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紫薯百科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方洪波如何评价创业,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数字时代企业文化的三个最重要特征

数字时代企业文化的三个最重要特征

近几年,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加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数字化改变的不仅仅是企业的技术和运营层面,同时也对企业组织、管理模式与企业文化带来了重要挑战。

那么,与传统管理相比,数字时代的企业文化具有怎样的特征?本学期的MBA“数字时代的企业文化”结课作业,我请大家尝试列出“三项你认为最重要的数字时代企业文化的特征”。在103位同学的答案中,我统计整理了前10名选项:创新57、敏捷快速35、透明26、客户为王14、协同13、以人为本10、责任10、多元10、长远目光(长期主义)9、开放7、平等7。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得票前三名创新、敏捷、透明,是我在布置作业中作为例子提示给大家的,结果是这三项得票最高。说起来这是一个挺无奈的结果,无意中完成了一个“遵从性”实验,尽管我不是什么“权威”。我不知道这三个选择受到了提示的多大影响,不过从其遥遥领先的票数看,即便没有作为例子提示、打个半折,选择的人数依然不少。

再从另一个对比看,我在课上总结的数字时代企业文化特征有八个方面,分别是客户为王、授权赋能、敏捷快速、精兵战略、创新引领、自我驱动、协同联动、开放透明。与大家的选项相比,授权赋能、自我驱动、精兵战略三项没怎么得到大家的认同,前两项只有4人,精兵战略只有1人。一般来说,对社会实践中某一种文化现象的认识,更多来源于大家的日常观察和切身经验,知识传递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不大,尤其是在初始阶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起码在大家能够观察到的企业中,在组织层面还缺少企业对员工的主动性授权与赋能,尽管目前“赋能”这个词被很多企业领导人挂在嘴上,大概是因为实施起来不太容易?想起穆胜在《释放潜能:平台型组织的进化路线图》中提到的张瑞敏说的话:不少人实际上是喜欢权力在手,一群人都向他(她)汇报的感觉。当然,还有就是怕“失控”,怕企业乱了。现在到海尔来学习的企业越来越多,好多看了我们的模式之后都说“不好学,学不会”,其实大多还是害怕失控。

与此相关,既然没有或较少授权赋能,员工的自我驱动也就无从谈起了。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即便在海尔这样大刀阔斧地授权赋能、搞人单合一和链群合约的企业,员工“逃避自由”、不愿意做一个“创业者”的情况也大有人在。所以,在近期和几位跃跃欲试准备做“合伙制”的朋友交流时我再三提醒:不要以为一个执行力强、工作业绩不错的下属,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合伙人。

再进一步说,既然授权赋能和自我驱动都没有什么“市场”,精兵战略也就无从谈起了。杨国安在《变革的基因:移动互联时代的组织能力创新》中说,移动互联时代,企业不太可能再像富士康那样拥有百万级员工,而更像精锐特种部队一样,更需要精英和专家人才,这就要求企业具有不拘一格的人才标准和独具慧眼的筛选渠道。马化腾在这本书的序中说,“精兵战略”代表着时代的趋势,也是腾讯要坚持的。“腾讯过去经历过团队高速增长期,出现了管理上的不少挑战。近期公司在人员编制上更趋谨慎,在持续引入各领域精英人才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内部人的激情和效率,让企业的人体系和组织能力再上一个台阶,支撑战路和业务发展”。但是,以我简单粗暴的判断看,尽管进入了数字时代,我们大部分企业领导还是处在“能人企业”的思维中,像谷歌“杀鸡就用牛刀”的“博士军团”和华为“天才少年”那样的“精兵思维”,还没有进入大部分领导人的视野中和计划里,大概是“能人”与“精兵”之间,存在着隐性的“不和谐”?

