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紫薯百科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创业什么是冷启动,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如何从0开始做一个万粉账号?

如何从0开始做一个万粉账号?

这两年短视频平台的爆火促进了自媒体市场发展,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创建自己的平台账号写文章、发视频,不管是作为生活分享、业务拓展还是副业赚钱,这些平台为普通人提供了自我展现的机会。

隔行如隔山,用户和创作者是两个概念,我也是在疫情期间才知道“内容创业”这个领域。原来我们平日常刷的公众号可以接推文广告,在一些平台写文章、发视频可以有收益,发布作品可以带链接赚佣金,更不用说知识付费、直播带货这些了。

误打误撞做了一年多,运营几个平台也有了一定量粉丝,虽然离百万大V还很远,经验也算新鲜火热,这篇文章,希望能给身边想做自媒体账号的人一些帮助,也解决很多时候因为忙而来不及详细回复的信息。

先说三点:

不同平台涨粉逻辑、运营策略有很大差异。这篇文章集合某音、头条、小红书等综合经验,可以作为入门之前的参考,基本逻辑是相通的,想了解某一平台,需要专门研究这一平台的运营策略。

清醒认知新手小白从0开始做一个账号的难度!普通人已经错过了平台红利期。很难,不是没有,比方最近爆火的抖音张同学;存在,但凤毛麟角,你能看到的账号基本都是专业化团队运作,或者个人前期有大量经验积累。

明白自媒体赚钱的底层逻辑没那么容易。大部分人最关心自媒体赚不赚钱,这件事太难回答,有人赚有人不赚,有短期赚,有长期赚,有线上赚,有线下赚,还有不少亏得一塌糊涂的。

如果看到有“兼职自媒体,月入过万”等等内容的文章,点进去底部,里面基本都是销售课程。这个世界只有想从你身上赚钱的人才会跟你说做什么赚钱,不然除了至亲好友,谁不是闷声发财。

但还是简要说一下自媒体赚钱形式,有个基本认知,几大平台无外乎:流量收益:也就是你写头条、图文、视频的播放收益;发文带货:也就是插入商品卡链接;专栏,卖自制课程;广告收入:品牌方在你账号投广告;其它类:例如用户打赏、付费直播、付费圈子等等。

平台不同,收入形式也有差别,最简单有效了解方法就去平台创作者中心,把官方课程看一遍,里面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至于市面很多课程,别人赚的就是这个信息差。

这篇文章是我按账号运营不同阶段,粉丝数量不同,需要掌握的运营策略和心理战术剖析的路径总结的。

核心:一内容,一运营。内容好,不懂运营没流量没人看见;会运营,内容跟不上,账号持续不下去。

身边也有朋友做自媒体,偶尔交流经验,见得多的是做着做着就放弃了,行百里者半九十,绝大部分人坚持不到阈值。

其实,真的只有迈过那道坎,有大几千粉丝,基本懂了平台策略,就会明白自己账号的发展脉络,前期是有点难,但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一、自媒体运营第一阶段——刚刚入局:从0到600粉

为什么要选600粉丝这个节点,个人认为这属于新手踏入自媒体的懵懂阶段,你开始认真对待这件事,而不是当成经营朋友圈,从另外角度讲:600之后是700,逢七必变,千粉可盼。

从0到600到底容易不容易呢?数字可以量化,但到每个人身上,完全不一样。如果你有身份背书,如名人、学者、行业专家,或者是新闻热点当事人等自带话题流量的,只要一注册发条消息,很快就能涨粉。

换做普通人,难度成倍加大。一没有背景资源可借鉴;二无发布内容可支撑;三最重要的,别人根本不知道你的账号有什么价值,为什么要关注你。

因此,第一阶段先需要做的——给自己找好定位。你到底要在这里写什么内容、传递什么知识、提供哪些价值,走何种风格路线。

例如:

分享个人生活,带娃、探店、旅游、穿搭等等,那么就走vlog风格。

分享知识经验,不管是老师、教授、医生、律师、创等等,可以走个人经验和专业知识,里面包括门槛高的理财、商业分析、创业培训等等。

如果什么都没有,就为了赚钱,也有这种定位,可参考娱乐、情感。

最后还有企业账号,分享行业相关和自己家产品和服务的。

无论哪类,关键一点:擅长或喜欢。自媒体是一个持续输出的长战线。

定位结束,寻找三类账号作为参考对象:头部(百万)、腰部(10-30万)、底层账号(1万以下),数据仅为参考,它们是你的学习对象。一定要花点时间研究对方作品,总结优质内容经验,借此提前预判你的账号长大路线。

