持他们前无古人的海上冒险和对新大陆的探秘。故而,我把这样一个文学典型概述为“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英雄”。《鲁滨孙漂流记》问世已经二百七十多年了,至今一直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其魅力经久不衰。我以为,这部小说之所以如此富有魅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通过鲁滨孙的遭遇,表达了对人生磨难的一种独到见解。——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遭遇磨难,因此,它对人生磨难的见解往往打动着每一位读者,得到他们不同程度的认可与共鸣。作者不仅对鲁滨孙的冒险经历与磨难作了扣人心弦的描述,更重要的, 还在于作者作为一个具有新兴资产阶级典型意识的作家, 在作品中把人的勤劳、智慧、勇敢、毅力和创造才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深信,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有力量战胜噩运、征服自然,并最终获得他希望向生活所索取的一切。

如今时代虽然不同了,但是,鲁滨孙作为开拓者形象的那种坚毅顽强、勇于进取的精神,对于奋进不息的人类来说,具有永恒的吸引力。

看了《鲁宾逊漂流记》这本书,我被鲁宾逊那种大无畏的勇气和超凡的智慧深深地感动了。初看《鲁宾逊漂流记》这本书的简介,有一个问题如云无缠绕心间,挥之不去:鲁宾逊是怎样一次又一次战胜困难,重回家园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认真这本世界世界名著,终于找到了答案:大无畏的勇气和超凡的智慧让鲁宾逊绝处逢生。战胜困难,重回家园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认真这本世界世界名著,终于找到了答案:大无畏的勇气和超凡的智慧让鲁宾逊绝处逢生。鲁宾逊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让人佩服。1659年9月30日,鲁宾逊在航行中遇到了海难,翻了船,他因此流落到荒岛。试想,如果没有勇气,在那极度与世隔绝的情况下:荒无人烟。猛兽出没,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懦弱者,恐怕只有坐以待毙了。虽然鲁宾逊曾出现过恐惧心理,但勇气与智慧最终让它生存下来,而且时间并非一年半载,而是28个春秋!这是一个人间奇迹,由不得你不惊叹!光有勇气不行,还要有智慧来辅助。鲁宾逊能够生存下来另一种利器就是智慧。他凭借自己的智慧,搭起了栖身的窝棚,开垦了荒地,种出了水稻,驯养了家禽……智慧和勇气就如人的手和大脑,谁也离不开谁,永远是一对好搭档。智慧如帆,勇气如船,先有了冒险的勇气,再用智慧辅助,两者在一起锦上添花,小船才能划得很远很远……我想,鲁宾逊能生存下来的“秘密法宝”就是将两者很好的并用了吧!

老海归感言创业路 海归也是普通人

老海归感言创业路 海归也是普通人

陈卫,20世纪50年代生人,常戏称自己为“老海归”。

从1995年到2004年,陈卫用了10年的时间证明了“海归”的价值。从公司初创的几十个人,到现在的1300多人;从销售额几十万元,到现在的几十亿元;从最开始的拉线设点,到现在的快速;陈卫用“风雨十年”这个词来概括与信威公司的10年。

在这10年中,陈卫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他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船长,能看到远方的前景,也能巧妙地躲过暗礁。

小档案

姓名:陈卫

职务: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前总裁

毕业院校:美国伍斯特大学

职业经历:曾就职于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开发以及市场拓展的经验。

创业历程:1995年回国创业,是美国CWILL公司和北京信威的创立者之一。创办CWILL后,以陈卫为首的研发小组成功推出了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平台——SCDMA无线通信系统。1995年底,CWILL与大唐电信研究院(CATT)合资成立了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陈卫出任总裁。

刻骨铭心的1999年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陈卫用成龙的这一句歌词来评判自己的苦难和成败。陈卫说,他一直感谢磨难,没有刻骨铭心的苦难,也就没有曾经的如日中天。从1995年开始,陈卫带领一批同事开始艰难的无线市话研发。最开始的几年,有同事因为开发无线市话系统而病倒在了工作岗位,有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所有这一切都让陈卫眼眶湿润。

1997年,信威公司开始在重庆市一个叫白市驿的小地方试网。一个全新的产品要推向市场,难度可想而知。因为是试验性产品,陈卫自己都不知道在安装、调试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问题。正因为有这样那样的不确定因素,当时很多地方都拒绝了他们。就在陈卫快要绝望的时候,重庆市电信局沈长富副局长给予了陈卫莫大的支持,顶着其他非议,让信威公司产品并入中国电信网进行试验。有了一次这样来之不易的宝贵机会,陈卫便开始带领一帮人干了起来。