贝佐斯说“你的人就是你的企业。用什么样的人,企业就会变成什么样。”这句话,值得我们共同深思。

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再来看看大家前10名的选项预示着企业哪些方面的新动向。

2020年9月,我在《中外企业文化》发了“自由+责任:数字化时代的企业文化”一文,首次提到了数字时代企业文化的问题。当时我说,数字时代的企业文化,似乎昭示着一种新型组织文化的产生。这种新型文化,似乎难以用传统组织文化分析模型归类,整体看,它似乎与查尔斯·汉迪《管理的众神》中所说的雅典娜代表的“任务文化”及卡梅隆和奎因《组织文化诊断与变革》中的“部落式文化”有相似之处,但细究起来,似乎又比它们增加了更多的“客户导向”与“创新导向”色彩。因此,我把数字时代的企业文化定义为:在最具客户意识和最具创新意识的组织中锤炼出的、具有敏捷度和灵活性的“自由+责任”的文化。按照这个定义,我们可以从战略、客户与员工、组织、运营等方面来分析大家的上述选项。

首先,“创新”(57票)和“长远目光(长期主义)”(9票)可以归到战略层面。尽管在工业时代,创新和长期主义也是大部分企业赞同的文化取向,但数字时代似乎凸显了这两种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创新。以科技创新与发展为驱动力的数字时代,创新成为企业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和弯道超车、“降维打击”的法宝,而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和持续的迭代过程,又使得企业必须锤炼定力,将竞合的目光延伸到更远、更长久的层面上,而不局限于一城一池之得失。尽管近年来中国企业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有了长足进步,但一些显而易见的现象也使我们担忧。比如,吴军《浪潮之巅》下册中提到一个观点,就十分值得深思。吴军说,目前中国IT领域有两个最大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几乎找不到有一万小时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因为一个年轻人毕业五六年后就开始从事管理工作,以至于一线研发的工程师永远是欠缺经验的。所以中国的产品和服务总是给人‘便宜但低质’的印象,很难占领产业链的上游”。近日与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王星教授聊到这个话题,他发我澎湃新闻采访他的一篇文章“‘学技术为了不再做技术’背后的逻辑是什么”。王老师在文中说,“那些在技术技能提升上倾注大量时间与精力的技术工人,最终目的居然是为了脱离技术岗位,也就是说,他们辛辛苦苦地学技术就是为了不再做技工”。因为“专注于技术的工人往往存在着薪酬和职业的双重天花板现象”,“很多优秀的技术工人偏爱流动到管理岗位,对他们而言,只有做到管理岗位才是体面的。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我们)努力学习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不做技术’。”这些,大概就是中国企业创新的隐忧?

其次,“客户为王”(14票)、“以人为本”(10票)得票较多,体现了管理理论与实践界的一个老话题,即股东、员工、客户之间的关系。传统时代尤其在北美等地域,股东价值优先于其他两者。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客户与员工价值日益凸显,如何从客户需求而非企业自身出发重构商业模式,通过新技术的应用逆向整合企业资源完成交付、实现客户价值,是众多企业家关注的话题。而这其中的技术、商业模式以及运营,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型和创造性的员工,员工的价值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合伙制、共创型企业组织模式越来越成为大家的选择。

在《商业的核心:新时代的企业经营原则》一书中,百思买前任CEO休伯特·乔利提出了“人员→业务→利润”的管理原则,认为企业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其次是业务问题,最后才是利润问题。在此基础上,乔利将百思买的目标定义为“通过技术丰富我们客户的生活”,在这一使命指导下,提出公司的管理应该以人为本,始终始于人,始终终于人。

再次,透明(26票)、多元(10票)、责任(10票)、开放(7票)、平等(7票),大体可以归结为企业的组织问题。与传统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相比,由于技术的快速迭代、客户需求的个性化与变化性,加上经营管理对员工创造力的更多需求,企业组织已经不再是原来等级森严和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型组织,取而代之的是开放的、多元交互的、透明的、强信任感的和人人参与和负责的组织。因此,无论是数字化的技术系统,还是小团队与自主管理的管理模式,都决定了数字化企业管理的开放与透明,这既是技术驱动的结果,也是管理的必然要求。