取其长处,找准亮点,最后与自身结合,再开始做内容,不过因为很多作品过了时效性,别人作品火,你做得质量更高,也可能不火,要有个心理准备。

第三步:给自己建一个品牌形象。再小的个体,也是品牌,你家楼下商店尚且有名字,一个自媒体账号就是一家线上店铺。起一个合宜的名字、换一个正式头像外加介绍词。(名字头像都可以修改,一时不满意也不用太纠结,比方我现在都没改明白)

三步做好之后,就可以开始做内容了。抖音侧重短视频,黄金3秒打开率,黄金7秒留存率;小红书要话题和美图,图片精美是第一要素;头条是综合类,微头条话题最容易有流量。

发作品一为涨粉,一为收益,还有培养账号综合权重。这里面有一点很重要:必须先了解平台规则,不了解规则,提笔就写,等被扣分、被限制推荐的时候才着急,或者一个很好话题,随便发出来,没推广,白白浪费一个题材。这里再次重复,选好平台之后,先去平台中心把创作者入门的基础课程看一遍。

贯穿始终的话题——粉丝到底怎么涨起来的?

一个账号从0起步最难。一方面新账号,没内容,就像一家商店没货,客人不进来看,另外是从众心理,看到几十万粉丝大号,本能的会关注,越少越没人理。还有目前的市场情况,创作者饱和,同质化内容太多了,别说关注,很多人恨不得把早期关注都取消。

1、必须知道的冷启动?

一个作品刚发布,系统会有一个基础推荐,也就是冷启动。比方某音可能是500,也就是你作品发布后,先给你500展现量(推荐给500个人),看看这里面有多少打开、点赞、评论、转发、收藏、完播,几个维度数据加权后有个得分,根据得分,系统判断作品是不是可以继续进入下一个更大的推荐池,类似在推荐给3000人,这样一轮轮推荐。数据不好,止步冷启动。

2、初始粉丝到底从哪里来?

一个新账号发布作品后得有人给你点个赞,留个言,友情看完吧。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捧场的人,为什么专业团队起号容易,你想一个公司几十人,发一个作品出来,公司内部就可以让他轻松过冷启动。普通人没办法,就注册个小号,让朋友、家人捧场。

有最好,没有也可以,内容创作,必须要靠内容吸粉,只要作品有展现和阅读量,就有粉丝转化。根据作品内容类型不同,转化率有高有低,例如我目测下来,知识类内容一般是1%,也就是如果你能有1万播放量,就可能带来100左右粉丝。

“初难知,上易知”。万事开头难,看似0到600没多少人,还是需要一点时间的,这一阶段重要在于快速熟悉平台、积累经验,不用过分关注数据,每天在意1、2个增粉,跟数星星似的。

粉丝不是每天几个匀速涨上来的,就算每天涨10个,也要60天,实际可能只靠一两篇优质作品就上来了,关键是要把时间花在研究目标对象和提升作品质量上。

二、自媒体运营第二阶段——千粉账号:从600到3000粉

这一段难度最大,可能90%都卡在这里,不少人的账号1000多粉丝后面就上不去,也可以说定性了。我关注一位编剧就是这样,内容不错,可惜没多少人关注,看着都很可惜。

这时候的新手,刚入门,懂一点,但也不算精通,偶尔写款好内容,也不算常态,数据就像过山车,要么一天涨很多,要么很多天不动。

个人总结运营秘诀:清楚定位,也就是自己账号的标签,为什么值得关注,传递什么价值,能持续为用户带来哪些内容。

这里,讲一下我的两种不同体验。

1、普品累积:持续不断的发作品,疫情期间我在家没事,基本保持2天一个视频,目标就是把自己看过的100本书视频化,做成3分钟书单分享。

当时只想做,不想受众,没关注播放量(实际是不懂)如果一个视频播放量过1000都莫大欣喜,就这样持续输出、硬熬出来,坚持3个月,这其中自然会有几个播放量还不错的,只要播放量过万,按照粉丝转化率,也就一个作品增加几百粉丝。

