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紫薯百科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滴滴自媒体创业方案,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1.请分析滴滴打车创业不同阶段面临的风险是什么?2.滴滴打车取得创业成功的

1.请分析滴滴打车创业不同阶段面临的风险是什么?2.滴滴打车取得创业成功的

1、初期遇到的可能是收入得不到保障,后期遇到的是竞争,同行压制,还有可能另新第二个滴滴服务比你们更创新业服务,会带给你们很大冲击,还有出租车冲击,大家都在改善自己服务和经营摸式,所以后期会困难。

2、滴滴的成功源于创始团队强大的执行力,当时出行江湖狼烟四起,能否脱颖而出已经不是模式谁比谁更厉害,而取决于团队的执行能力。还有便民,给用户提供了帮助,满足

滴滴打车的程维的创业成功的秘密

你知道滴滴打车的老板程维,是怎么创业成功的么?

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的报道,滴滴当时在北京有两个强敌,第一个是摇摇招车,

第二个竞争对手是百米出租车, 当时的百米不仅和很多出租车公司和96103电召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还花大价钱为出租车配备了7寸的平板电脑,解决了很多司机没有智能手机的问题。

而程维做了什么呢?他派人到每一台出租车上,给平板电脑“刷机”,在上面安装滴滴打车。结果百米出了装设备的钱,滴滴一分钱不花,就在上面装了自己的软件。

百米出租车给司机配备了智能设备,程维派人“刷机”,再安装上滴滴打车。我天,这种行为,让我想到了杜鹃。

创始人口述:滴滴是如何在创业早期脱颖而出的?

创始人口述:滴滴是如何在创业早期脱颖而出的?

很多人都用过滴滴,目前滴滴的估值已经超过200亿美元。在本文中,滴滴打车创始人就为您分享了滴滴打车创业初期,如何在短短两年内高速成长、脱颖而出的

滴滴打车创立24个月,上线仅18个月,成长为估值10亿美元的公司,这个我也没想到。

当年我们团队从阿里离职,兄弟们想着要创业,那时候寻找了好些个创业方向,有的听起来很靠谱,但是在实际论证或者前期实践中都发现走不通,就放弃了。

我们的出发点觉得一定要做大产业,做大众主流刚性需求。2012年各地市场上陆续出现一些O2O车队或者预约车类的创业项目,我们也在看,当时却并不看好,两年以前,出租车智能手机保有率不到5%,程维(滴滴打车创始人)说,除非每个司机有台iphone,这事儿才能做起来;另外出租车是一个强管制的行业,我们也担心今后会受限于政策因素。这个idea几乎要被我们毙掉了……

后来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我们是基于两个判断:一是论证下来认为一定要做一个大众主流刚性需求的产品;二是陌陌的出现。

我很感谢陌陌。那是 2012年2月,陌陌刚有点儿苗头要火,我第一眼看到这个产品,就说这个事情靠谱,陌陌的出现使得基于距离的应用突飞猛进,陌陌是通过距离提升社交的效率,打车和距离远近的关系更强大,对司机来说,500米的活儿他就愿意去接,但是两公里他就懒得去了。

受到陌陌启发,加之那段时间我在北京,打车非常痛苦,北京的冬天太冷,我曾经有过站在路边45分钟都没打到车的经历,觉得做基于地理位置的打车产品应该是靠谱的。

处处碰壁的初创期

我们阿里出来的人执行力非常快,有了这个初步的想法,团队一讨论也觉得兴奋,我们哥几个一共投了80万进去,就卷起袖子准备干活儿了。

别看滴滴打车现在很火,当时却处处碰壁,灰头土脸的。刚立项时我们就去见了VC,一共见了中国大约23家的VC吧,几乎市场上能叫得上名字的VC全部都见了,由于项目太过于早期,而且产品没有上线,这个概念又很新,几乎找不到市场上对标的模式,没有一家VC要投资我们。

那时候真的很惨。你知道我们产品怎么做的`外包的。花多少钱8万人民币,留下多少个bug30多个!找出租司机预装,司机说,“你们是来骗流量的吧”

