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紫薯百科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创业公司如何分配期权,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创业初期如何进行股权分配

创业初期如何进行股权分配

1、股权分配方案创业初期

股权分配原则是按照付出、责任、风险、能力进行分配,最好是找到合伙人之后先进行雇佣关系共事几个月,双方都认可以后再谈具体的股权分配比例问题。

(1)所有股东必须用现金入股,每个人都得出钱。

(2)股权分配绝对不要平均分配,应该有一个主导人,占据领导位置。根据有关机构对国内外创业公司股权的研究表明,最稳定的股权分配方案为7:2:1,也就是公司老大占股份70%,老二20%,老三10%。公司一定要有一个领导人决策人也就是股份占比多的人,这样公司的根基才能稳定,不然遇到合伙人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会严重影响公司的运营和决策。

作为公司老大占股一般在50%-80%之间,公司老二占股一般是在10%-30%之间,一般不要低于15%,如果低于15%则证明老二的能力有所欠缺,那么老二的位置则不给给他,老大老二股份分配好之后,剩下的股份就给老三,老三的股份一般在15%以内,按照这样的方案来分配股权,公司的根基是最稳定的。不管之后公司盈余情况是怎么样的,公司合伙人之间出现股权方面的矛盾的可能性比较低。

如果公司预留期权池,等比例稀释就可以了。比如公司要预留10%的期权池,那么公司的老大、老二、老三共同稀释10%的股份。

2、股权分配要点

(1)股权生命线:

66.7%拥有完全控制权。(修改章程、增资扩股)

51%拥有绝对控制权。(重大决策进行表决)

33.5%拥有一票否决权。(可否决董事会决策)

10%有权申请公司解散。

(2)股权分配应当在合伙创业之前就有规划,不能随意变动。

(3)预留部分股权作为期权池,为后期进入公司的合伙人和员工的期权激励方案预留。

创业公司的股权应该怎么分配?

关于创业公司的股权应该怎么分配

创业公司分配股权的方式比较单一,通常来讲是2种方式。一是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进行分配,二是在股东之间平均分配。2种方式都有自己的短板,第一种往往造成股东的贡献和持股分配不均衡的问题,第二种则容易造成削弱核心创始人对公司的控制力,影响公司的决策效率。

所以,创业公司应该如何分配股权,才能避免的问题?泰山管理学院认为,解决以下几点问题,则能达到股权激励最好的效果。

股权分配的三大原则。

创业如逆水行舟,只有同行者目的明确、方向一致、公平和激励并存才能成就长远、稳定的关系。股权分配就是这么一个落实到“人”的过程,它的目的不仅要通过“丑话说在前头”来确立规则,还要明确公司基因和价值观、达成股东间的共识。

鉴于创业公司初期股东和管理层通常是重叠的,暂无须考虑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博弈,笔者认为确立股权分配时需要考虑三个因素,分别是:股东于资源层面的贡献、股东于公司治理层面的把控以及公司未来的融资造血空间,当然上述三个因素仍有分解的空间,比如资源就可以按出资、投入时间细化,出资又可以按照是货币、实物、知识产权等对公司的价值进一步细化。

选择实缴注册资本比认缴注册资本好。

除非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另有规定外,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必经验资程序,由全体股东承诺认缴即可,认缴期限由股东自行约定,但是,这不意味着股东可以“只认不缴”,也不是说注册资本越高越好。

认缴制下股东的出资义务只是暂缓缴纳,股东仍要以认缴的出资额为限为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若股东为了显示公司实力,不切实际的认缴高额注册资本,那么将面临多重法律风险,例如当债权人向公司索偿时,股东的清偿责任也随之加重,又如公司解散时,股东尚未缴纳的出资将作为清算财产,另外也需要考虑税务风险。

以公司治理结构保障核心创始人的控制权。

1、在无特别约定时,股东会作出的一般决议需要股东所持表决权的'半数通过,股东会作出的特别决议如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等,需要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通过;

2、表决权与股权比例挂钩,“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

结合实际情况,创业公司往往有多个创始人,加之股权众筹大行其道,核心创始人的持股有可能达不到绝对控股比例。

股权分配方案要最终落地于工商登记。

出资是股权分配的必要依据,却非唯一依据,创业者最终核算的股权分配方案往往与出资比例不一致,有些创业者会采用阴阳协议的方式,一方面签署投资协议固定真实的股权比例,另一方面按照出资比例完成工商登记。

但是,上述方式的法律风险很大,一旦涉诉,不仅创业者的股东权益难以获得保护,亦会消耗大量的时间成本,导致公司错失成长良机。在此情形下,可考虑采股本溢价方式解决:首先,创业者之前签署投资协议,明确每位创业者的实际出资和股权比例;继而,由创业者按照确认的股权比例和换算后的出资额进行工商登记,把股东超出登记出资额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金。