但我并不推荐,主要太难坚持,还有持续更新同质化内容,对自身提升也很小,这个只能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2、爆款逻辑:等我做职场账号时,已经有了前面“笨方法”的经验,懂了一点“爆款”逻辑,所以从600多粉到3000粉,就靠2个视频。这两篇视频都是文章改过来的,一个是《人生七次机会》,一个是《大龄剩女》看关键词就能知道,它们符合爆款“话题性”。

注意爆款的关键:内容话题性;题目、图片吸引力;内容节奏感

重点突破从600到3000粉丝的运营核心策略

持续输出同一领域内容,不断提升内容质量,同时尽量往有话题度的关键词上靠,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关键取决于作品数量和质量,图文、视频都一个道理。

跃迁发展,只要连续有爆款,一个作品阅读量有上5-10万,基本就可以了。爆款内容还会有长尾效应,也就是发布后,系统持续推,持续推,可能一段时间后播放量几十万了。

不同类型作品有播放量上限,具体是根据内容属性决定的,这里面有很强的逻辑性,我试图用大白话讲一下,但仅代表个人观点。

用户刷手机,绝大部分是为了轻松愉快、消遣,所以娱乐、财经、生活类的作品受众广,可能10000人中有9000人感兴趣,系统可以很快找到目标群。起一个好标题,谁都想点击进去看看。

而有一些内容的受众就很小,比方知识干货,这种枯燥乏味,没人爱听大道理,系统推荐找受众客户,一步步扩散最后推荐停止,因为没受众了,这种情况也预示着不同类型的账号,受众不同,粉丝数量体量不同,不要唯数据论。

如何做出一篇爆款内容?

早期尝试目标对象账号发布过的播放量最高的作品,找到关键词,按关键词写文章,当然要写出你自己的内容,新、奇、特是关键,平台每天产生大量内容,内容不好就不会再推荐了。

内容创作一定要有输入,比方我记得看《大败局》时里面有一篇专门写健力宝的案例,其中创始人的悲情人生印象很深,我就写过一篇内容,有不错的阅读和粉丝转化率。

总结:稀缺性、知识性、话题性、故事性,爆款永不落幕。

3000粉丝是一个自媒体账号的里程碑,起码可以跟别人说一说,某些平台千粉是门槛,可以开店变现,但这也只是阶段性的胜利,继续更新是关键。

三、自媒体运营第三阶段——渐渐入门:从3000到5000粉

5000粉丝是缓冲阶段,经过前面紧锣密鼓运营后稍微松一口气,账号良性发展,不用每天被数据绑架。

这里面可能会两种走向:高歌猛进,账号正常有几个几万播放量作品,热度不减,快则几天,慢则一个月,5000粉就到了。

可能你会说怎么这么容易,别忘了,爆款可以持续带来流量,有流量就有粉丝转化,按照1万播放1%的转化,一个作品有10万播放,基本上能带来千八百粉丝。当然也有前提,领域内+有价值,如果是热点和娱乐类作品,很难预估。

转化率参考

希望看过这篇文章的朋友都能按此路径发展,只有切身出过爆款,才会懂互联网怎么涨粉的,后面需要提升的就是持续制作爆款的能力,但是不懂,就有点累。

如果做不出爆款,还得走笨路线,就是前面说的一个个作品摞起来,每个作品一点播放量,这样一点点积累。一个作品10万播放量,一个作品1000播放量,这期间相差的可是100个作品,计算下工作量,想想都累。

但很多人对爆款感知差,学习能力也不强,怎么都摸不到门道,这就是做自媒体的弊端,或者叫“不擅长”,不过完全追热点、爆款人会非常疲惫,会被数据绑架,慢慢丢掉热爱,你愿意做的和观众想看的。需要一种平衡。

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到几千粉,只要想继续运营下去,接下来动作很关键:

1、打造个人账号IP:在这个阶段定好位,越专业越好,后面就不要随意改了。例如头像、账号名称、签名、背景图等等,都可以好好设计一下。

2、专业升级,领域细分:原本作品可能还很杂,这个阶段要做的就是切入细分领域,吸引精准粉丝,提升粉丝粘度。

什么是细分领域,比方我关注的读书类账号,见过一个专门做哲学类的账号--小播读书,很多大v都关注他,还有专门做网络小说分享的--老王说网文等等,这类账号就属于切入细分领域,成为领域专家。