杨国安在《数智革新: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到美的数字化转型时说,方洪波力图同步改变美的的企业文化,以前的美的颇重视层级划分,比如公司管理层有专属的用餐空间。方洪波希望打破这种阶层感,将企业文化氛围扭转为“所有人都在一个非常去中心化的平等的环境。我讲的是互联网公司的文化,实际上是一个时代的文化,你怎么去尊重每一个个体”。方洪波取消了几乎所有人的个人办公室,电梯、餐厅里针对管理者的特殊待遇也被取消。人力资源管理者回忆:“美的比较大的改变,真的是去层级。信号非常明确,所有人都平等,没有什么特权阶层。”

最后,敏捷快速(35票)、协同(13票),既体现了组织的特征,也反映了数字时代企业的运营特点。为了支持新的商业模式,企业会持续地把组织小型化、扁平化、敏捷化、灵动化,强化一线在决策、用人及分配方面的权力,强化中台建设及对一线的支持,使企业服务客户的过程更流畅、更快速、更高效。同时,无论内外,业务团队通过链接、共享来实现协同与合作,是其首要任务。

在成长过程中,亚马逊不断强调始终创业,永远都是第一天(Day 1)的理念,即无论公司发展多快、规模多大、实力多强、市值多高,都要像创业第一天一样,快速灵活、持续送代。刚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6月24日晚,字节跳动CEO梁汝波在内部信中更新了“字节范儿”,这是2020年3月增加“多元兼容”后的首次更新,“始终创业”从原来的第五位调整到了第一位,以此警示始终保持创业心态,“像一个状态好的创业公司那样做事情”。这其实也符合“始终创业”的释义——Always day 1:自驱,不设边界,不怕麻烦;有韧性,直面现实并改变它;拥抱变化,对不确定性保持乐观。

在《张瑞敏思考实录》中,张瑞敏认为,企业的机制是个必要条件,文化应该是个充分条件,这两者应该结合起来。没有机制,文化就是空话,就好像说“法治”和“德治”的关系。这个观点十分恰当地描述了企业文化产生的逻辑,数字时代的企业文化自然符合这样的法则。大概也正是因为此,谷歌前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才说,推动谷歌运转的不是我,而是其企业文化,谷歌或许是网络组织的最佳样板。扁平化、非科层、形式多样的文化与想法——真知灼见可以来自任何地方。在谷歌这样的企业,首席执行官的部分职责是积极营造一个促使员工不断向你抛出真知灼见的良好氛围,而不是让他们怕你,惮于对你说出真实想法。

美的创始人何享健:因儿子无心家业,将千亿企业拱手让外人方洪波

众所周知, 创业是一条极具风险的道路 ,历年来都有不少青年才俊选择追随自己的理想,不顾艰难的毅然决然的去闯荡。

但是“有人欢喜有人愁”的事件时常发生 ,有人成功,一夜之间成为商业精英,而有的人倾家荡产都摸不着门路。

但是, 还是要多吸取经验,不轻言放弃才是正理 ,在这条路上,磕磕绊绊太正常了,有人不惑之年负债千万都愿意鼓起勇气从头来过。

就像“美的”的创始人 何享健 ,他 在历经种种磨难后,美的才成功上市,但他的儿子却不愿意子承父业,拒绝坐拥家产,而 何享健更是奇葩, 将千亿企业全部交给外人

这就有着令人匪夷所思了,这父子俩打的什么名堂? 一个不愿继位,一个拱手让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出生于广东顺德的 何享健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他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 有着热血澎湃的理想发展梦 ,他想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但是这个半大的小伙子根本就没什么钱去闯荡, 家中很是贫困,也无法帮助他填补资金的空缺, 于是他就东倒西倒的借了5000块钱创业。