重庆是有名的“火都”,6月的重庆又闷又热。白天干不了活,就晚上干,从晚上七八点钟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当时条件很苦,但员工的热情很高,因为这毕竟是自己亲手研发的产品。就这样干了一个多月,安装了几十个终端,进一步验证了这套系统的可靠性。正当陈卫对前景充满了憧憬的时候,市场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让信威公司遭受了灭顶之灾。

1997年前后,中国电信的电话初装费还需3000多元。但到了1999年初的时候,电话初装费降到了300元。到1999年底,电话的初装费降为了零。信威公司的固定无线接入系统的高成本已不能满足电信运营商的要求。信威公司被逼无奈,开始降价销售,但质量又得不到保障。1999年3月,信威公司彻底停产,到1999年底大部分研发人员都投奔了大唐电信。至此,信威公司已经名存实亡,陈卫遭受了开创信威公司以来最为艰难的一段时光。此时,股东之间又发生了严重分歧,公司一股东强行搬走了公司自主研发的大部分主打产品。

远赴美国的思考

面对空荡荡的办公室,陈卫欲哭无泪。但陈卫并没有因此放弃,他坚信这个产业的光明前景。陈卫带领销售人员继续寻求支持。在大庆油田,陈卫找到了最有力的支持者。大庆油田的党委书记郭书昌听完了陈卫对产品功能的介绍后,当即决定与信威公司签订了一个关于无线市话的长期合同。除了经济支持外,郭书昌还在精神上给予陈卫莫大的支持。郭书昌说:“再苦再难,中国始终是要过这个坎的,我们不能再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而受制于他人。”有了这样资源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鼓励,陈卫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但随着股东之间的分歧日益明显,1999年年底,陈卫的总经理职务被大股东强行罢免。无奈之下,陈卫只好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信威公司而远赴美国。在被罢免的一段时间里,陈卫度过了最为黑暗的一段时间。

2003年初回到美国后,陈卫对人生和事业都进行了很多思考。回国创业为什么会这么难,这次“失败”的原因又在哪里呢?难道就这样放弃了吗?

因为有博士的头衔,又有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陈卫在美国仍是高薪一族。面对巨大的物质诱惑,陈卫挺住了。陈卫的第六感告诉他:无线市话业务一定会大有市场,他的事业应该是在中国,而不是在美国。

以“救火员”身份重掌信威

2000年3月,应信威公司股东的邀请,陈卫又一次回到了北京,这次他带了一批学成归国的“海归”,回到了信威公司。

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信威公司已经是面目全非了。往日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的冷清,员工由原来的几百人减少到27人。原来几十个研发人员只剩下1个人。此时,公司的尚有6000多万元的存资,3000多万元的退货。面对奄奄一息的公司,陈卫心里一刻也没平静过。他不能让自己倾注了全部心血的信威公司就这样“崩塌”。陈卫开始努力地寻觅公司的出路在哪里。陈卫说,在2000年到2001年公司最困难的时候,是大庆油田挽救了信威公司。2001年,信威公司的所有合同都停了,只有大庆油田这一家还在支持着信威公司。在大庆油田试验无线固定电话[FS:PAGE]设备时,信威公司的产品性能并不稳定,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郭书昌仍一如既往地支持着陈卫。即使有了大庆油田源源不断的支持,到2001年下半年的时候,信威公司仍面临了生存绝境,公司一连几个月发不出工资。无奈之下,陈卫只好远赴大庆,求助郭书昌。赶到大庆后,郭书昌并没有在办公室。陈卫只好冒昧地找到郭书昌家里,再苦等几个小时后,终于见到了他。向郭书昌说明公司的窘境后,郭书昌批给了信威公司400万元。靠着这400万元,信威公司支撑了近一年时间,再次逃过一劫。

迎来历史性的“春天”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这是著名诗人雪莱的一句诗。几次的风风雨雨,几次的生生死死,没有把威信公司和陈卫击垮,反而让威信更加茁壮,陈卫更加成熟。2003年,威信公司迎来了历史性的春天,中国网通从中国电信中剥离出来,中国网通公司正式成立。从国家政策上考虑,政府是希望在固定电话市场上,中国网通和中国电信展开竞争,以便更好地促进电信市场的发展。而中国网通在南方基本上没有电信网,它必须寻求新的突破点,原来那样的挖沟埋线建立电信网的做法,在当今的城乡区域根本不可能实现。而“大灵通”无线接入刚好适应了中国网通在南方的发展。

2004年8月,由信威公司发起的SCDMA(大灵通)产业联盟正式成立,信威公司再一次领跑了中国的“大灵通”市场,陈卫将自己的目标定为将信威做成全国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同时,企业再一次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让许多曾经离开信威公司的人又纷纷回来了。