领域细分后可以在一个跑道上找选题,内容输出是一向长期工作,要在适合自己水深的泳池里游泳。

3、持续提升作品质量:如果前期作品定位是1.0,那么接下来就是2.0版本优化。账号长大,个人也要长大。内容上要更丰富,更有深度;排版上,要精美,减少错误。

可以自己定个标准,前期作品是60分,现在要求80分,倒逼自己进步,不然作品千篇一律,粉丝审美疲劳,每天有粉丝增长,别忘了,还有流失。

等走到这个阶段,再看看曾经你的对标账号,底部的可能已经不更新了,或者被你甩在后面,如果做的好,那你再需要研究一下对方账号内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四、自媒体运营第四阶段——持续占位:从5000到10000粉

一件事能坚持下去,一是热爱,一是使命,一是经济价值。走到这一步,就要给自己做账号定好初心,不管是当成副业赚钱,还是个人IP品牌运营,都要坚持+策略。

对于从5000-10000粉丝阶段,接下来可能很顺利,不出一个月就迈入了万粉阵营,也可能步步维艰,从5000到6000要呆很久很久。

这两种体验,我都经历过,我的头条读书账号开始做几个月到5000粉的,但是在今年1月才到10000粉,耗时5个多月,每天有增长,但缓慢,原因很简单,没有爆款,都是靠每个作品几千播放量一点点堆积起来。

而我另外一个账号,因为发了一个作品播放量很好,睡一觉起来就涨2000粉,说到底还是爆款逻辑。我重点关注的一些账号,都是靠连续几个爆款,起来的,其实懂爆款逻辑,基本也就知道自己该如何做。

5000到10000粉看似增量很大,里面的技巧都是前几个阶段的累积,只要心态没问题,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如果分析能力强,对关键词判断精准,有好的作品出来,这个过程会很快,要是作品热度不行,又回到前面靠数量来拼。

写在最后:

自媒体被称为造富神器,时不时就会有千万级别网红腾空出世,后面跟随巨大经济效应,但对于普通人来讲,这是一个跟中彩票的概率,越是后期进入越难,已经错过了平台发展红利期。

今天三月份以来,我关注的很多账号都弃更,一方面是收支平衡,投入产出问题,一部分陷入创作瓶颈,还有是各类账号纠纷。经营自媒体账号说到底是一个技术活,平台靠运营内容,内容来源自身创造力。

但现象不能掩盖趋势,更多的人必须认识到自媒体是最容易放大个人价值和打造品牌的方式,简单理解为平台免费给你提供电子商铺,它能十倍、百倍放大个人效应,尤其对个体经营者、手工艺者、三农领域等等,舞台是平台给的,主角可以是你自己。

我个人的运营也从原本的把我看过的书做出视频,到做书单分享,到国学文化传播等等,里面有一系列定位和思想转变,更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两年前从未有过的,只能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原知此事要躬行。

对于想开始做自媒体或者已经在做的人,回到前面那句话:是爱好,是使命,是经济价值,关键是找准定位。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唯恒而已。

原文未删减版同名公号@抹抹读书

如何实现产品从0到1冷启动

互联网的产品在冷启动时,大致可以分为4大类:单点冷启动,单边冷启动,双边冷启动,多边冷启动

单点冷启动:单点启动型产品通常是「工具类」产品,如美图秀秀、搜索引擎、杀毒软件等等。他们的特点是一个人,一个客户也能用起来。

双边冷启动:双边启动型产品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撮合型产品,如打车、外卖、直播、电商平台等等。撮合型的产品,在冷启动时最重要的两点是既要同时搞定需求双方,让他们同时起步驱动,又要强调平台上商家与用户的密度。

多边冷启动:多边启动型产品其实也属于撮合型产品,但他撮合的是“更多边”用户。这种类型的产品除了需要供需双方,还需要第三方甚至第四方的参与,才能同时启动。任何一方达不到足够的参与度,均无法形成有效稳定的发展,参与用户均会流失。

小程序的冷启动是怎么回事?怎么做?