我们演示的时候,总是揣两台手机,这个呼叫那个没响,这个手机又打不了电话……层出不尽的问题,很尴尬,于是我们产品只能用于演示。我跟程维讲:“要不要重新做一遍”

程维说就这么干,这个产品跟技术关系不大,我们坚持这么往前走。当时我们对技术的认识还很粗浅,后来在这上面尝到了深刻教训,花了很大力气补足了技术力量。这是后话。

很快公司80万人民币花完了。程维就给我打电话再借钱,最后借了30万给他。我们大概花了110万人民币的时候,金沙江找过来了,那时候北京每天有200单。

和别的创业项目相比,我们省到了牙缝里,你能猜猜我们的广告费和工资怎么发的所有的员工月薪5000元,只要来我这里就5000,不来就走。所以程维完全靠他的人格魅力在吸引了很多高手进来。

程维对控制成本、死抠广告费也很紧,一个月投1万人民币,这个月这家投500元,如果没有效果,就那家投500元,他就是这么抠预算的。

火箭般地冲刺

关于商业模式的打磨,我们一开始就非常清晰,要做可以规模化上量的平台。险峰华兴和真格投资的聚美只创立了4年的时间就上市了,这在业界已经算是奇迹,可是移动互联网比互联网还要快5倍。

互联网是飞机,移动互联网是火箭,要么一飞冲天,要么狠狠地摔下来,死得比谁都快。如果产品的量没直线上升,那就说明需求点找得不准,因为用户变迁是井喷的东西。

做滴滴打车时,从第一天我们就有几个不碰的地方,第一个是滴滴打车先不做硬件,有的媒体上说我们永远不碰硬件,实际上我们没说永远不做,只是先不做硬件,比如每台出租车上放一台pad或者智能终端。

现在你们能看到每个司机有一台安卓手机,实际上两年前智能手机在司机中的普及率还很低,那时候我们在司机端的推广还是比较痛苦,一些O2O打车或租车类的公司在车上部署联网的pad,但是我们觉得太重,会影响规模化发展。未来某一天也说不准,至少现在没有做硬件的必要。

第二,不做支付。大家都喜欢掌握说交易的闭环,要把支付绑定起来,但是2012年的社会大环境中,移动支付还不普及,用户支付有障碍的话,也会影响规模化起量。

第三,我们不做加价……滴滴打车做着做着,市场上就有了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我们这把刀要以最简单的方式冲到全国各地,任何锦上添花的东西我们都做不了,也先不做,要靠一个最简单的产品做到全国范围,这是在创业早期,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做的很多业务都是平台业务,平台业务只有一个壁垒,就是规模,凡是影响规模的事情我们都不做。

在这个市场上,要把规模做到极致,每天都要往前冲。时常要和竞争对手亮刺刀,刀刀见血。哪怕一个小小的疏忽,一两周的懈怠,就很有可能就是失去一个区域。

有一个细节是,我们当初抢司机时,所有的方法都用了,包括去出租公司宣讲、去各大火车站守着、去各大宾馆、去司机吃饭的地方和加油的地方,凡是能去的地方我们都去了,我们想哪种方法效率最高。后来摸出来了,在火车站守着跟司机说:“师傅你的手机拿过来,我们给你装好了。”

我们做了一个小插件,带着电脑接一下就可以了。如果让自己自己下载肯定有很大难度的,这是对移动互联网使用率相当低的群体,我们得帮他们装app。后来,我们发现机场是最重要的战场,但是搞定这个战场却异常艰难。经过各种努力各种死磕,我们最后拿下了这个战略要地。

我们开始在做滴滴打车时,第一版的产品体验很差劲,页面下面有什么导航、什么车流的提醒,很多乱七八糟的功能都挤在那儿。后来产品进行改版,坚持把语音做到极致。

关于用机器音叫车,还是每个用户真实的声音,我们团队内部也进行了很多讨论。后来在司机中做调研,司机每天开车在路上,听久了机器音会觉得很乏味,有审美疲劳,但是如果让每个用户需要叫车的声音都放出来,订单的真实性立刻就上去了,司机们也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还有方言,他们觉得有趣和真实。