用好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回购条款。

对创业公司来说,股东之间的志同道合尤为重要,因此股权分配需要从正向和反向两个维度进行考虑。即既要从正向保障创业者同船共济时的公平和激励问题,也要从反向考虑某些特殊情形下如创业者离职退出、离婚、继承等情形下公司股权的回收问题。

回购制度是平衡股东退出和公司利益的重要制度途径,但是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回购是有限制性规定的,因此在设计回购条款时,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回购条款最好由公司指定的其他股东实施,且应注意回购定价的公平性;二是回购条款的适用范围能够涵盖公司股权分配的反向所需;三是应将回购条款和股权转让制度综合考虑、糅合设计。

期权池还是由核心创始人代持的好。

对创业公司来说,预留期权池不是新鲜话题。不少创业者没有重视期权池的问题,要么在期权制度尚未建立的前提下早早送出,反而引发了不少争议,要么造成了核心股东持股的不必要稀释。

1、期权本质上来源于现有股东所持股份,但若由各股东按比例分散持有,未来恐难以统一运作,易引发争议并影响实施效率;

2、有限责任公司体制下期权激励方式相当灵活,采用何种定位和方案取决于公司的现实选择,应在公司配套的期权制度建立后具体实施;

期权池确应早作安排,方法是在拟议股权分配方案时,就从各股东处划分出来,由核心创始人一并代持,其他股东可通过协议明确代持权利的性质和处置限制。

创新运用公司法的各项制度。

公司法的自治空间是相当宽广的,创业者要充分运用股东的章程自治权,建立适合自己的股权分配和动态调整方案。

比如有些股东愿意“掏大钱、占小股”,那么对此类股东可以配合使用协议和章程方式将分红权、优先认购权、表决权脱钩,设计符合各股东需求和长处的股权结构;再如可以借鉴资本工具的思路,运用可转换优先股、清算优先权等思路做股权分配设计。

创业公司的股权分配本质上并不复杂,但创业者确实应该给予相当的重视。若能在前期花费少量时间把相关问题理顺,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助力公司的良性发展。

;

如果在创业公司工作,期权是如何发放的?

我曾经也在创业公司干过,当然,也同样是承诺有期权。最开始的时候,我也不太懂什么是期权,只是听别人说过,公司如果上司的话,就很有可能实现财务自由。

当然,在创业公司的工作是辛苦的,没日没夜,一周六天。在这段时间,我也就慢慢的去了解了期权到底是什么?

期权是什么?

我就不从特别专业的角度去解释期权了,我们就通俗一点。举个例子,你有一张优惠券,这个优惠券的内容是这样的,矿泉水原价1元/瓶,凭这个劵,你可以0.5元/瓶的价格购买这个矿泉水,1张券购买1000瓶,优惠券上表明了一个使用期限:例如从2018年1月1日起,半年内有效。

那这个优惠券其实就是期权了,而这里的矿泉水就是股权或者说是股票。

期权怎么得到?

一般来说,很多创业公司缺钱,但是又想网罗到人才,就只有通过期权的形式来留住人才。

部分公司对于期权,确实常常都是一句口头承诺,并没有形成协议,不过,对于被承诺方,其实是可以要求签署一份期权的协议的。

例如:工作满2年后,每年的期权数量,共持续多久。

而对于有意愿通过期权来网罗人才的公司,一般公司股东会一起拿起一定比例的股份,放入期权池,用于员工激励。

当然,如果你离职的话,公司也就会需要回购你曾经购买的股份的。当然,回购的价格也最好在期权的协议里面有写明,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期权都发给哪些人?

对于发展很好的互联网公司,那它的期权肯定是十分诱人的,但是,确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得到期权的。

我们要知道,期权是一种长期的激励手段,让员工能够不断的付出,公司赚钱了,自己也能够得到好处。

但是,如果你的工作并不是特别核心且可以被替代,那么你是不大可能有得到期权的机会的。

一般来说,期权都是发放给公司的中高层以及核心员工的。我们要防止人才的流失,要保证公司的高效运转,那里面的一些核心人员,自然就是我们希望留住的。

一般的程序员的话,基本不太可能得到期权。

期权的意义?