小程序的冷启动,是指小程序初期的推广阶段,由于小程序电商是基于社交发展的,但,小程序初期是没有粉丝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商家进行小程序的原始粉丝积累了,有了少量的种子用户后,接下来的发展就容易了,基于社交裂变,粉丝越多,惯性就越大,这就是所谓小程序的冷启动过程。

运营第一篇:如何做冷启动中的项目

自己在经历了的几个创业项目中担当的是运营的角色,慢慢发现这些项目的成功和失败,在运营过程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于是计划将项目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不断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和逻辑,逐步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为自己的职场添砖加瓦。这些相似的地方,有相似的失败,有相似的成功,在这些成功与失败中,我梳理了一些运营的逻辑,还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这些逻辑。

自己也经历过在冷启动期就夭折的项目,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关于失败,我的看法是成功的人不是侥幸成功,是吸取了很多教训后才能终有所成。很多老板在成功之前其实是历经了很多次失败的,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经历了一次次失败还重蹈覆辙。所以我很感谢我能有这些经历,感谢职场中遇到的每一个小伙伴,尤其是我的每一位领导。有一位领导曾说:当你看到别人的缺点的时候,你首先要做的是反思自己身上有没有这些缺点。这句话对我印象很深刻,我们常规的概念是,要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可是别人身上的缺点有可能我们身上也有。有一位领导说:把自己归零,好好学一下运营。相同的是这两位leader都是女性,看来女人真的比男人体会的要细腻。

在经历了一波挣扎后,我开始不知道运营是什么东西,有一个同事形容的很形象,感觉自己是一个傻子,突然之间不知道自己做的运营是个什么东西,一切又回到了起跑线,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对运营琢磨的还不够深刻,所以又来重复梳理了自己对运营的理解。

第一章想写一些关于冷启动方面思考到的一些东西。本章主要分三个部分:什么是冷启动、冷启动中的运营职能、冷启动的风险

一、首先讲讲什么是冷启动

冷启动包含两类:开发一款全新的产品;在已有产品上增加新的差别较大的模块。

这两种都是冷启动,第一种需要去外面拓展用户;第二种则是从已有流量上面做转化。举个例子:陌陌一开始是交友软件,后来在此基础上做了直播,那么直播业务就是一个冷启动项目。如何做直播业务的流量,有两种方式:站内用户转化,外站拓展。这两种的区别在于项目背景和项目已有模式的区别。

App的周期通常定义为以下几个时期:冷启动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冷启动就是指从项目立项到项目上线,一直到快速成长前的这段时期。这段时期还是蛮艰难的。第一是用户基数不够,做什么东西,成效不是很大;第二部分是人员方面,项目初期,人员没有配置很多的情况下,往往是一个顶三个来用;第三是还处于摸索期,有些业务没有尝试过,需要快速试错期,频繁试错容易导致人心不稳。但是也有一些好的地方:冷启期间比较灵活,可以灵活更改,前提是灵活改动后能迅速上正轨。

前些年,在没有App产品的时候,好多创业的人是通过产品原型图拉投资的,先写BP,也就是商业计划书。依靠概念吸引投资人投资。其实做一款App的投入并不低,最基础的技术成本、运营推广成本就很昂贵了。商业计划书在我看来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它是一个点子,里面涉及到了很多东西,我发现有些项目的计划书是有一定逻辑的,但是逻辑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漏洞。作为投资人来说,如果只看到了一部分逻辑就盲目投资,被忽悠到了,那后面就会遇到一些风险。我认为在写计划书的时候写的越全越好,逻辑性越强越好。这样做为一个项目负责人,不仅在吸引投资者的时候会很顺利,在自己的开展项目的时候也会相对容易的很多。否则到后面的运行中会一直围绕这个计划书来完善逻辑或者频繁变更逻辑,去找产品闭环或者商业闭环,最后会陷入很多死循环或者死胡同里。简单的举个例子,比如竞品分析,在项目启动前是如果能充分调研好的,对自己的项目开展是很有利的,如果项目进展一半的时候再去做竞品分析,其实已经晚了很多。

二、冷启动中的风险

1.关于合伙人

在项目刚启动的时候,选择团队很重要,尤其是合伙人,如果有多个合伙人的情况下,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对这个项目的开展是很有阻力的。在合伙人PK的过程中,会有人走,有人留。每个人的利益和出发点都不同,因此在选择前还是需要很慎重的。

2.关于团队:好的团队是成功的一半,每个项目都不缺人,缺的是人才,两年前有一个老板说核心的人只要两三个就够了,我现在是体会到了,你不用团队里的人都是核心,因为没有精力管得过来,一部分人能够按部就班就ok了。而且有时候团队里安排什么样的人不是你能决定的,是由公司决定的。你只需要用好人就完事了。我觉得项目不单纯依靠交情,但是有交情当然更好,这是信任的基础。

如何运营好一个产品?