我们有几个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核心原则,一是仅仅抓住应求,消灭二级菜单、实现用户零等待;二是让所有的小白用户都要用起来方便;三是要把距离因素用到极致。产品属性抓清楚后,就按照这个逻辑去设计。第二个版本我们坚持了语音,后来我们开始做预约订单,你会看到下面有两个按钮,一个做即时订单,一个是预约,就这两个按钮,简简单单,一目了然。

拼刺刀中成长

滴滴打车在飞速成长,市场上也有其他的打车应用在飞速成长,大家自然会碰到一起。各种竞争自然是免不了的,我们经历了区域战、价格战、融资战……每一场战斗都是拼刺刀,刀刀见血,但每一场竞争后,我们的团队都有成长,而且用户整体都被教育了。

比如我们的价格战,持续了两个月,后来即便是取消补贴以后,现在的订单也是每天100多万。这意味着在几个月时间内,我们的日订单从10万单,翻了10倍,用户已经养成了习惯。而可怕的是,市场渗透率也因为价格战,两个月就渗透完了!新的创业者很难从这个市场再进入了。这个事情为我们市场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

滴滴出行:从简陋的车库到千亿帝国的铸成,再到纳斯达克的狂欢

美国东部时间6月30日,滴滴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上市。滴滴开盘价18美元,市值一度超过800亿美元(约合5166亿人民币)。

与其他公司敲钟鸣锣的热闹仪式截然相反,滴滴上市显得格外低调,以至于滴滴内部员工在滴滴递交招股书后,才通过CEO程维和总裁柳青的一封联名信得知公司即将上市的消息。

然而仅仅两天之后,国家网信办的一则公告将滴滴从资本铸就的梦境拉回了现实。

2021年7月2日,国家网信办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公告:

祸不单行,7月4日,国家网络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下架滴滴出行APP的通报”:

毫无疑问,滴滴出行帝国正遭遇成立以来最大滑铁卢。

滴滴上市招股书显示:2020年3月-2021年3月,滴滴在全国拥有3.77亿活跃用户和1300万活跃司机;日均交易量达到4100万单,全平台交易额为3410亿元人民币,而滴滴在国内全年业务收入为1336亿元。

滴滴作为国内网约车市场的独角兽,先后并购快的、Uber中国,几乎垄断国内网约车市场。在如今风光的背后则是创始人程维长达7年的蛰伏。

大家好,欢迎来到商汤,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滴滴的养成故事。

2000年,由于高考漏做三道数学大题,向来成绩优异的程维 仅考上北京化工大学。

程维本打算选择信息技术专业,却因为分数不够而被调剂到了行政管理专业。多年以后谈及,程维调侃到:始终不明白化工大学为何设立行政管理专业。

大学毕业时,程维被一位阿姨忽悠去卖保险,没有任何 社会 经验的程维频吃闭门羹。无奈之下,程维找到自己的老师,希望老师能帮助自己,从他手里买一份保险。

不成想,老师冷冷地说:连我们家狗都有保险了。一连串的挫折让程维开始反思,自己也许并不适合做保险这个行业。

随后,程维觉得还是应该做些和自己本专业类似的工作,四处投简历后,程维终于被上海某大型医疗集团相中,职位是总经理助理。

收到录用通知后,程维高兴地与同学告别,独自南下。到了上海,程维才发现,所谓的大型医疗集团,其实是个足疗店。

一年之后,足疗店的程维对日复一日的简单工作逐渐产生厌倦,跟很多年轻人一样,未来充满未知与迷茫,他决定离开。

从足疗店离开以后,程维干过七八份不同的工作,这些工作没有让这个年轻人走出困境,却让他了解到了互联网的魅力,程维清晰地察觉到互联网会是未来的趋势。

思量之下,程维带着自己的简历到了阿里巴巴上海分部。他选择了一条效率最高的求职之路:直接闯到阿里巴巴前台。好在程维运气不错,他顺利通过面试进入到阿里巴巴B2B业务,做了一名基础销售,底薪1500块。