可是不会说普通话、没有过多的钱财挥霍,也没有资源和人力成为何享健发展的第一个难题, 他没有专业的团队,只能和跟前的几个亲朋好友相互扶持

一开始,他们并没有直接生产电器,而是在生产塑料,尽管降低了很多的难度,但是对于当时那个条件来说, 交通的不便利还是大大的限制了他们

让这个本就困难的组织更加雪上加霜, 不过生活的磨难依旧没有消灭何享健的意志 ,反而让他有了更大的动力。

没有好的交通运输,那他就自己跑,没有便捷的通讯工具,那他就自己的去人家公司介绍产品。

就这样, 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寒冬酷暑,他都一直漂泊在外面谈业务 ,只要是有希望谈成的,他就在旁边耐心的等着,不论多长时间,也不论多晚。

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对于何享健来说,实在是太过于平常了, 他经常把一分钱掰成两份来花, 从来不舍得给自己穿好的吃好的。

但尽管这样,生意还是没有任何起色,赚取的一些钱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但是所幸,上天不会辜负任何一个努力的人。

也许是何享健出色的商业敏锐度, 让他在一次制做小风扇时,发现了电器的商机 ,于是带领众人开始了研究。

制做风扇并不苦难,在何享健团队的潜心研究和生产下,制做了大量的风扇进行售卖, 那一次,让这个团队彻底成为风扇行业的佼佼者。

但是何享健更没有因此就骄傲,而是更加专注于创新发展,他认为,做成现在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站稳脚步,还是要不断的创新

后来,在大量科研人才的加入下, 美的研发了空调,成为了中国最早出现空调的企业

在美的地发展史上,何享健的每一步都走的很稳,他不追求别的花里胡哨的东西, 只是用心做品牌,用心做质量 ,在短短几年,美的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现如今美的集团在何享健的带领下,已经成为世界500强的企业 ,而何享健本人也坐拥千亿家产,不过他为人却很节俭和低调。

没有因为自己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他从不吝啬自己的钱财, 捐助了整整60亿用于慈善事业。

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最初创业时的艰难, 时至今日还保持着勤朴的行为习惯 ,绝不铺张浪费。

在日益的不断创建下,美的集团的发展越来越好 ,而这时是何享健也年纪大了,他准备按照传统的观念,将自己的家产全部继承给唯一的儿子何剑锋。

本以为这个富二代会就此接管家中的企业,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何剑锋拒绝接受 ,他不想像父亲一样常年为事业奔波操劳,而是有着自己的一番打算。

面对儿子的态度,70多岁的何享健也无能为力, 于是,他将这个集团交给方洪波全权打理。

与父亲何享健扎根稳干不同的是, 何剑锋更喜欢金融方面的运作和投资 ,但是他却传承了父亲的低调,和别的富二代不一样,他很少在媒体面前露面。

心在背后默默发展着自己心中的商业蓝图, 大学毕业后,他在美的集团的底层干过一段日子,后来就出来自己单干了。

在长时间的运营下, 他打破了人们对他是“富家子弟不学无术”的固有看法 ,凭借自己的努力,创办了好几家上市公司。

这其中不乏有老爸何剑锋的帮助,但更多的是何剑锋自身优秀的成果,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 ,老爸那么能干,儿子当然不会差到哪儿去。

而他之所以拒绝了继承“父业”, 一方面是他比较热爱投资行业,另一方面则是他在外本身就有着自己的产业 ,不希望永远在父亲的羽翼之下。

所以何享健将家中的产业全都交给了方洪波 ,方洪波是在美的创始初期进入到公司的,这些年来,他参与了公司的风风雨雨。

陪伴公司度过了很多难关,在商业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天赋, 而他确实也不负所托,将美的集团打理的井井有条。

在他的带领下, 美的集团走出国内的市场,成功走向国外 ,企业的发展逐渐蒸蒸日上。

事实证明, 何享健有着极睿智的眼光,没有死板教条非要按照传统观念 ,而是将公司交给更需要的人来代理。

美的能够有今日这样辉煌的成就, 离不开何享健和方洪波在背后默默的努力 ,而何剑锋也在属于自己的领域内发光发热,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所以无论最后何享健将企业交给谁打理,那都是他自己的选择, 相信这位众横商业界的,一定有他的考量和判断。

而且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我们都无法干预和置喙 ,只要多多关注他们的产品就足够了,至于生活方面,还是留给他们自己去思考吧。

联想、海尔、美的,每一家巨头背后都有个隐秘王国

当你在味千拉面点了一份溏心鸡蛋,你能想到它跟海尔有什么关系吗?