最近,知乎上线了一个“圈子”的新功能,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可以在一个“圈子”里以更轻松的的方式交流和互动。如果是你创建了这样一个“圈子”,使用什么方法来运营呢?根据产品的规模和活跃情况,我们可以将产品分为3个阶段:破冰期、长大期和飞跃期,不同阶段的运营侧重也不一样。1.破冰期在互联网行业中,很多创业公司死掉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业务或产品不行,而是因为他们的获客成本很高,并且没有办法降下来。一个产品从0开始起步的阶段内,最重要的是如何找到用户,也就是常说的“冷启动”。在创业初期,网飞为了获取更多的用户,选择与DVD播放机厂家合作。当时购买DVD光盘不太方便,在DVD包装盒里放入网飞的租赁影碟的优惠券,这样用户打开DVD就能看到网飞的优惠券,给用户提供了便利,这给网飞带来很多用户。

健身软件Keep现在用户数已经超过了1.4亿。Keep创业初期是如何获取用户的呢?

创始人王宁发现运动爱好者、减肥者经常聚集在很多社交媒体上,于是他和团队进到这些社群里,在群里发布优质、原创内容作为种子来吸引用户。Keep的第一波用户完全是靠优质内容留存下来的,此后又通过口碑传播给了更多人。Keep从上线到用户数破100万用了105天,在第921天的时候,用户数破亿。王宁说,第一个100万用的时间可能会很长,但是第一个1亿用的时间就会很快——不到三年。特斯拉机会不在广告上花钱,因为车主会主动推荐给周围的朋友。2019年《彭博商业周刊》针对5000位特斯拉Model3车主进行了一次用户调研,有99%的车主表示会把Model3推荐给家人和朋友,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推荐率。

如果是你创建了一个“知乎圈子”,这一阶段你会怎么获取用户呢?比如你可以围绕这件事来展开:为你的圈子找到宝贵的种子用户。可以通过已有的社交关系渠道,符合圈子定位的朋友进入圈子。多多互动和发帖,和每一位新圈友互动沟通引导圈友产生讨论和互动,让圈子中的人互相熟悉起来2.长大期在上一阶段吸引用户加入产品,在长大期这一阶段的运营重点就是如何留住用户了。亚马逊的会员服务在刚推出时,许多人说这个计划必定会失败,因为美国的配送成本是很高的,而以99美元的会员费给会员免费配送一年,亚马逊肯定会亏。但亚马逊的真正目标是改变人们的习惯,让用在购物中习惯会员优惠价格,习惯免运费,从而不再去其他家买东西,进而提高了用户留存。

蚂蚁森林是阿里巴巴推出的一款在支付宝里的游戏。用户可以到其他用户的页面上去偷取对方的能量,当能量累计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申请种一棵树。蚂蚁森林会在现实中种一棵树,并为用户发一个植树的证书。蚂蚁森林目前用户数超过5亿,累计种下1亿棵真树,成功提升了支付宝的用户黏性,提高了留存。如果是你创建了一个“知乎圈子”,这一阶段你会怎么留住用户呢?比如你可以通过发布话题、举办有趣的活动等方式,慢慢将氛围建立起来,从而留住用户。3.飞跃期前面两个阶段做的不错,你的产品已经有了大量用户在使用,到了这一阶段就是要不断完事产品,让用户不断重新认识到产品的不可或缺性。如果是你创建了一个“知乎圈子”,这一阶段你会怎么留住用户呢?可以为自己的产品寻找更多的资源合作。现在知乎对飞跃期的圈子(用户数达到5w人)会重点重点扶持,给予更多的资源。4.一个机会如果你想利用数据分析方法来从0打造一个产品,你也可以加入我创建的“知乎圈子”成为管理员,和我一起用数据分析来实践。成为管理员对你有什么好处?将你的实践经历写成项目经验放到简历里,让你超越同龄人有机会获得知乎实习机会优秀管理员可获荣誉证书优秀管理员将受邀参与「知乎开放日」现在已经1名优秀的社群会员成为这个圈子的管理人,我准备再寻找3名管理员。