当时,阿里巴巴在全国有9000多销售人员,程维所在的销售小组仅有4个人,但程维仅花了一年时间就把团队的销售业绩做到了全国第三。

程维在阿里一干就是6年。2012年,已经做到支付宝B2C业务副总的程维决定辞职创业。

在前前后后考察了六个项目之后,程维最终选择了出行领域。

在辞职的第二天,程维便注册了小桔 科技 并租下一个很便宜的仓库作为创业的办公室。

与程维一起离职的还有他的领导王刚,王刚拿出70万,程维拿出10万,算是把滴滴的天使轮给凑了出来。

公司成立之后,程维马上面临着三大难题:开发软件、招募司机、发展用户。

程维是销售出身,自己组建团队开发软件肯定不现实。于是,在网上瞎逛了几天之后,程维找到一个外包公司,后来才得知所谓的软件开发团队不过是一个老师带着一帮中专学生,好在做出的软件修修补补勉强能用。

到招募司机时,程维团队遇到了真正的困难。为了发展司机,他们直接找到出租车公司和 汽车 租赁公司,但公司和司机们加入的意愿并不大。

一方面,北京当时是客多车少的情况,出租车师傅根本不愁客户;另一方面,公司和司机都要看交通管理部门的红头文件,害怕因为这种小增量而违反规定;再者,当时智能手机在司机群体尚未普及。

程维团队在司机招募时频吃闭门羹。而在另一边,为了稳住已有的司机,程维专门雇了托去打车,每人每天给400块,这种做法确实让司机暂时留在了滴滴,但也让成本迅速增加。程维和王刚两人的80万很快就见底了。

其实,在程维成立小桔 科技 之前,市场上就已经存在网约车企业了,而这些竞争对手在当时都比滴滴发展得好。

易到用车:仅仅成立三个月便拿到100万美元天使轮投资,一年后又拿到千万美元的融资;摇摇招车:在拥有谷歌出身的CTO的背书下,也先后拿到350万美元的投资;滴滴后来的劲敌快的也比滴滴早成立两个月。

就在滴滴焦头烂额之际,朱啸虎为滴滴带来了300万美元的A轮投资。滴滴终于有钱继续开拓市场,但300万美元对于打车行业来说实属杯水车薪。

程维和王刚一边到处为滴滴拉投资,一边在北京和已经有部分用户的摇摇招车正面开战。

当时,摇摇招车花钱在电台做广告,程维得知后马上在摇摇广告后面加了一条滴滴的广告:立即发送短信到*****,即可下载滴滴打车。司机师傅们根本搞不清摇摇和滴滴的区别,以为换个方式让下载。当天就有1000多个司机下载了滴滴。

当时,为了杜绝黑车借助网约车软件混入网约车阵营,交通委要求打车软件要认真核实司机身份。在大多数平台,司机需持有身份证、服务监督卡原件才能注册。但滴滴只需要司机输入真实姓名、出租车公司、服务监督卡号和车牌号码就可以通过验证,极大降低了司机注册门槛。

此外,交通委曾三令五申,要求打车软件不能加入加价功能,但司机们实际上很乐意先空车跑一段路程,以获得更高的收入。滴滴暗自利用加价功能提高了打车成功率。

其实,滴滴在当时的订单并不多。为了稳住司机,滴滴悄悄调整了接单系统,制造出了是由于司机手慢抢不到单,而不是滴滴单量太少的假象。

滴滴通过各种正常的和不正常的手段慢慢蚕食着摇摇招车在北京的市场份额。

事实上,摇摇招车彻底失败还是因为大体量资本的进入。

2013年3月,阿里巴巴抢先投资主战场位于杭州的快的打车。腾讯看到阿里的动作后,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打车出行领域的重要性。