与家喻户晓的家电巨头海尔不同,“海尔系”拥有四个上市公司平台,手握银行、证券、保险、小贷、消费金融等金融牌照,产融结合涉及数以万计的企业,可谓隐形“金控巨头”。

2014年以后,伴随金融改革加速,实业巨头纷纷涉足金控,数千亿元资金从实到虚,大系频出:“海尔系”“美的系”“格力系”“联想系”“TCL系”“万达系”“苏宁系”……

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紧密结合,一般被认为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完成真正经济转型升级的不二载体。千千万万的张瑞敏、董明珠,都必须经历金融资本的洗礼与磨砺;唯其中战胜诱惑与风浪的企业,方能“屹立潮头续远航”。

中国的实业傍上金控,起于2000年前后。当时,价格战时起彼伏,实业利润下滑。为保持增长,也为拓展融资渠道,一些实业巨头开始谋求金融平台。

2001-2002年,海尔一鼓作气控股青岛商业银行,入股鞍山信托,成为上市公司长江证券第一大股东,成立海尔纽约人寿(北大方正人寿)······集齐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四大金融牌照,海尔系横空出世。

从2002年开始,美的创建基金公司,与希望系发起成立顺德农商银行,参股江苏银行、湖北银行·····TCL、格力、奥克斯等实业巨头都在金融界大显身手。

不过,与德隆系、明天系等金融大鳄的“空手套”不同,这些初生实业系谋求的是产融结合。 以海尔为例,产业链上游涉及有色金属、化工、模具等几千家供应商,下游又有数万个渠道商。他们大多是民营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取贷款。2002年,海尔注资5亿元成立财务公司,依托金控平台融资放贷,向供应商、经销商提供资金支持。 有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海尔财务公司归集资金超过300亿美元,运营能力在全国200多家财务公司中常年位列前5名。

2015年,海尔计划扩充3000个物流仓储基地,需配备9万辆送装服务车和18万服务人员。为此,海尔经销商向海尔财务公司申请贷款,按项目进展分批次获取建设资金;海尔根据运营期预计收入,逐年收回本息;在建设过程中,都进行了土地使用权质押或在建工程抵押担保,已建成项目也采取了固定资产抵押担保。海尔利用产融结合可谓旱涝保收,经销商也解决了资金需求。

相比海尔成立财务公司的时间,格力晚了1年,TCL晚了4年,美的晚了8年。但皆好事不嫌晚,照样玩得“溜”。

格力利用财务公司的资金归集,可以做到不向银行贷一分钱;把钱从存银行转到财务公司放存,再向产业链内2万多家公司放贷,收益是存银行的数倍。关键是,格力与上下游公司知根知底,也不涉及地方金融政策差异,因此放贷审批迅速,资金流动效率更高。

2014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但外界一直忧虑的“破产潮”“倒闭潮”并未实际发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融结合起到了救市效果。据格力公布的数字,格力在10个月内就向上下游产业链输血250多亿元;通过财务公司对集团成员资金归集达到88%,有效调节了资金余缺,把资金投放到了重点项目上。即便产业链内公司发生逾期、破产,大多数也被系内处理,难以产生剧烈震动。

有一种说法,深刻揭示了金融大鳄与产融结合的区别:金融大鳄是猎人,打到猎物就跑;产融结合是农民,更多是耕耘。 但是,任何金钱都是具有冒险气质的,实业大系不会永远被关在产业链内笼子里。一旦选择向外开放,风险与挑战也便随之而来。