如何申请成为管理员?在知乎里搜索“猴子数据分析”加入圈子,发一条你能为这个圈子做什么。合格者,我会你。

推荐:你有一份求职秘籍待领取

创业公司做好数据化运营,需要先搞清这6个问题

流量为王的时代已经结束,互联网企业正在向精益化运营的方向转型。而做好精益化运营需要大量的数据来支撑决策,这对企业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能力都是非常大的挑战。

中美在数据分析上存在较大的差距,数据分析在国内一些特别大的企业,比如 BAT里,才能得到较高的重视;当然这得益于他们的长期积累,对数据和运营结合的比较好。这是我回国以后的总体感受,国内企业对数据本身,以及数据所能提供价值的认识程度,没有美国那边那么深入,并且差异还蛮大的。

问题1:什么样的公司需要注意数据不同阶段有何差异

一般来说,目前国内比较重视数据的是高客单价,重转化的公司,比如互联网金融、电商、交易平台、SaaS、在线旅游类的公司。这类客户客单价高,不是完全拼流量,如此创业者才有提高转化的动力。

宏观的讲,创业者会经历产品4个生命周期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冷启动。这个时候公司特别早期,天使轮或者A轮,甚至融资还未成功。处在这个阶段的公司,用大数据驱动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客户数量有限,样本性不足。他们需要更多地去了解潜在客户的需求,去求客户来用这个产品。

第二个阶段,增长前期。就是冷启动接近完成。有经验的创业者,会开始布局和增长有关系的一些核心指标,比如说日/月活跃,留存度。这些指标的目的不是为了衡量产品当前当下的表现,而是为了未来做增长时有可比较的基准。

第三个阶段,增长期。这个阶段就能看出来好的创业公司和普通创业公司的巨大差别效率。无论PR还是做活动,都需要人力和时间成本。如何在增长中,找到效率最高的渠道这个我觉得,是创业公司之间PK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不做数据驱动,靠直觉,一次两次可以,但没有人能进赌场连赢一万次。所以,直觉需要和数据进行结合,这样企业能迅速优化各个渠道,来提高单位时间的转化效率。

第四个阶段,变现期。业务变现,要求很高的用户基数。一般互联网产品,其中一小部分高活跃、体验好的用户,会转化为付费用户。类似一个漏斗,不断地去筛,这里面就是要拼运营的效率了。比如说,电商用户的转化漏斗一般是:访问注册搜索浏览加入购物车支付,或者到未来的退货。这是非常非常长的一个漏斗,真正要做好数据化运营,要对漏斗的每个环节持续地进行追踪。

一个好的企业,特别是以后要做营收的企业,必须要关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转化效率。这种转化效率,要达成的手段,可以通过市场营销的方法、产品改进的方法、甚至客户运营的方法。而其中每个环节小幅提高,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倍数的提高。这种倍增,如果没有做过数据化运营的人,很难体会到会有多大。

问题2:好的数据分析应该是怎么样的

好的数据分析,能够让公司里所有人都获益。它不是一种特权,不是只给公司里的一两个人看,而是能够让公司里面各个运营部门,特别是前线打仗的部门,能够直接得到好处。

普通只讲战略,只讲大方向,只给CEO看,只给VP或者运营看这不够。需要把它给工作在一线的员工,让他们用起来。这个我觉得是区分一个数据驱动型企业,和非数据驱动型企业一个很大的区别。效率提升,是所有人提升,而不是一两个人提升。

一个公司要建完整的数据分析机制,首先应该从业务开始。所有的数据分析运营或者数据体系,都应该从业务,从客户开始。这个数据分析体系,不应该只解决非常狭窄的一个或者两个问题,需要有体系和大局观。然后,实际上数据分析里面,最难的一个部分是数据搜集和数据整理,这个过程最耗费时间,可能因为刚开始的计划就做的不够周全。所以说,在数据采集和数据整理方面,应该很有计划的重视。

到后面,数据分析,不能只仅仅停留在报表的基础上,价值还是不够多。最终还是,那些数字出来以后,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是对的、有效的。这里面的话,就是有很深学问,需要很强的操作能力。