其实,对于大部分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发放期权虽然是一种手段,但是最终员工想要通过自己的期权来变现,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首先,如果企业没有上市的话,期权大多数时候并不值钱。

其次,有些比较缺德的公司老板,在公司经营很差的时候,可能还会通过期权的形式,将损失转嫁给员工,最终公司到底,老板套现一些钱后跑路

公司是如何分配期权的,有打证明给你的吗

销售类

销售部的VP一般会给到1.0%-2.0%的期权,总监在0.5%-1.0%的区间内,然后总监以下的职位,一般没有超过1.0%的。前10个雇员,给到的期权通常在0.3%-0.5%之间,再往后加入的,这个比例会降低到0.1%-0.2%。

市场类

这一类VP的职位数据更少无法下结论。总监类的职位,在小于15人的公司,一般会配0.5%-1.0%的期权;如果是大于15人的公司,通常会配0.25%-0.5%的期权。

UI/UX设计类

前4名雇员最多会拿到1.0-2.0%的期权,偶尔会有0.5%的情况。如果是在5名开外招进来的设计师,最多能拿到0.5%-1.0%的期权。再往后,属于前10-30名雇员,会分配0.2%-0.5%的期权。

这部分非工程师类的职位,由于调查样本太小,不足以得出具有代表性的结论,仅供参考。

一般的原理是,越早期加入的员工,承担的风险更多,能拿到的期权比例越大;越后期加入的承担的风险、压力小得很多,所分配到的期权比例也就更小。

但是这不是一个定论。公司与员工在谈判薪酬包的时候,也往往会根据员工的资历、经验、能力作综合考量。有些员工希望能获得更多的现金回报,拿更多的薪水,牺牲一小部分的期权,会对这一类型的员工更有吸引力。

分配期权的时候,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公司与员工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创业公司发期权的初衷,也是为了激励员工,让员工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上述的这些市场比较常见的参数,也是为了公司在分配期权的时候,有一个比较,不要太过慷慨,也不要太过抠门。

前者,在下一轮融资的时候可能就没有足够的股权给投资人。后者,员工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受公司的重视,自己的付出没有受到公司的认可,也就丧失了激励效果,甚至是产生负激励,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与员工良好、透明的沟通,是实施股权激励的重中之重。

创始人和员工股票期权怎么分配

还是股权。因为股权与一个公司最核心的利益分配、管理结构设计息息相关。我们在创业之初,除了“最重要是把事情做成”的热情之外,也要理性地先把所有权的问题、未来股权分配的问题想清楚。

加速行权

许多期权协议包含加速行权条款。这些加速条款通常被称为“触发器”,但就像“悬崖”, 期权协议里一般不用这样的术语。触发器要么用来在公司被收购时奖励员工,要么在被收购时保护员工。

· 单个触发(奖励):在一个单独时间中触发(通常是一场收购)。通常是六个月或一年的加速行权时间表。例如,如果你的四年行权期已经过了两年, 同时你的协议中有一个既定的一年期单个触发加速条款,那公司被收购之后,你会在三年时完成既定的行权。根据不同的情况,这个奖励可能增加收购中买方的成本,因为他们需要提供激励措施留住员工。(对买方来说,员工团队通常是一个重要资产).

· 双触发(保护):两个事件必须同时发生以激活加速行权。通常发生在公司被收购或者公司无故终止的情况下。这样可以保护员工以免他们的角色被买方随意取消。(比如他们已经有一个系统管理员),或者如果买方想降低收购的成本(因为未到期的股权可返回给公司)。第二个触发经常被扩大来包括其他可能性,如:因公搬家,被收购后公司不再需要类似的岗位,等等。

双触发加速行权更为常见。相比在收购时获得的显而易见的股份价值,很少有创始人或员工还需要一个其他类型的奖励。

虽然在公司创始人和VC之间设置行权机制非常容易,我们还是建议公司创始人将行权保护作为一个整体,看作“团队聚合工具”--为他们自己、他们的联合创始人、早期员工、和未来的员工。那些经历过不公平的行权期的人会在这方面有特别强烈的意识--我们相信行权期的公平、均衡,和执行时的一致性是在一个公司达到长期优质管理效果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员工股权分配

股权对于初创公司的早期雇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奖励。它确保了员工在公司感觉到所有权并有动力为低工资工作,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在规模较大的企业可能赚得更多。因为创始人在A轮之前给公司员工股会比较复杂和昂贵,一些创始人只提供口头承诺。我们常听到“一旦我们拿到首轮投资,我会给你x %”。然而,这有可能导致团队和创始人之间的矛盾。如果创始人以及团队对相关股份所有权的期望值不同,可能意味着丧失重要员工。为避免这些问题,我们建议所有创始人要么(1) 在A轮融资前就相对正式的提出股权计划 (2) 给员工写一个计划书,详细记录他们在A轮融资之后的股权补偿计划。

虽然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可以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难题,积极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紫薯百科希望创业公司如何分配期权,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