2、开放的实业大系

2008年,联想控股入股苏州信托,2009年参股汉口银行,2010年控股拉卡拉,进而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2012年通过正奇金融挺进担保、小贷、典当······不过,在布局上述金控平台之前, 科技 实业巨头“联想系”就已开始向外开放。

这可能源于IT核心产业链并不在国内,而且产品存在明显的周期性,促逼联想向外寻求多元化发展。

2000年,联想投资5000万元创办新东方教育在线,投资1亿元创办门户网站FM365,出资3亿元收购 财经 网站赢时通40%股权。这些投资都有一个美好的设想:通过与联想电脑捆绑的方式接入互联网,流量上去后再发展电子商务与广告业务。但是,联想系第一轮扩张撞上了互联网泡沫,加之自身的互联网基因不够强大,所有项目均告失败。

“创业”不成,联想系随后转入风险投资。2001年,朱立南拿着柳传志托付的PC业务前十年全部利润3500万美元,成立联想投资,主抓初创期风险投资和扩展期成长投资。虽然没有抓住BAT这样的世纪机会,但朱立南处女投就以800万元拿下科大讯飞11.43%股份,其后也有神州租车、卓越网等闪光项目。

2012年,联想投资更名为君联资本。2014年,君联资本9家投资企业上市,一举超越红杉、高盛、IDG位居当年第一位。

除了开山之作的君联资本,2003年,联想系成立弘毅资本,主做PE业务,专注收购;2008年成立联想之星,推出“创业培训+天使投资”双驱动模式;2010年成立联想乐基金,主要投资早期、具有高成长性的TMT创业公司。由此,联想系构造了PE/VC行业内罕有的全产业链,四大投资机构联手贡献了除IT业务外最多的利润。

联想系的具体套路,简单说就是借别人的壳下自己的蛋。 比如,2012年,联想控股设置农业投资子公司佳沃集团,随后收购装入青岛沃林蓝莓果业有限公司65%股权,四川中新农业 科技 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完成原始积累。2016-2017年,佳沃农业通过表决权委托的形式入主创业板上市公司万福生科,最终完成“租壳上市”,而装入的资产也是第三方国星食品的海鲜业务。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白酒业务。2011-2013年,联想控股从地方国资手中拿下文王酿酒、孔府家酒等四家地方酒企,然后设置丰联酒业装入白酒资产(后来丰联酒业装入佳沃集团)。虽然常年亏损,但是联想系拿下的价格还是很低的,2017年4月转手就卖给老白干14亿元,顺带把佳沃集团带上老白干第二大股东宝座。

2015年,朱立南掌管的联想控股于港交所上市,麾下不但包括两家上市公司:杨元庆掌管的联想集团,郭为掌管的神州数码,还集结了四大风险投资机构,投资遍布金融、农业、白酒、医疗、物流、养老、化工能源等领域。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朱立南才是柳传志钦定的接班人。

在联想系大杀四方之际,2014年,借金融改革加速,家电巨头金控王国也纷纷选择走出产业链,试图在经济增长放缓期寻找新的增长点。

海尔成立P2P海融易,收购第三方支付快捷通,又悄悄拿下非常珍贵的消费金融牌照。在上游,海融易+快捷通,联合青岛商业银行继续向产业链输血;在下游,海尔消费金融采取O2O模式,打入红星美凯龙、有住网、绿城电商等消费场景,向消费者提供信用支持。由此,海尔的产融结合实现闭环,可谓自产自销。

金控平台的日趋多样化与开放性,有助实业大系的手越伸越长。比如,海尔的融资租赁公司入股了华东第一大蛋鸡企业鸿轩农业,为产业内的农户提供融资租赁,指定他们购买鸿轩的设备,并从需求端入手提供订单式农业技术服务。在这个过程里,海尔既不是加盟商,也没有布局产业链,而是使用金融工具构建了一个产销联盟,最后拿走其中的利润。2016年,海尔影响的蛋鸡产业已有50亿元的量级,超过这个行业里任何一个个体公司。