所以说一个企业,既要有大局观,又要注重可执行性。我建议一般企业想自建的话,应该先从一个单点突破,找到一个转化点,看到了价值,通过这一次的实践,再学习下一次实践的方法。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要上来就建立庞大系统,上来就把50个数据圆圈综合在一起,想建立一套数据科学框架。我觉得一般要这样干的话,除非你有很多资源,否则一定会失败的。

问题3:企业数据分析都可以分为哪些阶段呢

第一个阶段,是什么都没有的;

第二个阶段,需要公司能够回溯历史:知道自己产品在发生什么,这是最基础的、最原始的一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内部做产品、做运营、做市场营销的人,需要问为什么:这个阶段,是预测,即预测某种人群,下面会干什么事,这样能有针对性地,更好地去开发产品;

第四个阶段,是要有解决方案:就是我预测到了这组人会这么做,那么我给它一个更好的方案,让它有更好的转化、留存,带来更好的拉新效果;

第五个阶段,是优化,多样产品线如何能找到最好的平衡点:在价格、营销,产品设计,销售各个角度有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是创业者的利益最大化点,也是用户最喜欢这个产品的点。

这五个阶段,需要花时间来不断积累的,不要跳跃,跳跃往往失败,从基础做起。

问题4:为什么许多公司的数据分析流于形式

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企业在三个层面上的认知不足:数据的价值、数据分析方法论和实际的操作方法。

1)价值的认知

许多公司处于疯狂增长时期,大家一拍脑子做的决定,可能已经产生很多价值了;这种情况下他们很难意识到数据决策能产生比暴力性增长更大的价值。

2)基本方法论的认知

意思是核心但简单的方法论。目前国内对基础的方法论没有太多的认知,可能因为国内发展时间还比较短,而美国已经开发好几十年了。

3)实际操作方法的认知

国内一线员工用数据来指导工作运营,比如产品、客户、销售等实际操作经验相对来说少一些。一方面,因为发展时间短,另一方面,数据使用理念积累也相对较少。

不过,国内公司已在迅速地提升这种认知。但是这个认知,是分阶梯的,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在美国,认知和方法论已经慢慢进行了良好的统一技术和业务之间,用数据来融合。

许多国内的企业家,最开始意识不到数据的价值;等意识到数据的价值时,他的期期望又往往很高。这种大鸿沟,也无法让价值真正落地,甚至让人们产生这个价值是否真能实现的质疑,缺乏耐心。

问题5:中国公司对于数据存在哪些共性的迷思

我觉得国内公司对数据分析的理解,分两极:一种认为这是纯技术,还有一部分是比较迷信,认为只要一上大数据,就变成高大上的公司了。我觉得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一定的误解。

核心的话,我觉得你做的这个东西能不能有价值,有没有效果用效果来衡量是最直接的。另外一些公司想自建平台,搭建很大的团队,效率和产出都比较低,这个我建议大家慎重。随着生态圈的不断发展,现在很多工具都很好用,你得学会用工具。这是创业者成功的一些很好的辅助不能说因为你会用工具,所以你就创业成功;但是好的创业者,一定能用这些各种工具,达成目标。

问题6:如何打破数据无法物尽其用的怪圈

过去几个月,我们跟客户打交道发现,有的企业用我们的产品用得非常好,有的企业就一般。通常内部有人核心负责数据的企业,会用的就非常好;有的企业没有核心的人来追这件事情,做得就比较一般。

所以,在运营部门里面,至少得有一个人有一定的数据分析概念。就好像我们把一套高级手术仪器搬到公司去,如果没人会操作也不行。

我认为最好的知识获取方式,就是实际操作。实际操作的前提,是一个稍微懂一些的人,能带着做几次。然后转起来、学起来了,这就是获取数据分析知识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我不觉得纯读书或者读一些课本,看一些外面的大数据指导类的书籍,能有这种效果。

有了这个人,再能从懂这方面的人和公司产品,获取方法论的支持,这种学习机制就建立起来了。这个还是蛮重要的,否则系统虽然强大,但是没人会操作,就无法物尽其用。

从上文,大家可以得知关于创业什么是冷启动的一些信息,相信看完本文的你,已经知道怎么做了,紫薯百科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