腾讯的投资团队当即找到还占据北京市场份额第一的摇摇招车,但摇摇招车时任CEO王伟以公司必须独立发展为理由果断拒绝了腾讯的投资。王伟可能不清楚,阿里腾讯的入局意味着打车出行行业已演变成一场资本的 游戏 ,他的高傲和坚决也直接铸就了摇摇招车的败局。

被摇摇招车决绝后,腾讯转头就拜访了滴滴。后来我们知道,程维拿到了腾讯领投的1500万美元B轮融资。

程维和王刚出身于阿里,居然引入腾讯的投资而不引入阿里,这是谁也没想到的。

号称中国互联网黄埔军校的阿里,很喜欢投资离职创业的员工。腾讯投资部找到程维和王刚时,朱啸虎提前给两人打好招呼:要拒绝腾讯的投资。

在与程维和王刚攀谈几小时后,腾讯投资部意识到:程维和王刚十分畏惧阿里,但阿里却投资了滴滴的竞争对手快的,两人虽出身阿里,但此时早就对阿里心存不满。

两周之后,马化腾趁着到北京参加两会的契机专门约见了程维。在见到马化腾之前,程维内心无比忐忑,他以为马化腾会放狠话,威胁程维:倘若滴滴不接受腾讯的投资,就转投别家。

不成想,马化腾见到程维时,却放低姿态与程维交流起来,还提到:即使滴滴项目失败,腾讯也会以一个兜底的价格收购程维和王刚手里的股份。

即使是面对着异常优厚的条件,程维和王刚也没敢立即答应。阿里这边意思很明确,:就算我没投你滴滴,但只要你敢拿腾讯的钱,你俩就不再是阿里的人了。

但是,阿里已经投资快的,在出行领域腾讯怎么会作壁上观呢,若是滴滴不接受腾讯的投资,腾讯势必会转投其他竞争对手。真是到了那个时候,此前滴滴所做出的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最后,程维和王刚再三思量之后,还是一跺脚拿了腾讯的钱。

钱的问题解决之后,滴滴开始继续扩张市场。程维在拿到腾讯领投的B轮融资的第二天就带领地推团队到了上海。

为了与快的竞争,抢占上海市场成了滴滴必须要做的事情。滴滴很快在上海追平了快的的订单交易量,程维想借机打入杭州市场。可此时,上海却被另一家叫大黄蜂打车的公司悄悄占领了。

等滴滴和快的回过头来时,上海超过20%的市场份额已经落入大黄蜂的手中。

大黄蜂打车的创始人是原土豆网的CFO,精通企业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还曾主导过土豆网在美国的上市,以及后来的优酷土豆合并案。大黄蜂打车在上海出现的第一个月便实现了日下单量10000单。

面对来势汹汹的对手,滴滴这边也不甘示弱。滴滴通过特殊渠道拿到了10万个iphone账号,通过群发彩信的方式推广滴滴打车。

滴滴的这一手段效果显著,这一时间滴滴app的下载量和用户活跃数都超越了大黄蜂。

但滴滴还没来得及高兴,网约车市场却迎来一记重锤。

2013年5月,深圳记紧急叫停打车软件,发文要求司机卸载打车软件。紧接着,北京也正式宣布打车软件扰乱了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市场秩序,很可能导致黑车进入打车行业。好在两个条文都只是叫停打车软件而非彻底禁止。

此时,腹背受敌的大黄蜂开始悄悄融资。同时,精通财务的大黄蜂创始人也认为打车生意短期内不可能赚钱,萌生了套现离场的念头。

滴滴和快的两家很快收到消息并一起加入到收购大黄蜂的队列中。大黄蜂这边也看准时机,拼命提高收购条件。程维为了降低扩张成本,先找到阿里和快的,希望竞争对手别着急收购大黄蜂,等大黄蜂拿不到融资耗死之后,两家可以公平瓜分上海市场。