“海归”也是普通人

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陈卫甚至以个人的名义向朋友借钱发工资。现在的信威公司资产超亿元,但他在担任信威公司的总裁期间,仍然没有一分钱股份。这在中关村“海归派”企业中,极为罕见。难怪有许多朋友见面都会向陈卫问同一个问题:“你心里平衡吗?”陈卫说:“如果是横向比较,心里肯定会不平衡;如果是纵向比较,心里就坦然了。”

在人们的印象中,“海归派”总是无限风光的。陈卫说,其实不然,“海归派”要想在国内做一番事业比一般人还难,要闯3关。

第一关,便是工资观,欧美国家的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国内根本无法比较,这样一来把70%的“海归”都挡在了外面。

第二关,有的“海归派”回国创业的心态不健康,想捞一把就走,一看没有什么希望,又赶紧回去了。他们不是想真心实意把一个产业搞起来。有人只会说欧美社会环境好。但殊不知,他们现在的人文环境正是他们祖先用劳动所创造的,难道我们就没有责任为我们的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好的空间吗?

第三关,夫妻两地分居,一个在国内,一个在美国,长此以往,要么分手,要么就被拽回了美国。

陈卫认为,“海归”其实也是普通人,“海归派”无非比别人多读了几年书,眼界开阔而已。试问,中国100个百万富翁中,“海归派”能占几个?

;

施伟德的施伟德创业历程

施伟德的家在美国密西西比州,是一个运输企业世家,家族中有人是内河船船长,而施伟德本人,从小对天空充满了兴趣,15岁时就开始学习飞行。后来他把从家族继承的创新精神,也带上了天空。

1965年在耶鲁大学就读政治科学和经济的时候,施伟德已经看到了计算机将对整个商业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变化。他当时得出的结论是:传统的物流运输将无法胜任计算机化的商业社会。为了能够直接运输这种非常重要、时间紧迫货物公司快速把零件翌日送达目的地,也许应该有自己的飞机。 当然,在当时耶鲁大学导师看来,买飞机专门用来送货的想法是荒谬的,而且绝对没有什么经济实用价值。施伟德的论文得到导师的一个一般的评分。 然而,教授当初的否定并没有使这位未来的企业家气馁。当愈来愈多的公司出现零件补充的情况,施伟德坚定了开创世界第一家专门提供可靠货运的航空公司的决心。 不过,毕业后的施伟德并没有马上去实践他的梦想,而是利用从家中得到的400万美元启动资金,首先买下了一家被称为阿肯色州航空(ArkansasAviation)的小型飞机服务公司。但在公司业务缓慢的发展过程中,施伟德亲身经历到了这个行业面临的一些问题:当他一些涡轮仪器部件时,即使他要求对方发空运,也常常要等2~5天,甚至一个星期才能收到货。 于是,施伟德看到了联邦快递的机会:用飞机运送快递业务。1971年,27岁的施伟德开始真正实施次日送达服务的创业梦想。当然这其中,存在许多困难。比如,为了买足够的飞机,他必须筹借到9100万美元的风险创业基金,而且面临的更大障碍是政府的调控政策。为了游说各方,施伟德几乎跑断了腿,还聘用了两家公司来研究公司的策划,调查潜在的客户数目。凭着坚韧不拔、近似偏执狂的精神,施伟德最终得到了投资集团的青睐,拿到了投资者8000万美元的投资基金。并在律师的帮助下,说服政府于1972年取消了政策限制。 最终,一家非同一般的航空公司在1971年诞生了,联邦快递购置了33架法国制的DassaultFalcon喷气机作为小型运输机。联邦快递就这样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革命性的概念--把整支机队投入了运送包裹飞行。 今天,联邦快递的业务已经遍及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了超过70架货机和超过7万辆货车,并且在全球聘用了超过25万名员工和独立承包商,每天平均处理600万货件。在24至48小时内递送全球GDP总值的90%。 联邦快递的竞争对手们,拥有百年历史的美国UPS以及荷兰的TNT公司,也慢慢意识到了用飞机运送快递的重要性,跟随联邦快递的步伐相继添置了公司自己的飞机,另一大快递巨头德国邮政旗下的DHL,最近几年也开始着手发展自己的自营全货机。 在30多年后回忆自己的选择时,施伟德常常引用这样一句话:永远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放弃尝试新事物。

趣说美国史连载#13:詹姆斯敦的创业史

英王詹姆斯一世在1606年向伦敦弗吉尼亚贸易公司颁发了一份殖民特许状。英格兰在北美的殖民运动终于“提速”了。年底,伦敦公司迅速组织起了一支探险船队,由三艘商船发现号(20吨)、祝福号(40吨)和配备武装的旗舰苏珊·康斯坦特号(120吨),搭乘了144人的殖民团队浩浩荡荡向北美弗吉尼亚进发。