联想系的广撒网,与海尔系化身养鸡大户,本质上都是利用金融杠杆,进入利润更高的产业。但是,也不是每一次对外投资都能成功。熊猫烟花、奥马电器等2014年以后开展对外金融业务的实业公司,至今也未见到太多成效,出现一定坏账。

更何况,并不是所有产业、公司都希望实业大系插上一脚,即便一开始苟且了后来到分钱也会闹翻。因此,强取豪夺似乎是难免的。

3、并购战争

首先擦枪走火的是美的。

2016年,格力电器披露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赫然出现宁波普罗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法人就是美的创始人何享健的儿子何剑锋,间接股东就是美的投资与何享健本人。此事无疑让董小姐“糟心”不已。虽然“外敌”最终赚了一笔价差撤退了,但是以美的系过往的风格,格力不得不小心提防。

美的是最早走出产融结合,驶上并购扩张、反哺金控道路的实业大系。 早在20年前,美的就通过收购东芝万家乐,进入空调压缩机领域;随后收购荣事达、华凌,提升制冷产业能力,打开白电市场局面;收购江苏春花,实现规模化增长;2008-2014年,通过步步蚕食,实现对小天鹅的绝对控股,对国内洗衣机市场占有率突破60%;2016年,美的斥资33亿元收购东芝白电业务,打通日本、东南亚、欧美市场通道,并获得东芝在压缩机上的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上的优势。

因此,与格力强调自主研发不同,并购是美的发展技术与市场的第一利器。而且,当家电市场出现萎缩、不振,美的系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外移,开辟新的战场。

上一次外移发生在2003年,美的在行业走低期收购云南、湖南客车企业,进军造车。不过,这次尝试以惨败收场,保持专注的格力反倒趁机在空调市场奠定了王者地位。

2016年6月-2017年1月,在家电市场饱和背景下,美的排除万难,收购机器人制造巨头库卡。与之前不同,市场反响强烈,大批资金流入上市公司美的集团,造成股价攀升1年有余,翻了一倍多,完成了一次并购&金控套路。

有趣的是,当年美的没做成的 汽车 ,格力眼下正在做。 继董明珠以个人名义入股珠海银隆后,格力已与珠海银隆签署了200亿元的互相采购大单,在智能装备、模具、铸造、 汽车 空调、新能源 汽车 等领域,优先采购对方的产品及服务。也就是说,珠海银隆向格力开放了新能源 汽车 技术。2017年6月,珠海银隆申请IPO。虽然格力未占一股,但考虑到董明珠的股东身份及占珠海银隆过半营收的大客户地位,格力系其实已经收服了珠海银隆。

在实业大系眼中,好的标的已成为寸土必争的“国土”,为此杀红眼也是值得的。 2015-2016年,海尔、美的不约而同向北美第二大家电巨头GE报价。为此,美的CEO方洪波亲赴纽约展示诚意。考虑到美的与GE合作15年的交情,有观点认为美的几乎已经拿下GE家电业务。可是,万万没有想到,海尔竟然抛出54亿美元的天价拿下了GE,这个价格比之前伊莱克斯的报价高了近一半!

美的近年来正大幅缩小与海尔的市场差距,国际业务占其营收40%份额,但缺乏足够的品牌美誉度。因此,美的如能拿下GE,将让海尔非常难受,不如抬高加码直接断了对手念想。须知,GE在中国有大量外包订单,接手的就是美的、格力,此番单子肯定转给海尔了。

但是,美的也有后手,借收购库卡攀上了华为系的亲家。之前,华为与海尔关系更亲密,双方多有技术合作。但华为一直觊觎库卡的智能制造技术,以期能打入智能家居市场。于是,美的借库卡与华为达成移动智能终端与智能家电同盟,双方将实现渠道共享及联合营销、数据分享与数据挖掘。