转过头,大黄蜂却找到程维,表示想要卖给滴滴,程维则迅速开展了与大黄蜂的谈判。可能程维还得以于自己玩得一手好牌,但随后媒体放出的快的收购大黄蜂的消息才让程维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大黄蜂与滴滴的积极沟通不过是抬高身价的手段而已,玩鹰的人反而被鹰给啄了。

此事过后,滴滴与阿里的矛盾愈发突显。2013年11月,程维与朱啸虎一同前往美国,试图为滴滴拉来新的投资。

当时,朱啸虎和程维在美国每见一个投资人,马云的副手蔡崇信就打电话过去,告诉对方:不能投滴滴。很多本来已约好的投资人都避而不见。

回国后,朱啸虎帮滴滴拉来中信产业基金。2013年年底,滴滴完成C轮1亿美元融资;同时,在阿里的帮助下快的也完成了C轮融资。

此时,滴滴、快的两家国内最大的打车公司弹药充足,一场疯狂的出行补贴大战一触即发。

打车补贴的盛况想必大多数人都有所怀念,这里我们不再赘述。在这场为争夺用户而展开的补贴大战中,滴滴和快的一共向用户提供了约20亿人民币的补贴。在巅峰时期,滴滴和快的两家的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98%。

在滴滴和快的疲于征战,大肆补贴时,另一家打车巨头悄悄来到中国。2014年中旬,Uber进军中国市场。

一开始,Uber主要与 汽车 租赁公司合作,主推高端商务用车,对滴滴和快的还没造成足够的威胁。2014年10月,Uber宣布启动人民优步项目,定位于拼车和城市快车,很快对滴滴和快的两家的业务造成威胁。

但两家仍旧抱有侥幸心理,他们认为Uber所推出的拼车和专车业务将严重威胁传统出租车市场,势必会引来政府的层面的介入,但令滴滴和快的没想到的是,Uber一路高歌猛进,先后进入上海、成都等大中城市。预料中的政府介入也没到来。

2014年12月,百度果断投资Uber中国6亿美元。到此时,出行的战争正式成为BAT三家的资本斗争。

经过此前的大肆补贴,滴滴和快的两家公司元气大伤,再无力展开角逐。此时,想要赢得与Uber的市场争夺,两家公司合并是最好的办法。

2015年1月,滴滴、快的进入合并前实质性谈判,在历经十数次的艰辛谈判之后,滴滴、快的最终以6:4的比例进行合并,由程维团队负责新公司的运营管理。

在滴滴和快的宣布合并之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中国的出行领域不会再起硝烟,但所有人也都低估的Uber在中国市场的决心。

Uber宣布要拿出10亿美元补贴中国市场,瞬时风云再起。Uber的钞能力很快带来成效,仅仅三个月,Uber的市场占有率从年初的1%一举提高到35%。滴滴此时深感压力之大,若是再有几个月,滴滴市场份额极有可能被反超。

此时,程维想到:既然在国内市场无法对Uber形成有效的攻势,那就到Uber的老家去捣乱,让Uber自顾不暇。

滴滴此时执行力爆表,很快便在美国高调投资了Uber的竞争对手。显然,这一策略行之有效。

2016年7月,Uber董事会便希望停止与滴滴在中国的补贴斗争,两家谈判之后作出:滴滴收购Uber中国的决策。也是因为这次并购,滴滴成为了少有的同时被BAT三家持股的公司。

硝烟散去,战场仅剩下滴滴一家,时至今日,滴滴依旧闹闹把持这国内网约车市场,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90%。

2021年6月30日,滴滴低调在美上市,但仅仅两天就迎来国家监管的介入。

滴滴作为国内出行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公司,其多年所累计的数据无法想象。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整个中国的路网信息都会存储在滴滴的服务器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滴滴的背后更多的是资本的期许,但作为一个极具大众影响力的企业,滴滴也许更需要的是耐心和对国家安全、滴滴司机、乘客的责任心。

明白滴滴自媒体创业方案;滴滴创业初期的一些要点,希望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些许便利,如果想要了解其他内容,欢迎点击紫薯百科的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