谁也不知道的是,这支船队上混入了一位奇人。他持有的文件登记的是一位12岁的男孩,但实际上这位名叫约翰·史密斯的人却是一位江湖阅历丰富的壮汉。他16岁就出过海,后来参过军、做过贸易,还干过海盗,以雇佣兵的身份闯荡欧洲多年。没人知道史密斯为何会在这支船队上,也没人知道他在船上捅了什么篓子,就在船队停靠金丝雀群岛期间,史密斯竟然被船长克里斯托弗·纽波特宣布以“兵变罪”囚禁了起来。

探险船队经过了大概一年的航程,于1607年抵达北美洲东海岸的弗吉尼亚殖民地。他们到达的并不是原先罗利爵士创建的罗阿诺克岛营地,而是往北上百英里的“切萨皮克湾”。这是一片河道交错的水域,再纵深处则密布了沼泽和雨林。探险队沿着一条较为宽阔的河道逆流而上,在一处三角地区停靠下来,建立了一处营地。初来乍到,为了讨个口彩吧,他们按照国王詹姆斯一世的名字把这条河命名为詹姆斯河,把这块地区命名为詹姆斯敦(Jamestown)。就这样,这批殖民者算是初步安顿下来。

而那位被囚禁的奇人约翰·史密斯这时也从牢笼里被释放了出来,他不慌不忙拿出了一封密令交给船长,众人一看立即傻眼了,原来伦敦公司高层的这封密令中,指定了约翰·史密斯为新殖民地的长官。纽波特船长也只能悻悻踏上回程,把这批人拱手交给史密斯负责。至于史密斯被囚禁以及这封密令的缘由,大概与探险队真正的任务有关——搜寻一座传说中的黄金宝藏以及通往太平洋的航道,想来这样的任务也确实非常适合史密斯这样的职业探险家来带领吧。

但是接下来的情况,他们完全没有料到,他们闯入的这片沼泽林地并不欢迎这批跨洋而来的客人,不仅是这里的环境湿热难耐、蚊虫肆虐,沼泽地根本无法开垦种植粮食,而且这里正巧处于一个强大的印第安部落“波瓦坦”的领地,英国人们还在伐木准备建造营地时,周围黑暗的密林深处已经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他们了。

在随后的一年中,虽然史密斯队长带领团队中的壮汉们四处搜寻,始终无法找到黄金宝藏,最后所有的食物、给养堪堪耗尽,史密斯只好改变任务转而带领大家打猎、捕鱼以及更多时候与波瓦坦部族战斗,从土著民手里抢夺食物求生。在这期间,纽波特船长又来过两次,带来了新的殖民者、少量给养,但更主要的任务是奉了英王詹姆斯一世的口谕,前来寻找失踪殖民地“罗阿诺克岛”的居民(详见上一篇连载)。另外,史密斯也花了几个月时间探索了切萨皮克湾的地形,绘制了详细的地图,甚至还在几次与波瓦坦部族交涉过程中,认识了波瓦坦公主 波卡洪塔斯 ,并被后者预警而逃出了部落设下暗杀他的“鸿门宴”。

殖民者们一直坚持到1609年,依靠出色的军事和管理才能,史密斯成为殖民地正式的“议会主席”,他执行了严格的营地生产守则:“不工作、不得食”。詹姆斯敦于是稳定运转起来,开始步入正轨。而殖民地与波瓦坦部族之间也始终处于攻防拉锯的动态平衡中,至少营地安全还是能得到基本保证。后来,史密斯在一次与波瓦坦的冲突中,被火药炸伤,适逢纽波特船长又带来一批新殖民者,营地得到了补充,而史密斯也搭上船暂时回国养伤。

如果你看过迪士尼的动画片《风中奇缘》,应该会记得女主角 印第安公主宝嘉康蒂 (就是波卡洪塔斯)爱上了约翰·史密斯的情节。可惜,在史实中这段感情并没有发生,但公主确实爱上了一位欧洲殖民者并与后者结婚(公主会爱上谁?后文我们会有讲述),后又跟随夫君远渡英国,动画片就没有讲述这段真实的故事了。

总之,在约翰·史密斯这位传奇人物的带领下,英格兰在北美的第一个大型殖民地詹姆斯敦在1609年开始稳定了下来。可是好景不长,前方的坎坷和惊险还在等着殖民者们,詹姆斯敦的故事还没有结束,请等待下一篇

接受生活中的风雨,时光匆匆流去,留下的是风雨过后的经历,那时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另一种安慰。所以遇到说明问题我们可以积极的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时刻告诉自己没有什么难过的坎。紫薯百科关于船长写的创业之书就整理到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