对美的的反击,海尔系的防范工作尽显大系恐怖之处——从2016年开始,海尔系暗自在大数据领域布局,目前已经投资了7家大数据细分领域前三公司,并迅速消化吸收相关技术,推出了第一个专为智慧家庭定制的生态操作系统UHomeOS。

从资本市场的躁动,到消费市场的硝烟,如今犹如白驹过隙。

相比美的、格力、海尔的高调,TCL属于闷声发大财的主:除深交所上市的TCL集团,TCL系旗下还有4家香港上市公司:通力电子、TCL多媒体电子、TCL通讯 科技 和TCL显示 科技 。在新三板还有1家以IT产品分销为主业的控股子公司翰林汇。

最近十年,创始人李东生都在极力促成TCL向新商业模式孵化平台挺进,使用的具体财技就是不断并购重组,分拆、分拆、再分拆。如按分拆最大化考量,TCL应有7个产品业务,3个服务业务和1个创投,总共11个板块,目前已经变出6个上市平台了。

须知,蒙眼狂飙的乐视也才七八个板块,变出了1个乐视网,与TCL系的差距可谓判若云泥。

4、实系道义

正是在并购的硝烟中,有关实业大系是否适度的讨论被提上案头。

历史 上,从产融结合走向金控投机,并由此造成的惨案数不胜数 。 比如福特 汽车 ,2006年先是主业受日本厂商冲击,造成金融业务资金成本上升,最后不得不变卖金融业务才能凑到开发新车的资金。而海尔收购的GE, 历史 上也由于产融脱节造成大衰退,这才有了业务大甩卖。

判断实业坚挺、金控没有反噬实业其实有一个公认标准:产业利润应远高于资本溢价,金控行为不应当以获取短期差价为主要手段。

不过,这个标准如果撞上野蛮人,那就说不清楚了。

2016年9月,联想系“近亲”孙宏斌所执掌的融创中国以137亿元收购联想控股旗下的融科智地,交易中涉及的40多个项目全是一二线城市核心区域,单价只有2000元每平方米,可谓匪夷所思的便宜。

这无疑为融创四处“搞事情”提供了弹药——从2014年起,融创已经染指了绿城、佳兆业、莱蒙、嘉凯城、乐视、金科······甚至一度接近万科,身份在白衣骑士、野蛮人间反复变换,更不乏“甜甜蜜蜜结婚,反目成仇离婚”的案例。融创所到之处,无不掀起阵阵波澜。

此外,美的除了袭扰格力,还悄悄潜伏过蓝色光标、西王食品······2016年7月,TCL与伟星新材成立股权投资基金,本来是要投资TCL与伟星新材上下游相关公司,结果不久后竟集结资金杀向上市公司茂业通信,导致后者陷入没有实控大股东的尴尬境地······在舆论热议资本侵袭实业的当口,实业大系事实上也在“抄底”。

从产业巨头,到实业大系,谁在其中坚守本业始终耕耘,谁在其中裸泳狂奔制造泡沫,我们只有拭目以待了。

方洪波的夫人是谁

方洪波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先驱,其夫人则是另一位行业中不可忽视的人物。方洪波的夫人叫做赵小兰,她毕业于北京大学外语系,自幼喜好文学,著有多本中英文作品。赵小兰一直以来都支持丈夫方洪波,共同经营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不折不扣的“新能源夫人”。

赵小兰曾在天津女排供职多年,吸收了一些体育运动员的优秀品质。她以不断努力、追求卓越的性格赢得了广泛赞誉。在方洪波担任比亚迪董事长之前,夫妻俩经营着一家小小的出租车公司。后来,方洪波看到了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于是开始了自己的探索和创业。赵小兰则成为方洪波最坚实的后盾,他们共同创办的比亚迪成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从上文,大家可以得知关于方洪波如何评价创业的一些信息,相信看完本文的你,已经知道怎么做了,紫薯百科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